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似乎是假定供给弹性必等于零,需求必与货币数量成比例;但到更复杂
一些的讨论中,我们简直如堕五里雾中,什么也不清楚,什么都可能。我们
都已惯了,忽而在这样捉摸不定的东西之左,忽而又在其右,自己也不知道
怎样从这一边跑到那一边,二者之联系似乎是醒与睡之关系。
以前数章,其目的之一即在避免这种双重生活,而使整个物价论重新与
价值论发生密切接触。我以为把经济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论与分配
论,另一部分是货币论,实在是错误的分法。我以为正确的两分法应当是:
一面是关于一厂或一业之理论,研究如何把一特定量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
其报酬为如何等:另一面是适用于社会全体的产量论及就业论。假使我们所
研究的,只限于一业或一厂,假定就业资源之总数不变,又暂时假定他业或
他厂之情况亦不变,则我们的确可以不顾货币之特性;但当我们进而讨论何
者决定社会全体之产量及就业量时,我们就需要一个关于货币经济(Monetary
Economy)之全盘理论。
或者我们还可以把界线如此划分:一面是静态均衡论(theory of
stationary equilibrium),另一面是移动均衡论(theory of shifting
equilibrium);在适用后一种理论之经济体系中,对于未来之种种不同看法,
足以影响目前情况。我们之所以可以作如此分法,乃是因为货币之重要性主
要是从货币乃现在与未来之连系这一点产生的。我们可以先讨论:设在一经
济体系中,人们对于未来之看法在各方面都是固定的,可靠的,人们亦依据
正常经济动机而活动,则在均衡情形之下,资源将如何分配于各种用途。这
种经济体系还可以细分为二,其一是完全不变的;其二虽有改变,但一切都
在事先完全预料到。我们可以从如此简单的引论,进而讨论现实世界之种种
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则以往预期不一定实现,而今日对于未来之预期又可
以影响今日之行为。当我们从前一种讨论进入第二种讨论时,货币是现在与
未来之连系这一个特性就进来了。移动均衡论虽必须以货币经济为依据,但
还是一个价值论或分配论,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货币论。货币之最主要属性,
既在巧妙地连系现在与未来,则我们除非利用货币,否则简直没法讨论:当
预期改变时,当前活动所受之影响如何?即使把金银以及法偿工具取消,我
们还是摆脱不了货币。只要有任何持久性资产之存在,这种资产就会有货币
属性,①就会引起货币经济所特有的许多问题。
① 这和通常所下定义不同。但定义如此下法,似乎己得生产时期这个观念之要旨。
Ⅱ
就单独一业而论,则其产物之价格水准,一部分定于边际成本中各生产
原素之价格,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我们没有理由,为什么这个结论不能适
用于全部工业。故一般物价水准(general price level),也是一部分定于
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价格,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但因我们假定设备与
技术不变,故生产规模就是就业量。固然,当我们讨论到社会总产量时,我
们要顾到:任何一业之生产成本一部分须看他业之产量如何而定;但比此更
重要,我们更要顾到的,乃是需求改变对于成本与产量二者之影响。我们有
新见之处,都在需求方面——当我们所讨论的是总需求,而不是单独一种商
品之需求(总需求则假定不变)。
Ⅲ
如果我们把情况简化,假设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所得之报酬以同一比
例改变,换句话说,都随工资单位作同比例的改变,又设设备与技术不变,
则一般物价水准,一部分定于工资单位,一部分定于就业量。因此,改变货
币数量对于物价水准之影响,乃是两种影响之总和,其一是货币数量对于工
资单位之影响,其二是货币数量对于就业量之影响。
为说明这种概念起见,我们再把情况简化,假定(1)所有失业资源,就
生产效率而论,完全相同,可以互换,(2)边际成本中之诸生产原素,只要
尚未全部就业,便不要求货币工资之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则只要有失业
现象存在,工资单位就不会变更,生产之报酬既不递增亦不递减。因此,当
货币数量增加时,若还有失业现象,则物价毫不受影响,就业量则随有效需
求作同比例的增加,而有效需求之增则起于货币数量之增;但当充分就业一
经达到,则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之增加者,乃是工资单位与物价。故设有失
业现象时,供给有完全弹性(perfect1y elastic),充分就业已经达到后,
供给毫无弹性;又设有效需求之改变比例恰与货币数量之改变比例相同,则
货币数量说有如下述:“有失业存在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改变;
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后,物价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改变”。
我们已经引进许多假定,使得情形简化,货币数量说得以成立,这算满
足了历来传统;现在我们再进而讨论,事实上有何种可能的复杂因素,可以
参加进来:
(1)有效需求之改变,并不与货币数量之改变恰成同一比例。
(2)资源之性能并不一致,故当就业量逐渐增加时,报酬将递减,并非
不变。
(3)资源并不可以互换,故有些商品已经达到供给无弹性之境,而有些
商品则尚有失业资源可供生产之用。
(4)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以前,工资单位即有上涨之趋势。
