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

第24章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第24章

小说: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肾功能密切相关。在治疗上热秘宜清热润肠,气秘则顺气行滞,气血虚者,益气血而润肠,冷秘则温通开秘。然而,在临床上绝非如此单纯,往往是虚实夹杂、寒热相兼不易分辨,须予斟酌处理。如

例一,大肠结闭与三焦蓄水并见,形冷腹胀,大便燥结,小溲亦少,二便皆病,故应导滞利水兼顾,药后方能二便俱行,为了彻底治愈,孔氏在症甫向愈之际,肃清湿邪以求治本。

例二属于气虚与热结虚实夹杂。实证宜清热通下,虚证宜补,若欲双全,则应补中益气与荡涤结热同时并举,通下为要,寓泻于补,下而不伤正气,掌握了补益通下之妙。然而两方另煎合服,治法颇奇。

例三证属冷积便秘,初用健脾温通之剂,力微势弱无济于事,继以千金温脾汤,温阳通下攻逐冷积,始克奏效。

(三十四)黄疸

例一胡XX,男,31岁。入院日期:1962年6月10日。因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暴发型)入院,(6月12日)除西药治疗外,并邀中医会诊。面目遍身发黄,如橘子色,狂躁不宁,喜怒骂无常,齿衄,口渴引饮,且欲呕恶,纳呆,大便已3日未解,小溲黄赤,舌苔黄燥,质红绛,脉弦滑而数。辨证:湿热炽盛,肝胆郁结,腑气不通,营液灼耗,心神被扰。病起一周,证属急黄。治法:清热通腑,凉血解毒。方药:生大黄、黑山栀各12克黄柏、枳壳、郁金各9克菖蒲6克鲜生地24克茵陈30克鲜白茅根30克,先煎汤、去滓取汁代水,放入上述各药浓熬,服2剂。6月14日(二诊),大便解过三次,色焦黄,神智略定,黄疸未见加深,呕恶已止,小便黄赤,舌苔略润,质仍红绛,脉象弦滑,前方去菖蒲加血余炭,地榆炭,2剂。6月16日(三诊):神志转清,黄疸亦见减轻,但仍懊侬,苔转黄腻,质尚红,脉象弦滑,再以清热养阴疏肝利胆。方用:生大黄6克黑山栀12克郁金,黄柏、麦冬,鸡内金各9克枳壳6克川石斛12克茵陈30克半枝莲30克先煎沸,去滓取汁代水,放入其他药再熬,服4剂。6月20日(四诊):煎方略有加减继服。6月25日(五诊),症状继续好转,湿热虽轻,气营未复,肝郁未舒,再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方用,黄柏9克黑山栀12克郁金6克茜草15克茯苓9克生地12克糯稻根30克茵陈18克夜交藤12克制香附9克再服5剂。6月30日:前方去夜交藤加太子参继服七剂。7月10日:复查肝功能已近正常,黄疸基本消退,自觉症状消失,继以疏肝利胆,益气生津之剂,用当归9克,生白芍12克,黑山栀12克,茜草16克,郁金9克,太子参18克,茵陈15克,生地12克,麦冬9克,杞子12克,鸡内金9克,加减继服20余剂,肝功能恢复正常而出院。(潘澄濂:传染性肝炎辨证和治疗的体会,《新医药杂志》1,11,1978)

