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72-张卿子伤寒论 >

第12章

472-张卿子伤寒论-第12章

小说: 472-张卿子伤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烦燥。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甘草汤。益其阴血。 
则脚 得伸。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谓胃承气汤。微溏以和 
其胃。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 
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甘草干姜汤方第十三
属性: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芍药甘草汤方第十四
属性: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调胃承气汤方第十五
属性: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 
草甘平。助二物。推陈而缓中。 

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四逆汤方第十六
属性: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 
热)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 
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 
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 
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 
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 
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 
谵语。故知病可愈。 
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前证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 
枝汤 
证相似。是证象阳旦也。与桂枝汤而增剧。得寸口脉浮大。浮为风邪。大为血虚。即于 
桂枝汤。加附子温经以补虚。增桂令汗出以祛风。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与甘草 
干姜汤。阳复而足温。更与芍药甘草汤。阴和而胫伸。表邪已解。阴阳已复。而有阳 
明内结谵语烦乱。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泄以和其胃。则阴阳之气皆和。内外之邪悉去。 
故知病可愈。 
张卿子云。此二条见伤寒随症用药。如转圜法也。表里寒热。意尽于此。则昔贤所云。 
用药宜寒者为传邪。宜温者为直中。未为确论。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属性: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 
者。中风表实也。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以葛根汤发之也。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葛根汤方第十七
属性: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 
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也。 
张卿子云。按前桂枝葛根汤。则此葛根汤上。似失麻黄二字。盖二葛根。即桂枝麻 
黄变例也。故二证项背强KT KT 、恶风、一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二经俱受邪。相合 
病者。谓之合病。合病者。邪气甚也。太阳阳明合病者。与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 
病。皆言必自下利者。以邪气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 
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 
邪。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 
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葛根加半夏汤方第十八
属性: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 
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 
连黄芩汤主之。 
经曰。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桂枝证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虚 
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下利脉微迟。邪 
在里也。促为阳盛。虽下利。而脉促者。知表未解也。病有汗出而喘者。为自汗 
出而喘也。即邪气外甚所致。喘而汗出者。为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热气逆所致。与葛根 
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里热。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第十九
属性: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黄芩(二两味苦寒) 黄连(三两味苦寒)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入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内经曰。甘发散为阳。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坚里气弱者。坚以黄连 
黄芩之苦。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荣血不 
利也。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者。寒在表也。风并于卫。 
卫实而荣虚者。自汗出而恶风寒也。寒并于荣。荣实而卫虚者。无汗而恶风也。以荣强卫 
弱故气逆而喘。与麻黄汤。以发其汗。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麻黄汤方第二十
属性: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炮去皮尖味辛温)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 
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麻黄甘草。开肌发汗。桂枝杏仁。散寒 
下气。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阳受气于胸中。喘而胸满者。阳气不宣发。壅而逆也。心下满。腹满。皆为实。当 
下之。此以为胸满。非里实。故不可下。虽有阳明。然与太阳合病。为属表。是与麻黄 
汤发汗。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 
但浮者。与麻黄汤。 
十日以去。向解之时也。脉浮细而嗜卧者。表邪已罢也。病虽已和解之。若脉但浮 
而不细者。则邪气但在表也。与麻黄汤发散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 
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荣卫俱病。故发热、 
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荣卫 
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荣卫风寒。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 
荣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逆、筋惕、肉 。此治之逆也。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大青龙汤方第二十一
属性: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 
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石 
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 
躁、不得眠也。 
辛甘均为发散。然风宜辛散。寒宜甘发。辛甘相合。乃能发散荣卫之风寒。麻黄、 
甘草、石膏、杏仁。以发散荣中之寒。桂枝、姜枣。以解除卫中之风。 
王文禄云。大青龙、麻黄汤之变。小青龙、桂枝汤之变。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伤寒见风脉也。伤寒者身疼。此以风胜。故身不疼。中风者身重。此以兼风。故 
乍有轻时。不发厥吐利。无少阴里证者。为风寒外甚也。与大青龙汤以发散表中风寒。 
许氏云。仲景治伤寒。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三方鼎立。若证候与脉相 
对。无不应手而愈。 
王文禄云。大青龙。治风寒外壅而闭热于经者。故加石膏于发汗药中。尤为峻剂。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 
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 
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谓也。与小青龙汤。发 
汗散水。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小青龙汤方第二十二
属性: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 
(三两味辛热)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半夏(半升汤洗 
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 
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 
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 
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 
肺。 
加减法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 
胀满。麻黄发其阳。水渍入胃。必作利。荛花下十二水。水去。利则止。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辛燥而苦润。半夏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 
去之。栝蒌味苦而生津液。故加之。 
若噎者。去麻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