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郝万山讲伤寒论10~19 >

第14章

郝万山讲伤寒论10~19-第14章

小说: 郝万山讲伤寒论10~1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一打这个电话,我说你还有什么不舒服。

他说我累。

我说还有什么不舒服。

他说原来我很胖,现在一摸,肉都没有了,体重两个月掉了10公斤,20斤。

我说你赶快来北京,查的结果也是肝癌。

当然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他活了一年零两个月。他一来的时候,他本来是个知识分子,我的同学,那应当身体比较弱,脉应当比较细,一摸脉,脉大,结合前面那个经验,“大则病进”,我就担心,结果一系统检查,查到了这么个结果。

所以我们在这里脉由浮紧,浮而有力,变得浮细了,这倒是一件好事,这提示了邪气退。嗜卧,没有那种烦热,只不过大邪已退,所以病人就躺在那里安静的休息,这提示了“外已解也”,这提示了表邪已经解除了,“设胸满胁痛者”,如果太阳病过了10多天以后,出现了胸闷胁痛,胸胁是少阳经所过的部位,那提示邪已经传入少阳。胸满胁痛是少阳经受邪,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当然有是证就用是方,就给他用小柴胡汤。

第三个情况,“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过了10多天,脉仍然只是浮紧的,但浮是浮紧的,那说明证候没有变,尽管病程时间比较长了,那仍然用麻黄汤,“有是证就用是方”,仍然用麻黄汤。所以51、52、和37条,它所强调的是,你要用麻黄汤的话,在麻黄汤这些主证都具备的前提下,一定是脉浮的,可以是浮数,这是麻黄汤的第一个适应证。

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第36条,打开讲义第29页,看原文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当然是太阳伤寒表实证了,以方测证,因为它用了麻黄汤。这个阳明病是什么?有的注家说,是阳明里实证,如果太阳表证兼有阳明里热,兼有阳明里实,按照惯例,张仲景是用麻黄汤还是用桂枝汤,记得吗?

我们在讲桂枝汤适应证的时候,曾经提到,表证兼有里热,表证兼有里实的,不管这个表证是有汗,还是无汗,在解表的时候要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为什么呢?麻黄汤是个纯辛温的发法方子,在发汗的过程中,容易伤津液,容易助里热,容易促进里燥实的形成,所以太阳兼里热,兼里实,要发汗的话,仲景是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

可是这一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仲景却用了麻黄汤,那就提示这个阳明病,不是里热,不是里实。

那是什么呢?我们下次课再讲。

第15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我们上次课讲到了麻黄汤适应证的第一个证候,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它的主要内容见第3条,第35条。第3条、第条在临床症状上,强调了太阳伤寒有恶寒,有发热,病机我们在这里不再重复了,强调了太阳伤寒有身疼痛,身疼痛的病机主要是由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喘的原因是无汗所造成的。当然第3条还提出了呕逆,那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造成的,所以证候属于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疗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随后我们谈到了第51条,第52条,第37条,这三条就是强调要用麻黄汤的话,在太阳伤寒表实证都具备的前提下,一定是脉浮的,脉浮提示了正气不衰,,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这才能使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

我们在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也就是第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mèn)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这里的太阳病,我们上次课说,那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这里的阳明病是什么?它不是阳明里热,也不是阳明里实,因为里热、里实兼有表的话,仲景是不会用麻黄汤的。

那是阳明的什么证候呢,我们说,那是阳明的经脉被寒邪所伤的证候,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脉运行于什么部位呢,头面,胸腹,也是从头到脚的。经脉运行于体表,外来的风寒邪气当然可以伤阳明的经表,阳明经表受邪,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在伤寒论中,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全面的把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的这种证候来描述清楚。它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把它系统描述清楚,而是散在许多条文之中,后世的医家对它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对阳明经表证的临床表现,治法、用方,归纳了这样一个的歌决,我把歌决写在这里:“葛根浮长表阳明”,说阳明经表受邪,在一般情况下用葛根汤。阳明经表受邪它的脉象是浮脉,而且端直以长,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脉被邪气所伤以后,阳明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使脉端直以长,“表阳明”就是阳明表证。

“缘缘面赤额头痛”,缘缘面赤就是满脸通红,这是阳明经脉中的阳气被郁的表现。因阳明经脉行于面部,“额头痛”,因为阳明经脉它是行于头额部,它不像太阳经行于后头部,后项,后背部,所以太阳经脉受邪,是头项强痛,进一步可以发展为项背强几几,阳明经脉受邪是脑门疼。

“发热恶寒身无汗”,阳明经表证它也是表证,因此它也具备发热、恶寒、无汗这样表证的共同特点,发热、恶寒、无汗,如果伴有头项强痛的是太阳表证,如果伴有额头痛的,那是阳明经脉受邪,是阳明表证。