例二石XX,男,24岁。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饮食厌油腻,小便黄亦,眼巩膜皮肤黄染,住XX院。检查;肝大肋下1厘米,质软有压痛及叩痛。脾未扪及,腹部呈鼓音,肠鸣音稍亢进。……黄疸指数70单位,谷丙转氨酶710单位,白蛋白4.13克%,球蛋白2.32克%,小便检查;三胆阳性,蛋白微量。超声波检查:肝区较密微小波型,轻度腹水。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给大量葡萄糖、维生素丙、激素、三磷酸腺甙,胰岛素、血浆、茵陈蒿汤等静滴,内服肝太乐,复方维生素B七天,除黄疸稍减退外,其余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会诊后,逐渐停服激素和西药。症见右胁作痛,腹胀低热,头晕失眠,四肢乏力,口渴欲饮,舌质嫩红,薄白,稍干,右脉虚,躁动无力,而左脉带弦。辨证:脾虚肝郁,肝阴亏损。治法;健脾舒肝,养阴活血。方药;四君子汤合四乌贼骨——芦茹丸加味。茜根12克海螵蛸9克当归须9克炙甘草9克白芍12克橘络2.5克云苓12克白术12克党参12克葱须一撮,清水煎服,日服1剂,连服11剂。再诊;面色明净,食欲好转,右胁不胀,仍有低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头晕肢软,舌质淡红,脉比前稍好转。超声波检查腹水消失,仍用前法。方药;党参12克白术12克云苓18克炙甘草6克白芍12克首乌12克肉苁蓉9克茜根12克糯稻根15克浮小麦15克橘络1.5克清水煎服,连服17剂三诊:仍有低热,手颤,腹部微胀,口渴欲饮,脉细数带涩,舌质暗红带紫,苔微黄薄,此为肝郁脾滞,胃肠湿热,治以通络活血,化湿清热。方药;茜根24克橘络3克赤小豆30克海螵蛸12克内金9克春砂仁9克,(后下)大腹皮9克土茵陈30克泽泻12克葱须一撮清水煎服。每天1剂,共服26天。药后精神食欲良好,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4单位,谷丙转氨酶40单位,白蛋白4.15克%,球蛋白1.75克%。病已治愈,出院追踪二年半未见复发。(刘赤选主治,刘亦选整理:痰证与胁痹,《新中医》3,17,1979)

例三孙XX,男,三个月,初诊日期;1971年11月18日。患儿出生半月后,皮肤及巩膜开始发黄,大便色白,溲黄,一周来吐奶。1971年11月1日血查黄疸指数79单位,总胆红质6.82毫克%,直接胆红质6.6毫克%,凡登白氏试验,直接迅速反应,谷丙转氨酶150单位,麝浊3单位。诊为:粘液性(不全)阻塞性黄疸。治以利胆清热化湿,连服12剂,黄疸虽未加重,但也未见消退。1971年11月l…8日转诊,症见一身发黄,吐奶,溲黄。指纹深紫,舌苔白。辨证:湿热中阻,瘀热发黄。治法:清热利胆,芳化活血。方药:茵陈6克郁金3克酒芩6克土茯苓6克藿香3克杏仁3.5克橘红3克赤芍6克藕节6克泽兰6克车前子6克治疗经过:以上方为主,间断服药30剂,1972年4月?日复查:谷丙转氨酶193单位,总胆红质小于0.3毫克%,黄疸指数4单位。黄疸全部退净,食睡二便正常。1972年6月复查谷丙转氨酶正常。(《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例四方XX,男,25岁。患者因肝脾肿大,全身发黄已八年,曾住院治疗,效果不显著,继而出现腹水,黄疸指数100单位以上,并经肝脏活体检查证实为“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消瘦,面色黄黯晦滞无光,巩膜深度黄染,周身皮肤呈深黯黄色,精神倦怠,声低息短,少气懒言,不思饮食,不渴饮,小便短少,色如浓茶,腹水臌胀,四肢瘦削,颜面及足跗以下浮肿,两胁疼痛。脉沉弦劲而紧,舌白滑厚腻而带黄色,少津。辨证:阳虚水寒,肝气郁结,湿浊中阻,发为“阴瘅症”。治法:扶阳抑阴,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药:四逆茵陈五苓散加减。附片100克(煎2~3小时)干姜50克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吴萸15克(炒)败酱草15克茵陈30克猪苓15克茯苓50克北细辛8克苍术20克甘草8克二诊:服上方10余剂后,黄疸已退十之八、九,肝脾肿大已缩小,小便色转清,黄疸指数降至20单位,食欲增加,大便正常,精神转佳。肝肾虚寒,脾气尚弱,寒湿邪阴尚未肃清,宜再扶阳温化主之:附片150克(先煎2~3小时)干姜80克茵陈80克茯苓30克苡仁20克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吴萸10克白术20克桂尖30克甘草10克三诊:服上方6剂后,经检查症状消失,化验检查恢复正常,继以扶阳温化调理,以巩固疗效。附子150克(先煎2~3小时)干姜80克砂仁15克郁金10克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苡仁30克佛手20克甘草10克服上方7、8剂后,已基本恢复健康,随访一年,情况良好。(《吴佩衡医案》)