(5)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秦之报酬,并不以同一比例改变。
故第一步我们必须考虑,货”市数量之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之效果为如
何。一般说来,有效需求之增加,一部分用在增加就业量,一部为用在提高
物价水准。故事实上并不是当有失业存在时,物价不变,一达到充分就业,
物价即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增加;而是当就业量增加时,物价逐渐上涨。物
价理论既在分析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准之关系,以便决定当货币数量改变时,
物价弹性之反应如何,故必须研究以上所举五个复杂因素。
今依次论之。我们虽然一个一个讨论,但我们切不可就此以为这些因素
是绝对独立的。举例来说。有效需求增加时,一部分在增加产量,一部分在
提高物价,这两部分之大小,可以影响货币数量与有效需求量之间之关系。
又若各生产原秦所得之报酬,其改变之比例不同,则亦有此种作用。我们分
析之目的,不在提出一部机器,或一种盲目计算法,使我们可以得出百无一
失的答案;而在使我们有一种有组织的、有次序的思维术,探索若干具体问
题。我们先把这些复杂因素一个一个隔离,得出暂时结论,然后再尽我们的
能力,顾到这些因素之间可能有的相互关系。思维而涉及经济方面者理应如
此,用任何其他方法,来应用刻板的思维原则,都会引起错误;但没有这些
原则,却又有茫然无所适从之苦。把一组经济分析用符号的假数学的方法变
成公式,加以形式化,象本章第六节要做的那样,其最大弊端,乃在这些方
法都明白假定:其所讨论之各因素绝对独立;只要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则此
等方法之力量与权威便一扫而尽。在日常会谈中,我们并不一味瞎算,而知
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文字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又把以后必须要加的保留、修
正与调整都记在心上;但我们却不能把复杂的偏微分记在几页代数之书角,
因为这几页根本假定这些偏微分不存在。近代所谓“数理”经济学,太多一
部分只是杂凑,其不精确一如其开头所根据的假定;而其作家,却在神气十
足但毫无用处的符号迷阵中,把现实世界中之复杂性与息息相通性置诸脑后
了。
Ⅳ
(1)货币数量之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之主要影响,是由货币数量可以
左右利率这一点产生的。假使这是唯一的反应,则影响之大小,可由下列三
个因素中推出:(a)灵活偏好表,此表告诉我们,利率须降低多少,然后才
有人愿意来吸纳此新货币;(b)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此表告诉我们,利率降
低一特定量时,投资将增加若干;以及(c)投资乘数,此数告诉我们,投资
增加一特定量时,总有效需求将增加若干。
但(a)、(b)及(c)三点,一部分也和(2)、(3)、(4)及(5)
几个复杂因素有关系,后者我们还没有讨论到;假使我们忘了这点,则以上
分析虽然有价值,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有层次,有着手处,但实在太简单一一
简单到欺骗程度。盖灵活偏好表本身,亦系乎所得及业务两种动机将吸纳多
少新货币;而此吸纳量之多寡,又系乎有效需求增加之大小,以及此增加量
之分配法:用于提高物价者若干,提高工资者若干,增加产量与就业量者若
干。至于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则亦系乎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其随之而来的事
态是否影响人们对于未来货币情形之预期,又当有效需求增加,所得扩大时,
此新所得分配于各种消费者之方法亦足以影响投资乘数。以上种种,当然不
足以包罗一切可能的交互反应,但设我们可以取得所有事实,则不难找出一
组联立方程式,求出具体结果。例如,我们可以知道,当货币增加某特定量
时,把一切都考虑到以后,有效需求量须增加若干,始与该特定量货币增加
相符合,相均衡,而且也只有在非常例外情况之下,货币数量之增加反而引
起有效需求量之减少。
有效需求量与货币数量之比,和通常所谓“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颇相
仿佛,所不同者,有效需求相当干预期的所得(即决定生产活动之所得),
而非真正实现的所得;相当于毛所得,而非净所得。但“货币之所得流通速
度”,也只是一个名词而已,什么也没有解释。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预期其
不变,因为上面说过,决定这个速度者,乃是许多复杂而变化的因素。我以
为用这样一个名词,反而把真正的因果关系蒙蔽了,一无好处,只引起混乱。
(2)上面说过(第四章第三节),报酬递减与报酬不变之别,一部分须
看工人所得之酬报是否绝对与其效率成比例而定,设绝对成比例,则当就业
量增加时,劳力成本(用工资单位计算)不变,但设某一级劳工所得之工资,
不论各人之效率如何,都是一样的,则不论资本设备之效率如何,劳力成本
总是渐增。设资本设备之效率也不一致,利用某部分设备生产时,每单位产
品所需之直接成本较大,则边际直接成本之增加,除了由于劳力成本之渐增
而外,还多了一个原因。
故一般说来,要在一特定设备上增加产量,供给价格必增。故不论工资
单位是否改变,产量增加总连带着物价上涨。
(3)在(2)中,我们想到供给弹性可能不完全。设各种专业化的失业
资源配合得非常适当,则各该资源可以同时达到充分就业之点。但是一般说
来,有些商品或劳役之产量已达到一种水准,若需求再增,该商品或劳役之
供给将暂时毫无弹性;而在其他方向,则尚有大量剩余资源未曾就业。故当
产量增加时,会接连产生一组“瓶颈”(bot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