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当和尚遇到钻石 >

第2章

当和尚遇到钻石-第2章

小说: 当和尚遇到钻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段时间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想法,对于要离开小寺院的宁静生活颇为犹豫,对于一般美国商人贪婪、无情的形象更是耿耿于怀。然而有一天,师父对一群大学生做了一场特别有启发性的开示,我听完之后,便告诉他我愿意依照他的指示找份商业界的工作。    
    在那之前几年,我曾经在某次日常打坐中,有过某种灵视(vision)。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会选择何种行业,那行业必然和钻石有关。那时我对宝石没有什么概念,珠宝对我来说真的也没有吸引力,家里更是没人从事过这种行业。所以我必须开始一家家拜访钻石饰店,问他们愿不愿意收我当见习生。    
    以这种方式试着加入钻石业,有点像是报名加入黑手党。天然金刚石这个行业是个非常秘密而且封闭的圈子,传统上都仅限于家族成员参与。在那些日子里,比利时人控制着一克拉以上的大型钻石市场,小型钻石是以色列人的天下,而美国国内的批发市场,则是纽约47街钻石区犹太教哈西德派教徒(Hassidic)的地盘。    
    之所以有这种传统是因为,就算是最大的钻石饰店的所有钻石加起来,也只消用几个装皮鞋的包装盒子就能全部装完:上百万元的钻石要真被偷了,也根本没办法查得出来。你只要用手抓上一两把放在口袋里,连所谓的金属探测器也无法查出来。所以大部分的公司都只敢雇用亲戚,更别谈雇用一个只想玩玩钻石的古怪爱尔兰男孩。    
    跨进钻石业门槛    
    我还记得,我拜访了差不多15家店铺,应聘最基层的职位,结果没有一家成功。附近的小镇里有一个老钟表匠,建议我先去纽约的一家美国宝石学院(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修几门宝石鉴定的课程。有了一纸文凭会比较容易找工作;而且说不定上课时,还能遇上贵人。    
    我就是在宝石学院里遇见欧佛?阿兹瑞兰先生的。他也在那里上课,学习如何鉴定一些所谓“投资级”或“证书级”的超高品质宝石。要能分辨出哪些是价值极为昂贵的真正证书级钻石,哪些是假钻或是加工品,就需要能看得出针尖般大小的细微缺口或瑕疵。更麻烦的是,许多微尘常会附着在这些钻石的表面甚至是显微镜本身,从而造成辨识上的困扰。所以实际上可以说我和他都在那里学习如何平心静气。    
    欧佛所提出的问题,和他检验、挑战每个既有观念的方式,立即令我折服。我决定请他帮我找份工作或者干脆要他雇用我,于是我刻意去认识他。几个礼拜后,当我在宝石学院的纽约实验室考完期末考后,我找了个借口去他的办公室找他,跟他要份工作。    
    幸运的是,那时他正巧有家分公司在美国开业(本店在他的家乡以色列)。于是我试着说服他让我进他的分公司,并且拜托他教授我钻石这门生意。我说,“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愿意遵照您的任何吩咐。我会把办公室收拾整齐,把窗户洗干净。您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他说,“问题是我没有钱雇用你!这样吧,我跟这办公室的屋主谈谈。他名字叫艾力克斯?罗森豪尔。看看他可不可以和我分摊雇用你的薪水。如果可以,你就帮我们做些杂务吧。”    
    我,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就这样从一个一小时7块钱的小徒弟做起。每天背着一个普通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待铸造或镶戒的金银珠宝,徒步从纽约热得冒烟的夏日,走到暴风雪随时光临的寒冬。欧佛的太太尔雅,一个安静却极为聪明的也门珠宝匠艾力克斯?盖尔,还有我,会一起围在租来的惟一一张办公桌前,做钻石分级归类的工作,描绘新饰件,以及四处打电话寻找顾客。    
    我的薪水拿不到几次而且还不时被拖欠着。欧佛经常不得不打电话给他的伦敦朋友,拜托他们多借点钱给他。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快就攒够了一笔钱,买到了我的第一套西装。之后有好几个月我每天都穿着这套西装上班。    
    我们常常工作到深夜,下班后我还得走一大段路,回到位于惠威尔亚洲佛教社区(Asian Buddhist munity of Howell)寺院里的一个小房间睡觉。过不了几个小时,又得起床搭乘巴士前往曼哈顿上班。在我们的生意小有进展之后,公司搬到了曼哈顿的上城(uptown),那里比较接近钻石区。我们很大胆地雇用了一位宝石工匠,在我们所谓的“工厂”,一个大房间内,镶制出我们的第一批钻戒。    
    过了不久,我获得了足够的信任,让我如愿以偿能够坐在一袋散钻前做分级归类。欧佛和尔雅还问我愿不愿意负责新成立的钻石采购部门(那时这个部门除了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员工)。这个机会让我非常兴奋,马上就投入了这份工作。    
    内圣外俗的生活    
    对于我的俗世工作,我的上师曾告诫过我,叫我不要张扬我的佛弟子身份。我得蓄着和常人一般长的头发(而非光头),衣服也得穿得和别人一样。而且不论应用何种佛教义理,都得悄悄地做,不可浮夸和虚张声势。内在虽然是个佛教圣者,外表却必须和一般美国商人没有丝毫差别。    
    就这样,我没有告诉任何人,便开始应用佛教的义理来经营我的部门。在这之前我已经和阿兹瑞兰夫妇就责任问题达成共识。我负责管理这个部门的所有事务,以宝石来赚取稳定的利润。相对地,就员工的聘用或解雇、薪资与升迁,以及工时与职责等问题,我也有绝对的决定权。我的责任是准时交货并为公司赚取可观利润。    
    这本书就是我如何撷取古老佛教义理,将安鼎国际公司的钻石部门,从一无所有建立成一个年盈余数百万美元的跨国公司的故事。这家分公司不完全是我独自建造的,它的政策也不完全只遵照我一个人的意思。但是我可以说,在我任职副总裁期间所做的大部分决定和政策,都是依据你即将在本书看到的佛教原则而来的。    
    那么,到底我所说的是哪些原则?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三项来谈。    
    第一个原则是,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里普遍存在着一个观念,认为一个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总好像不应该赚钱,不应该富有。    
    其实在佛教教义里,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问题是,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赚钱,我们了解不了解钱从何而来、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断,以及我们是否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    
    整件事的症结在于,要用干净诚实的方法赚钱;要清楚了解钱的源头才能取之不尽;以及要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拥有金钱的这项事实。只要能做到这些要求,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绝对不冲突。事实上,它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分。    
    第二个原则是,我们应该能够享用金钱。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能一边赚钱,一边还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我们身心俱疲,以致无法享用财富。一个为了做生意而忽视自己身体健康的商人,完全失去了经商原有的目的。    
    第三个原则是,一个人应该能在最后回顾自己的事业时,告诉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是有意义的。每个事业就好像每个人生,一定都会有个尽头。    
    在我们事业里最重要的时刻,也就是当我们最后回顾既有的成就时,我们应当能从经营事业与经营自己的方法中,看到一些永恒的意义,为我们的世界留下一些好榜样。    
    总之,无论是商业活动、古老的西藏智能、甚至是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充裕自己的生命,达到自我内在与外在的丰盈。要能享受这份丰盈,就要能经常保持高度的身心健康才行。除此之外,我们更要时刻设法扩大这份丰盈的意义。这就是安鼎国际公司钻石部门的成功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任何人,不论背景、信仰,都能学会并应用它所启发的道理。    
    译注:① Geshe,在西藏传统中,格西相当于佛学博士。


