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商战权谋-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作妥是民生公司的创始人,他深知,民生公司要发展,必须要现代的
航运设备,而要掌握这些现代航运设备,必须要有吃透这些设备的内行、专
家,即大批航运方面的人才。因此,卢作罕求贤若渴,为了一个人才,甚至
不惜重金。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沿海航运停顿,许多爱国的技术人才撤退到四川,
卢作革乘此机会把他们延揽到民生公司,如留学英国的船舶设计专家张文
治,卢作革聘请他担任总工程师,并成立了总工程师室,把上海来的许多工
程技术人才清到总工程师室服务,给以优厚待遇,同时卢作孚将锅炉专家李
永成请来担任他的技术顾问,将海商法专家魏文翰请来,担任他的法律顾问。
又如引水方面声音卓著的老资格专家金月石来川后,被卢作革聘任为总船
主,而一些富有驾引经验的老船主和上海商船学校毕业的许多驾引人员来到
重庆,民生公司都很好地给予安置。
当时还有许多从事海运的专门人才,民生公司根本用不着,可是卢作罕
却别具眼光,把他们一一收留,养了起来,尽管公司的一些人反对,可卢作
孚坚持己见,他认为抗战胜利后,海运将会出现繁荣的局面,民生公司就可
以凭借这批海运人才,由河运转向海运。卢作孚不但留下了这批入,而且给
予特殊的优待。抗日战争胜利后,经济形势逐渐好转,海运发展很快,其他
一些公司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不能应付形势的发展。而民生公司
却利用抗战时养起来的这批人才,很快在海运方面打开局面,成为海上航运
的一支主要力量。民生公司不仅从长江航运走向了海运,而且经营规模比以
前更加扩大了。
举贤而授能,任人不唯亲
(use the talents instead of relatives)
旧中国猪鬃大王古耕虞经营企业时,特别注意搜罗人才,培养人才。他
认为,一个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古耕虞在
这方面花的精力不少。他培养人才的经验是,既要培,又要养培,就是帮助
他们树立对企业的信心,掌握商品知识和其他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养,就
是企业的各种待遇和他们的前途是稳妥可靠的。培和养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
的。
古耕虞招收职员的要求是:中学生,见习期为二年至三年,然后升为正
式职员;大学生和留学生,进来就是正式职员。职员分55 级,多数人每年升
1 级。约有百分之十几升2 级,百分之几升3 级。在前途教育中,使他们明
白,只要好好干,两、三年内就可以养家糊口,成为公司的股东,五、六年
后就可以生活得比较优裕。
古耕虞父亲办企业时,取名“古青记父子公司”,大有“传诸万世”之
意,占耕虞接手后。大胆地开放股权与外姓,他宣布企业是社会上的卡业,
不是姓古的能独占。他认为,对于谁能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要选贤任能,
不是只有姓古的才能当,所以,古耕虞任总经理时,整个公司的领导层中,
姓古的不过几个人。大多数经理、协理都是从外面聘请来的,有些还是古耕
虞“三顾茅庐”从其他地方请来的。后来,占耕虞搜罗国内人才不足,还请
了10 个美国人、几个德国人充当技术顾问。
1946 年,古耕虞在美国设代表处,公司大多数人向他建议,任命他胞弟
古大闵为宜,因为他胞弟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但古耕虞却认
为不可,认为他尚无实际经验,不足当此重任,而另派别人充任代表,古大
闵仅作普通职员。古耕虞认为,用人如不以才能为依据,仅凭关系,别人是
不会服气的,这怎么能使企业发展呢?
由于古耕虞坚持任人为贤,他手下延揽了一大批人才,他的事业一派兴
旺气象,他所办的公司,也成为当时国内有数的大企业。
选拔人才
(choose the talents)
翻一下历史,古时的有识之士并不乏求才之心,燕昭王筑“黄金台”秦
穆公得百里奚,刘玄德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
1874 年胡光镛投资兴办“胡庆余堂”药店时就到处物色经理入选,并把
竞争机制引人人才选拔。第一位竞选的对象是个算盘很精的人,他认为胡光
镛花大本钱办药店无非是为了赚钱,就苦思冥想地算了一笔赚钱帐,保证每
年可赚回白银10 万两。胡听后一笔勾掉,他认为光想赚钱的人,一定不是赚
钱的好手。第二位竞选者比前一位高明,他告诉胡光镛,自己的打算是头两
年少赚些钱,以后再赚大钱。胡光镛认为这是小家子经营作风,眼光太浅,
不足与谋。第三位竞选者是松江县余天成药号经理余修初,此人工于陶朱之
术,身手不凡。他告诉胡光镛,若让他为经理,必定能把“胡庆余堂”办成
名扬天下的大药店,他的方针是要敢抛血本,不妨先亏他2—3 年,待创出牌
子后,有名就有客,有客何愁钱,胡光镛对此大为赞赏,认为这才是做大买
卖的手笔和胸怀,当场拍板聘用。
不是虚心岂得贤
(modesty invites the talents)
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范旭东,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旧中国,以550 万银元
的投资,从引进技术,创建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酸碱基本化学工业,进
而向国外输出技术,这在当时的中国实业界,是无与伦比的。范旭东总结几
十年办企业的经验是: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
范旭东在筹备水利制碱公司时,就对人才格外着意。1921 年,范旭东委
派陈调甫赴美国考察,曾托他就近物色人才。陈调甫在纽约认识了化学家侯
德榜,便把外国公司在中国横行霸道、国内需碱急切,范旭东待人至诚的情
