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着名将领 >

第13章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着名将领-第13章

小说: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着名将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禧指导下,湖北省参议会通过致蒋介石电,指出“如战祸继续蔓延,不立谋改弦更张之道,则国将不国,民将不民”,要蒋介石“循政治解决之常轨,觅取途径,恢复和谈”。蒋介石无法,只好以李宗仁继任“代总统”。
  毛泽东看穿了白崇禧的伎俩,在1949年2月15日的一次对外谈话中,讥笑道:“国民党反动派从今年1月1日开始搬起的一块名叫‘和平攻势’的石头,原想用来打击中国人民的,现在是打在他们自己的脚上了。或者说得正确些,是把国民党自己从头到脚都打烂了。”
  1949年4月1日张治中、邵力子、章士钊等人为和谈代表,到北平与共产党谈判。白崇禧在和谈代表团北上时,曾商定一项“划江分治”的方案,提出全国都将在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领导之下,但人民解放军不必渡过长江,在长江以南由国民党军驻防,两军“就地停战”,“划江而治”。
  这个方案理所当然地被共产党拒绝了。
  林彪当时参加了中共和谈代表团,是位列周恩来、林伯渠之后的第三号人物,专门负责军事问题的谈判。他以“平津前线司令员”身份警告国民党:“对于不肯接受北平方式实现和平的任何反动势力,我们只好用天津方式来解决!”。
  4月20日,最后签字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4月23日,南京解放。
  白崇禧的政治短视,还体现在与蒋介石的关系上。
  对此,李宗仁有过中肯的评价:“健生(白崇禧字健生)的作法过于天真率直,他还指望同蒋介石合作。蒋介石对人毫无诚意,唯知玩弄权术,当他要利用你时,不惜称兄道弟,饮血为盟。一旦兽尽狗烹,就要置人于死地。”
  淞沪会战,蒋介石要亲自到上海前沿阵地去视察。因日军掌握了制空权,白崇禧建议蒋介石乘英国大使的轿车去。但英国大使的车还是遭到日军飞机的袭击,幸亏蒋未在其中。戴笠事后甚至怀疑白崇禧想借日本人之手除掉蒋介石。
  在作战指挥的很多问题上,白崇禧与蒋介石都意见相左。
  这些,蒋介石自然都耿耿于怀。
  桂系中,李宗仁宽厚仁慈,稳健踏实,颇有长者风范;白崇禧足智多谋,号称“小诸葛”,用兵如神,有将帅之才,使桂系始终在国民党各派系中独树一帜,从而敢与蒋介石对抗多年。但是,在最后关头,白崇禧却上了蒋介石的船。
  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后,国民党和谈代表刘斐悄悄回到广州,劝李宗仁、白崇禧起义。李宗仁试探白崇禧,要他起义。但白崇禧反劝李宗仁去台湾,李宗仁气的大骂“乌龟王八蛋才去台湾!”
  逃到台湾的蒋介石还需要利用白崇禧对李宗仁进行牵制,故于12月10日派专使到海南请白崇禧去台北“归队”;并许愿去台后“自有重用”,暗示蒋有意让他出任“行政院长”一职。还给白崇禧捎去数万两金砖,说是发清华中部队的军费,以示恩惠。
  白崇禧遂于12月30日乘专机赴台,从此落入蒋的严密控制之下,成为蒋的“电钮”。每当李宗仁对蒋介石有所批评、揭露时,他都要奉命“驳斥”。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北寓所逝世,据说是因心脏病。
  去世的前一天,与其热恋的护士张小姐在白府留宿。而发现白崇禧遗体时,张小姐已不知去向,唯见白崇禧尸体周身发绿,留有死前痛苦地挣扎的痕迹,颇有可疑。
  精明一世的“小诸葛”白崇禧,就这样谜一般地离开了人世。
白崇禧小传
  白崇禧,字健生,民国时期军事家,国民党军高级将领。1893年3月18日生于广西临桂(今桂林)。回族。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7~1922年任桂军连长、营长、统领。1923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讨贼军参谋长。1924年任定桂讨贼军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提出先攻陆荣廷后击沈鸿英之策得手,于1925年结束旧桂系军阀对广西的统治,成为新桂系首领之一。1926年3月两广统一;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任参谋长。
  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1927年1月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3月兼任上海警备司令,积极参与策划和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扩张了桂系势力。蒋桂战争中失败后逃往越南。1930年在蒋冯阎战争中参加反蒋军第1方面军;出兵湖南被击败。1932年4月任广西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民团司令,提出并实行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得李宗仁支持;巩固了广西势力地盘。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参与制定对日作战计划。1938年7月代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参与指挥武汉保卫战。12月任桂林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三、第四、第九战区对日军作战。1939年底至翌年初指挥桂南会战,在昆仑关战役中,取得了抗战以来首次攻坚战的胜利。
  1945年10月晋陆军一级上将。1946年5月任国防部部长;积极执行蒋介石反人民的内战政策。1948年5月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华中“剿总”总司令。在国民党大势已去情况下,1949年初仍主张与共产党划江而治。4月任华中军政长官;指挥20余万兵力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华中南,所部在解放军发动的衡宝战役、广西战役中被歼。9月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2月由海南岛去台湾。1966年12月2日,在台北逝世。
毛泽东的一首词,引出的一段故事
  “是你剃了朱、毛的头,还是朱、毛剃了你的头?”