例五张XX,男,36岁。仲夏。头昏,心跳,腿胀,溏泄,食欲减退,身目俱呈暗黄色,小便亦现微黄,舌苔薄白,脉象代缓。辨证,劳伤元气,脾失健运,寒湿在里不解,阻塞胆汁入肠,渗入血液,循环外溢。治法,温化沉寒,淡渗湿邪。方药:加减当归白术汤主之。当归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桂枝4.5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茵陈30克苍术6克炙甘草3克鸡内金9克4剂脉平病减,黄退十之六,七,改加味附子理中汤治之,6剂康复。附片9克白术12克黄芪9克当归9克西茵陈24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党参12克(赖良蒲《蒲园医案》)

例六毕XX,男,26岁,病例号:247673。住院日期:1963年10月15日。患者于1961年9月因发黄而确诊为病毒性肝炎(黄疸型)。经中西药治疗,症状好转,黄疸未退尽。1963年10月15日又住院,自觉疲乏,右胁痛,劳累盾加重,面色无泽,巩膜微黄。黄疸指数20单位。舌苔薄白,脉沉缓。辨证,脾阳不振,寒湿凝聚,发为阴黄。治法:温振脾阳,祛湿散寒,活血退黄。方药:茵陈60克郁金10克生芪12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炮附子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生甘草3克服上方6剂后,加泽兰15克,续服14剂,症状稍有改善,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9单位,上方共服三月;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临床痊愈。(《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评按'黄疸系指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的证候。胎匮要略》分为五疸。自元代罗天益之后,根据黄疸的性质,分为阳黄与阴黄两类。前者多因湿热蕴蒸,熏染发黄;后者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所致。近些年来由于防治病毒性肝炎,对于黄疸的辨证论治更有所发挥。

例一湿热炽盛,肝胆郁结,腑气不通,营阴耗灼,心神受扰,证属急黄,病情危笃。治以清热通腑,凉血解毒。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药后腑通神清,黄疸渐退。继以疏肝利胆、益气生津收功。

例二病势稍缓而黄疸较重,曾用中西药,并用过激素治疗。已见脾虚肝郁,肝阴亏损之证,使用健脾舒肝,养阴活血为法,继用通络活血,化湿清热而取效。

例三诊为粘液性(不全)阻塞性黄疸,属于阳黄范畴,始用利胆清热化湿之剂,方证尚称符合,服12剂后黄疸仍未消。关氏仍遵其常法,并重视疏肝利水,加用理气化痰、凉血活血、清热燥湿解毒之剂,迅速治愈,充分体现了他的治黄学术见解,亦即除常规治黄外,重视活血、化痰、解毒的独特看法,这是对于治黄理论方面的发挥。

例四为阴黄,证属阳虚水寒,寒湿内滞,肝气郁结不舒,阳虚则水邪泛滥,治以四逆、茵陈五苓散加减,

例五身目俱呈暗黄色。仲景曰“身目为黄,寒湿在里,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此与瘀热在里发黄,可用清下之剂者有别,故治以温化沉寒,淡渗湿邪之法,证方殊为合拍。然而从实际临床中经常会看到,始为阳黄,由于湿毒热邪耗伤正气,病久缠绵,气阴两伤,亦可由阳黄转为阴黄,如例六,目黄面晦无泽,经询问其病史,始于阳黄,而后转为阴黄。实乃病久正虚,由阳入阴之机。故当温振脾阳为主,兼以祛湿散寒,活血退黄,这一观点也是关氏对于阴黄的个人见解之一。

 中医瑰宝苑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er 
 
 (三十五)黑疸

例一赵XX,男,37岁。初诊日期,1973年5月16日。患者因过累和生气,在旅途中发高烧。此后经常头痛,头晕、腰痛、精神不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厌油,全身肌肉废痛,—脚后跟痛,脸色逐渐变黑,齿龈及口腔粘膜出现黑色斑块,明显消瘦、经西医检查诊为“阿狄森氏病”。服用强的松、甘草硫浸膏治疗。由家属推车送来,背至诊室,面色黧黑,精神淡漠,少气懒言,时而打嗝恶呕。脉弦数而虚。舌质红,苔厚腻而黄。辨证:阴虚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