“目痛鼻干卧不宁”,阳明经脉起于鼻子的两侧,向上绕过眼睛,然后向额头部,目和鼻都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气被郁,就在阳明经气循行部位,眼睛、鼻子就出现了相关的症状,就是眼睛疼,脑门疼,鼻子发干,满脸通红,这都是阳明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卧不宁”,《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凡是阳明经脉,阳明胃腑气机失调的时候,都会影响睡眠。

这见于《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

《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是清代吴谦等人编的,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对《伤寒论》中的主要证候、主要方剂,以歌决的形式给它编排出来,使学习这《伤寒论》的人便于背诵,便于打好学习《伤寒论》的基本功。

在五十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对《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进行了白话解。20年后,到70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又对它进行了一点修订,出了第二版,到现在,又是20多年,再回来看这个书的话,有些内容需要更新,有些文字需要修改,于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委托我们做了第三版的修订。我上个月把这个书稿,已经交给人民卫生出版社了,《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是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有许多歌决。

过去师带徒的时候,都在教《伤寒论》这门课的时候,都要求学生背歌决中的许多东西。

我们这次在修订的时候,补充了它的临床应用,补充了方义,补充了它的临床意义,就是加了按语,在过去的版本里是没有的,把原来万字的一本小册子,结果扩充成20多万字。

这里头它把阳明经表受邪的证候,进行了归纳总结。

我们这里的太阳与阳明合病,这个阳明病是什么病呢,不是里热证,不是里实证,是阳明经表受邪的证候。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太阳与阳明两经的表证同时存在,我们引入这个概念,就是让大家知道,不独太阳主表。就是说,主表的不仅仅是太阳,阳明也有表证,少阳也有经表证,阳明也有经表证。以后我们在讲到太阴病,“太阴病,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我们会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太阴也可以有表证,它是指的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由于脾主四肢,就把这种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的证候,也可以叫做太阴表证,也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所以表证的含义是广泛的,而不局限于太阳经表。

太阳和阳明两经气经表,被风寒邪气所伤,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兼证呢,喘而胸满,这是肺气不利的表现,肺气宣发肃降失调的表现。

大家想一想,肺和太阳的关系密切,还是和阳明的关系密切?应当说,从表证的,从外感病的发病过程来看,胸肺是离太阳最近的,所以太阳伤寒就有无汗而喘,寒邪只要一闭表,就有肺的宣发肃降失调的喘证。

这提示什么问题呢,这提示太阳表邪偏重。在这种情况下,这不用葛根汤来治疗,而用麻黄汤来治疗。麻黄汤散在表的寒邪,以解太阳表邪为主,也可以兼解阳明经表邪气,因为这是太阳表邪为主,更何况麻黄汤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可以治疗二阳合病兼有胸满而喘,这就是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治疗太阳和阳明经表同时受邪,太阳经表邪气偏重,兼有胸满而喘的。

在讲麻黄汤的适应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谈到第三个问题,就是太阳伤寒与衄(nǜ)解。

太阳病,它的自然病程是7天,如果你不用药,当这个自然病程结束的时候,它将要好的时候,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退热的效果呢?

从《伤寒论》提供的资料来看,太阳自解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自汗。当它的病程将要结束的时候,它自己出一身的汗,热退了,身上不疼了,病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衄。头痛发烧,全身疼痛,没有汗,到了第6、天的时候,鼻子突然一出血,随着鼻子出血,他的心也不烦了,头也不疼了,心里也痛快了,随后烧也退了,这就叫自衄作解。

那就是说,自汗和自衄都可以排除体表的邪气,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汗血同源。汗血同源,汗是血中津液所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可以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体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也可以直接通过出血的方式排出体外。

当然这种出血,其它地方的出血不可能排出太阳体表的邪气,而只有肺窍离太阳最近,所以通过鼻衄的方式利于解除太阳的邪气。比方说便血能不能排除体表的邪气,不可能,那里是里热,里热可以通过便血。

我们讲的那个太阳病的腑证,蓄血证的时候,讲那个桃核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会提到当血热初结的时候,如果有热迫血行的这种变化,血自下,下者愈,就是下面出血,热随血泄,可以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对于太阳表证来说,只能是自衄出血,自衄和自汗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战汗而解。战汗是病人在汗出之前,先有寒战,原来一直发热、头疼、身疼,突然出现了寒战,这是邪气和正气相争的表现。随着寒战之后,又出现了发热,这次的发热,是正气奋力袪邪的一种表现。随着发热之后,就出现了汗出,汗出热退病就好了,这叫战汗作解,我们以后还会有多次提到,它的机理我们还要具体谈到。

所以太阳病自解,有这么三种情况。

好,太阳伤寒与衄解,第一种情况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