  ——毛泽东评张辉瓒
  1931年春,毛泽东在宁都黄陂村挥笔写下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做词《渔家傲·反第一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边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
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毛主席《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的广为传诵,使张辉瓒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有学者认为,这首《渔家傲》中,“前头捉了张辉瓒”一句太过直白,简直就是以口语入词,为作词家所讳。但也许正是因为直白,才容易被文化水平不高的根据地群众所传唱。
  另外,它也反映了毛泽东打了胜仗以后,写作此词时的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心情,凡伟人兴致所至,皆可入诗。34年之后的1965年年秋,毛泽东又写了一首词,名叫《念奴娇·鸟儿问答》,词中竟有“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的句子,恣肆若此,恐非常人所能揣度。
  据中共党史和军史专家考证,毛泽东的这首词,创造了几个第一:
  张辉瓒是红军在江西第一次俘虏国民党将军,而且张辉瓒被俘时军衔为中将师长,也是在江西俘获的国民党最高级别的将领。
  这是第一次以国民党将领的名字入诗词,在以后的战争中,被捉的国民党将领有的职务和军衔都高于张辉瓒,却也无缘享受此“殊荣”。
  张辉瓒是被共产党俘虏以后,又被杀死的第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似有违于共产党“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政策;在此之后,即使被共产党定为“战犯”级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亦未见有被处死者,往往关一段时间后特赦。
  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大规模歼灭战。之后,毛泽东“胃口”越来越大。
  张辉瓒在江西“剿共”时,“共党”、“共匪”、“红军”、“游击队”,在他眼里,统统化成4个字就是: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他仿照《水浒传》中封宋江、方腊、田虎、王庆为“四大寇”,把“朱毛彭黄”也简称为“四大寇”。没想到,他就栽在这“四大寇“手里。
张辉瓒的命运
  12月5日,南昌。
  国民革命军第9路军总指挥部会议室。
  由蒋介石召集,驻赣国民党军部队的师以上军官参加的“剿共”会议已经接近尾声。
  这次会议确定,自12月中旬开始,各路“围剿”军以东固地区为合攻目标,分进合击。
  一位国字脸,面色红润,佩带中将军衔的中年人笔直地站起身来,操着一口湖南官话,代表与会军官发言,声音洪亮,底气十足。
  蒋介石还是第一次在如此近的距离,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发言者:裁减合体的毛哔叽军服遮住了他体态腴胖的体形,脖颈上的风纪扣扣的严严实实,斜跨的武装带松紧恰到好处,配着鼻梁上架着镶着金丝边的水晶眼镜,既给人一种武将的干练,又给人一种文人的儒雅。
  “……此次剿共,我等革命军人誓必奋勇直前,将朱、毛首级献于主席座前。”
  说话者声调渐次高上去。不知是由于风纪扣过紧,还是由于激动,他胖胖的脖子上,青筋时隐时现。
  蒋介石欠了欠身子,以示对发言者的尊重,并微笑着点点头,示意发言者坐下。
  “有石侯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蒋介石由衷地嘉许道。
  这位被蒋介石称为石侯的发言者,就是张辉瓒,字石侯,国民革命军第18师中将师长。
  张辉瓒年纪比蒋介石还大两岁,经历跟蒋介石相仿佛。当年,他们都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是先后期的同学。张辉瓒考察过德意志军事学,蒋介石虽未去德国,却赴俄国考察政治军事,据说会见了托洛茨基。后来,张辉瓒和蒋介石又一同东征北战。
  1930年10月,蒋介石为了消灭红一方面军主力,摧毁中央根据地,在湘、鄂、赣、闽等省陆续调集10万余人的兵力,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猛进猛打”的作战方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
  比起军中元老,张辉瓒算是不得志的军人了。凭他的学历、资历、战功,当某路军总司令是绰绰有余的。不过,这次南昌高级军事会议之际,鲁涤平已向他私下许诺,这次如果获胜,取得战功,将向蒋介石力保他晋升上将副军长衔。所以,张辉瓒觉得这次是个很好的机会。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的毛泽东,对张辉瓒这个“前线总指挥”的骄纵、狂妄还是有所耳闻的。说起来他们还是湖南老乡,彼此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时期打过几次照面,却并没有过多的交往。
  国民党大军号称10万,而当时红一方面军仅约4万余人,不足其一半。怎样粉碎敌人的“围剿”,颇令毛泽东和红军总司令朱德伤脑筋。
  从蒋介石发动“围剿”之日起,中央苏区党内和红军内部,对于应该采取什么方针战胜敌人的问题就发生了分歧。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在8月份曾经有指示,主张中央红军相机进攻江西具有影响的大城市,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红军将领主张主动进攻南昌、九江,既贯彻了中央指示精神,又可以迫使前来“围剿”的敌人回防,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就会无疾而终。
  毛泽东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红军和苏区还不巩固和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宜脱离苏区贸然攻打大城市;面对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红军应主动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