况一一向侯德榜作了介绍,侯德榜深感范旭东推许之减,便欣然接受了范氏
的邀请。同时,陈调甫通过努力,还物色到了余啸秋、刘树妃等几位高级技
术人员。陈调甫回国后,范旭东,兴奋异常,对陈调甫说:“你为人很好,
荐贤有功,应受上赏。”
范旭东在国内也广开才路,李烛尘、孙学悟、阎幼甫等一批有真才实学
的实于家,先后被范旭东罗致到公司,成为事业的中坚。范旭东还常到各高
等院校去物色优秀毕业生,这就又汇集了一批如吴览庵、张佐汤等有为的青
年。
范旭东一方面到处物色人才,另一方面着力于人才的培养工作,他成立
了艺徒班,专门招收各职业学校和高级中学的毕业生,加以培训,三年后又
出了一批技术人员,不少人后来成了工程师、总工程师。为了事业的需要,
范旭东在经济相当困难的条件下,还屡屡集资,技通过考试选拔,先后派出
三四十人出国留学深造。
抗战8 年,永利制碱公司基本没有收入,靠借债度日,即使在这种情况
下他也坚决不让技术人员离散,采取全部养起来的政策。即使别的企业向水
利要人,他也是“借用可以,人权不放,”以备来日复兴之用。这样,在30
多年的创业中,范旭东的周围集结和成长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有力地促
进了事业的成功。
范旭东未办企业,先罗致人才,不仅到处招聘,而且自己培养。
这确是高明的一着,在企业的一切财富中。只有人才是最可宝贵的,有了
人才,企业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信息战
有人用“浪潮”这个词来形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如今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人们,又都在重复一个同样
的字眼儿——新浪潮。
今日,世界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迎接新的战争
——信息战的浪潮。
专利文档的利用
(Application of patent document files)
1975 年末美国的丹佛研究所与巴基斯但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合作执
行一项计划,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超过了保护期的专利。他们选择盘式或柜
式干燥器作为实验对象。这种设备在巴基斯但广泛用于小规模的食品加工与
化工生产,但当时存在着对流慢、干燥不均匀,热量损失大、效率低等问题,
而且依赖进口。
根据这一计划,丹佛研究所选择了一家咨询公司,委托该公司在美国专
利文档中进行检索,检索标准是:专利文献必须含有设计细节、图样等内容
以供实际使用,明显落后的、太先进太复杂的都不收入,结果只花了421 美
元(检索费375 元,复制费46 美元)共找到了从1868~1968 年间的92 件美
国专利。
此后丹佛研究所与巴基斯但方面根据易于制造、通风对流效果好、热效
率高的原则对这批专利作了几次筛选,最后确定了13 件用于水果脱水的干燥
器专利,这13 件专利中有10 件是上一世纪的,最早的一件批准于1871 年,
最新的也是1925 年批准的。于是,由于事先确定了明确的、切合实际需要的
目标,检索过程中不断根据这一目标进行调整,巴基斯但方面只花了400 多
美元就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技术情报。
四块美元起家的董事长
(Director general rising four dollars)
在美国广泛流传着一个靠四美元起家的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传奇故事。这
位董事长出类拔革,与众不同。他每天工作16 小时,工作内容说来很简单,
但却又极不寻常。他每天仅作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到各地“周游”,但又不
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十分紧张忙碌地工作。一是搜集来自各方面的情报以及
市场信息,二是收集人才信息,以物色和搜罗人才;第二件事是思索研究如
何加速四块美元资金的周转与开发。一是要使四美元每天每时每刻周转速度
加快,二是要使四块美元周转次数多,不断倍增,越多越好。这位董窜长发
家的传家宝,就是以上两件事。用今天的语言来概括它的发家经验,就是他
懂得情报和信息的重要性,重视情报信息,珍惜人才。他不惜代价,千方百
计地搜集情报信息,运用这些搞活企业,振兴企业经济。
“叶落知秋”
(“See autumn through falling leaves”)
企业不仅要在市场上寻觅信息,而且要善于从已获取的信息中发现“冷
门”,你一旦进了这个“冷门”,就等于进了“财门”。
美国亚默尔肉类公司的老板菲力普·亚默尔是个眼光敏锐的人,常常能
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探出重大的经营信息。
一天,他在阅报时看到一则很短的消息,其大意是:墨西哥最近发现了
疑是瘟疫的病例。这则消息夹杂在五花八门的新闻报道之中,很不起眼,注
意的人不多。但亚默尔马上想到,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一定会从加
州和得州边境传染到美国来。这两个州是美国的肉类供应基地,一旦发生瘟
疫,肉类的供应一定成问题,肉价也一定猛涨。他派自己的医生去墨西哥证
实了疫情后,就马上集中资金购买加州和得州的肉牛和生猪,及时运到美国
东部储存起来。不久,瘟疫从墨西哥蔓延到美国西部的几个州。于是,美国
国内肉价飞涨。亚默尔把这批肉牛和生猪高价抛出来。这一笔生意,他净赚
了900 万美元。
黄金与水
(gold and water)
一种社会上急需的“冷门”,犹如一片广阔的新草地,谁先闯入,谁就
可以横冲直闯,畅行无阻。
美国巨富亚默尔在少年时代,只是一名种地的小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