第一部分 致富之道第1节 智慧的来源(1)

    在印度的古老语言里,    
    这部经典称为尊贵能断的    
    金刚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藏语称它为帕洛度钦巴多杰初巴    
    谢嘉瓦帖巴千波读。    
    英语则称它为能断金刚者。    
    在印度的古老语言里,这部经典称为《尊贵能断的金刚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①  西藏语称它为《帕洛度钦巴多杰初巴谢嘉瓦帖巴千波读》。    
    英语则称它为《能断金刚者》(The Diamond Cuttera; a High Ancient Book from the Way of passion; a Book which Teaches Perfect Wisdom)。这是一本远古的典籍,源自于慈悲之道的教法,是一本教导圆满智能的经典。②    
    到底这本书和其他商业书籍有何不同?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探讨的内容,是源自于一本充满佛教智能的古老经典《金刚经》。而上述的引文即是本书的伊始。    
    《金刚经》所蕴含的古老智能,让安鼎国际钻石公司成为年营业额超过一亿美元的大企业。为了方便阅读,我们有必要让读者先略为熟悉这本重要经典,了解它在整个东方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金刚经的历史    
    《金刚经》现存版本并非以手抄写,它是印刷史上可考的最古老典籍。大英博物馆所藏的版本,据考证为公元前868年所印,大约是在“古腾堡版圣经”(Gutenberg Bible)出版前600年左右。    
    《金刚经》记载2500年前佛陀所作的开示。原先是通过口耳相传,在书写系统发明后,便记载于贝多罗(longpalm leaves)叶上。他们先用针在这些耐久的叶片上刮写出书的内容,再将炭粉用力涂抹在刮痕上。在南亚某些地区,我们仍然能发现用这种方式所写出的书籍,上面的文字还算清晰可辨。    
    要把这些零散的叶片整编起来有两种方法。有些先用锥子在整堆的叶子中间钻孔,再用细绳穿孔固定。有些则只用布来包裹。    
    《金刚经》本来是释迦牟尼佛以梵文所作的开示。这个古老的印度语言有4000年的历史。该佛典约在1000年前传到中国西藏,并译成了藏文。在之后的数个世纪里,西藏人将其刻写于(印刷用的)木版,再将油墨涂于版上,覆上手制纸张以滚筒压出字型。印好的长条纸张最后以鲜亮的橘黄色或褐红色布裹保存,这种方式让人想起贝叶经典的时代。    
    《金刚经》也传到亚洲其他地区,包括中国内地、日本、韩国、蒙古等。在过去的2500年里,《金刚经》以这些国家的语言重复印刷过无数次,而它的智能也通过师徒代代相传。    
    在蒙古,家家户户都会小心供奉一部《金刚经》,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每年当中总有一两次,他们会恭请当地和尚来到家中,为全家读诵《金刚经》,期待能从中获得智能的加持。    
    《金刚经》中的智能并非唾手可得。一如许多佛教经文,《金刚经》的原文奥秘难解,必须由法师依据流传百世的论释来解读。在西藏,对本经所作的论释尚存3部。论著时间约在公元前1600~1100年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