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我是谁全书 >

第97章

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我是谁全书-第97章

小说: 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我是谁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乱伦只不过是源于人类本能的对于亲情及血缘的认同,是血缘亲情依恋的一种延续,是人类对于下一代纯粹血缘的驱利本能,几乎90%以上的人小时多少都有点乱伦的情结,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的,我们一出生吸乳就同自已的母亲发生了性关系了,不过大多数人的乱伦的情结会随着人类教育和伦理的约束及力比多的影响而减弱,大多数人会找到非血缘的伴侣去替代对亲人的那份依恋。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人无法摆脱这种天生的对亲人的依恋,而现代的避孕技术也使人类乱伦失去了它的禁忌的根本…优生,在现代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只要双方成年,自愿,并遵守性的私密性,不伤害到他人与社会的原则,对于乱伦大多文明国家都采取默认的宽容态度。
  荣格也用了力比多这个概念,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主要著作有:《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原型》等。荣格所说的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在身体一切活动中需要寻找出路。可以说他的里比多包括性的和营养的两大类。
  我们知道现在人关于性的很多伦理道德都是建立在繁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不能有效避孕的之个前题之上的。用来限制人类性行为的伦理道德;如同乱伦禁忌一样,在现代性的很多伦理道德的根基都受到了本质的冲击了;这能靠伦理道德的惯性,及传统的教育去维续,这些伦理道德对人类到底还有多少约束?没了根基的存在其本身也越来越让人怀疑;被人抛弃。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文明的社会对性的态度就越开放的根本原因了;人类的发展;其实也就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一个以自我与身体约束相抗衡的过程。
  但身体会允许我们挑战它定下的繁殖规则呢;允许我们随意的享受性爱的快乐;而不去承担繁殖的责任么?允许人类的纵欲,性错之爱么?答案是肯定的;它不喜欢。人类可以拥有自由;可以去追求享受;但一定要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可以去追寻口舌之欲,随你把那个本质很简单进食过程搞多多么隆重,把食物做的多么花哨,我们的身体都由我们闹腾,只要按时给它提供足够的热量,它就不会干涉。对性也一样,任由人类把性神圣化也好便随化也罢,也任由人类玩成任何花样只要别忘了去繁殖它就不会干涉。
  身体离不开意识;意识也需要身体;人类的进化离不开必要的繁殖;身体与意识必须相互妥协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而当人类意识不愿妥协时,身体就会采用他一惯的手段惩罚;如你长时间没去交配,它就会让你欲火焚身,让你情不自禁,迫你就犯。而对以同性之爱,这根本没有繁殖可能的性行为,身体的那些对付普通人的手段就没有用了,但你也别低估了身体内在的能力,这是一种促使单个的粒子进化成人这么复杂的生命的力量,不是我们人类目前可以想像抗衡的,人类只要过度纵欲,就会有性病流行,而艾滋病突然出现;不也正是在人类意识觉醒初的混乱导致同性之爱泛滥之时,艾滋病最早在同性之间流行可能不无它的道理,后来在普通人中出现也可能是的警告我们人类,纵欲别太过度,别忘记了繁殖的根本,人类现实的能力;根本无法与自然对抗;面对性爱的迷途;人类应该怎样去反思自己的行为;顺应自然;还是对抗到底;在追求享乐的同时是否要考虑承担一些在责任?追寻自我的同时;是否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人毕竟是属于社会的;追寻自我时也要顾及社会;把自我的行为控制在自然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最终也有利与自我的最终进化;毕竟我们与身体同居一体相互依存。
  对自我而言,繁殖是件痛苦劳累的事情,没有好处自我是不会去做的,为了引诱人类去交配,以是就有了性交的愉悦,高潮的快感。而女人的快感总比男人来的强烈,这是因为女人承担的繁殖责任比男人多的多,做的事多得到的奖赏当然就多了,但光引诱还是不行的,美国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我们身体天生就会,以是就有了性爱的冲动,欲火的焚烧,为了自身进化的目的,我们内在的那股力量可以说是想尽办法迫使我们按着他的意志行事。
  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有自我的意识,在这我们不讨论自我意识,但其产生存在一定有他的目的,是事物进化的必然,否则我们内在的那股力量也不会对自我那么客气,人类的自我意识是自然都敬畏的力量,是最终能于宇宙中任何力量相抗衡的,虽然他现在还很渺小,人类的自我意识是控制宇宙万物,人类进化的那股力量所必需的,否则它为什么要让人有自我的意识,一如别动物多好控制。
  有了自我意识,人就会去思考,以是就有了爱情,有了婚姻,有了家庭,还有了用来约束自我行性为的伦理道德,甚至法律。而这些其实都是与性的本质并无太多的关系的,是人类面对自然迫使,不得不去顺从它的意志,但内心又有所不甘,以是自已编造也好,发明也罢,以是便有了例如爱情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有了理由,心也就安多了,人们尽量不再去思考这些我们目前还没能力对抗解决的问题,按着我们人类自我介定的理由,遵守性的伦理道德法律,按自然的意志行事。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去做,人生生不息,思索不止,总有人会去怀疑,总会有人想去找到让自已更信服的理由,这也正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但人类目前的能力太过渺小,太多的问题注定找不到答案,思考越多凝问越多,内心越是不安,很多人不的不放弃思考,如牛顿,如霍金,为了内心的安宁努力说服自已去信那些人类早以介定的,原先强烈反对的理由,让自已摆脱思考的困扰。但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面对内心的凝问,思索的困惑,根本找不到让自已信服的理由,最终意识茫然走向迷失!这也就是为什么走入性爱迷途的有很多是的人类精英的原故了,因为他们总爱怀疑,总在思考。
我们人类到底要去怎么面对性,放纵自已去追求性爱的自由与快乐?还是禁固自我,在禁欲与迷失中寻找真实的自已。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并由些推断人的性欲虽然比性本能和食欲稍高一点,却处于人类需要的最底层,认为不能为了这种低层次的欲望而忽视高层次的追求。
  但人的认识有深浅,意识有高低,就大数人而言,性爱在他们的需要层次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人层次越高其对性的欲望也越高,对性的理解也更深,对性有更强更高的追求。这也就说明对性的追求与别的高层次的追求并无冲突,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我们一生中大部分快乐深刻的体验都自来性,事实上性在调节我们的心理生理平衡,激发人类创意的灵感等很多方面都起到极起重要的作用,性除去繁殖的本质对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性也遵行用进废退的原则,性爱有快感如时间一间,不管你享不享受,它都不在回头。但性也会疲劳,时间久了再相爱的人也找不到以前的激情与快感,人身体内在的机制注定了原先无论多相爱的两人4年之后所有的激情与快感都会归于平淡,爱情绝大部分会被亲情所取代,性快感自然也就变的平淡起来,要想找回原先的激情与快感就需要新的刺激,再加上人类意识觉醒中迷乱,先天生理缺失,后天的认识误导,面对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人的性行为开始迷乱。
  同性恋,试婚,一夜情,虐恋,换偶,多边恋,性倒错,乱伦,闪婚,群交,众多我们以前听都没听过事,一下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电视,电影,网络你能接触的媒体都少不了这些内容,多元性行为的出现与讨论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人性回归的标志,因为这有人才会做出这些超出繁殖本质的事来,一个不压抑人性的社会这些话题才会出现,原来过多的人为压制,是导致现在这次多元性行为大爆发的主因。对人性的压抑,何尝又不是对人们创造力的压制。
  好与坏并无绝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宽容,避孕技术的普及,面对性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诱惑。性爱迷途,我们该何去何从?
  比如试婚,你能说它是好还是坏,要知道性爱才是婚姻生活的根本,性生活不和谐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在中国男人性无能,阳萎,早泄这个比例不在少数,如果你对对方的性能力一无所知就和他结婚,那这和赌博有什么区别,更何况你赌的是自已一生的幸福!
  而性工作者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而很多地方还不完善的社会,其实质就是她们承担了大量心理医生的职责,挽救了无数贫困的家庭,用她们自身牺牲,缓解了社会的予盾,贫富差距,并一年为我们这个社会创造出多达万亿的产值。都说存在的就是必需的,性工作者也文明人性社会的必需,总的来说性工作者对我们社会所做的贡献远远大于她们的危害,你能说她们是对是错。
  雨果说: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理性,会用理性去控制本能的欲望,和不利于自我他人及社会的的冲动。性这些事有些好像远在天边,但说不定就会发生在你眼前,你自已或你的亲人和朋友身上,面对性爱迷城,爱欲交错。我们除多一分宽容的心去看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选择。


                               第四节 认识的层次
  我们所经历的很多事;所看到的那些物;绝大部分并不是我们所思所想的那样;大多数人看破到的想到不过就是些皮毛而已;只看到些表面;所想所看完全都不是事件的真相;物质的实质。而大多数人却都根据这样的假面的表相;自己的想当然做出判断;让自已去杞人忧天式的去担忧,去害怕。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客观事物分为三类,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合称“三性”。以我的理解,遍计执性就是语言文字,依他起性就是现象,圆成实性就是本质。 
  西方的认识论只把客观事物分为两类:现象和本质,认识活动也相应地分为两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认为认识过程就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或者说“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是变化的,有时候会出现“假相”,本质是不变的,是最真实的。
  而我们人类的认识源自于对客观世界及自身问题的思索过程,是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而事实上我们面对事物很少会去主动思索,大多我都都直接借用于别人的思索成果,却总忽略了事物有很多层面性动态变化性;以是我们总是做出错误的预测。而一个人的认识层次跟自身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人生的态度都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怎能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