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尤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 >

第17章

尤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第17章

小说: 尤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兴迦罗、布罗斯多婆、乌吉佐等是这五节歌曲的五个段落的名称,是以性爱仪式的不同阶段配以不同的吠陀赞歌。《歌者奥义书》说:〃人的要素是语言。语言的要素是圣诗。圣诗的要素是曲调。曲调的要素是歌唱。〃对吠陀时代的人来说,没有语言不是诗,没有诗作不是歌,他们的语言具有一种非常明显的节奏和一种活泼轻快的调子。在这些语言中,调子节拍是那样的音乐化,对于表意是那么重要,所以一首歌编成时,它的调子大部分已被所用词语的自然规律所规定了。他们的语言是有节奏和韵律的,所以他们的语言是诗,是歌曲,同时他们的歌唱差不多永远伴随着某些身体动作,以此来加强节奏,并将幻觉赋予现实。所以它们本身又是巫术和咒语。诗歌、舞蹈和音乐处于原始的复合体的状态。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女天赞歌》及其仪式描写的虽然是性爱的场面,但丝毫没有什么不雅之处,相反,它的音乐和舞蹈以及相应的气氛却能将我们引领到高雅华贵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很美妙的艺术享受。

  在奥义书的思想家看来,一只歌永远是为了实现一个欲望的目的,一个歌手不过是欲望的谋求者,实现某种欲望是他们祖先的歌唱所体现的要义。这种关于欲望的古老仪式的信仰对后来密教的性爱仪式有很大的影响,它也是盛行于中世纪孟加拉的缚罗多(vratas)祭祀仪式的文化基础。缚罗多是一种民间仪式,带有季节色彩,一般由民间妇女们举行。缚罗多的核心是欲望。丛聚在它周围的是韵脚、隐语、歌曲、舞蹈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表现欲望仿佛已经实现了,如阿·泰戈尔(Abanindranath Tagore)所说:〃一个缚罗多是一个欲望。我们看见它表现在绘画;你可以倾听它在歌词曲调里的回声,你可以目睹它在戏剧和舞蹈中的反应;总之,缚罗多不过就是唱出来的欲望,画出来的欲望。〃很显然,它既非祈祷,也不是赎罪。它不是匍匐在神像面前乞求神的恩典,而是通过一定的行为动作尤其是性爱仪式表示欲望的实现。

  不过,《歌者奥义书》中的《天女赞歌》最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古老的性爱仪式,而是其中颇引人深思同时也令后来的哲学家和圣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句话:〃一个人永远也不应当拒绝任何女人,这就是他的规矩。〃简单地,我们可以说,在奥义书时代,物质财富的多少是以牲畜的多少来衡量的,爱欲或性爱被想象成有助于发财致富,有助于物质大丰收的行为,因此,一个人永远也不应当拒绝任何一个女人。但奥义书常常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深奥玄秘的意义,此正所谓〃微言大义〃,《歌者奥义书》堂尔皇之地描述了天女赞歌仪式,并在结尾处以这句话来点出这个仪式的要义所在,这说明这句话除了上面所说的一般意义之外,还有更为深刻的寓意。因此,这句话引起了后来学者的纷纷猜解。商羯罗说,这句话的意思在于:男人不应当拒绝来到自己床边的充满欲望的女人;拉姆奴阇则注解说,与强烈渴望性爱的他人之妻做爱是湿婆崇拜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奸是不被禁止的。

第48节:生活百态(11)


  对于古籍中提到或是描写到的各种好的或坏的性爱习俗,我们可以理解:因为性爱关涉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理解性爱也就是理解生活。但将《天女赞歌》与通奸习俗联系起来似乎也有点离谱。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意义,这似乎是一个谜,但谜的意义恰恰在于让我们去深思一些问题。

  《不要拒绝女人》,卡朱拉霍寺庙雕刻,公元10世纪。

  9.要认识自我,必须认知女人

  印度吠陀时代相应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时代,而奥义书时期则相应于老子所处的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在奥义书时期,印度文化圣人也像老子那样,进一步将宇宙的创生具象化为性爱的合一。《广林奥义书》说,宇宙的创造基于原人的自我意识。原始宇宙本是纯粹自我的存在,就像一个人似的,因此原始宇宙也被称为原人或生主,他向四周观察,除了他的自我以外,什么都不存在,他觉得很没意思(因此即使是现在,孤独一人依然会觉得没什么意思)。在孤单之中,原人渴望着一个类似于自我的第二存在,他想到要有个伴侣,于是他把自己一分为二,从中产生了自我和自己的妻子,由他们的结合中,人类得以诞生;随后,原人的妻子化身为牝牛,原人便化身为牡牛,如此这般,他们在自我不断的化身和交合中创造出宇宙中的一切。

  〃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出现的一系列富于深奥哲理意义的典籍,当《广林奥义书》以人的性行为来想象宇宙的创生时,实际上存在着将人类的艳情神秘化、宗教化的倾向,它并不像吠陀诗歌那样朴素自然,而是以人的生理性特征和男欢女爱来论证〃梵我合一〃的宗教哲学思想。

  按奥义书和后来的吠檀多哲学的说法,正是因为有了女人,世界才得以诞生,因此,是女人幻化出一切,从而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世界正是从女性原则中诞生的,因此要认知世界,必须认知女性原则,要认识自我,必须认知女人。

  而女人或女性原则又是什么呢?从生理上说,女人是单单的一个〃空〃字,只有男人才能使女人充实,但在本质上,女人又表现为〃幻〃,从〃空〃中〃幻〃化出一切。男人是向外发现,而女人则是向内寻找,并扩大到整个世界。生孩子不是一个身体的创造,对女人而言,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创造世界的全部辉煌。

  印度佛教从奥义书关于女人和女性原则的说法中演化出了〃空〃、〃无常〃等思想,而印度教则从中演化出了摩耶观。摩耶即幻觉或幻象,它在本质和特征等方面均体现为女人或女性原则,印度吠檀多哲学认为现实世界就是女人即幻觉的产物,一方面它以千变万化的幻象形式出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梵天游戏的产物而已,就像在梦中一样,我们在醒觉中看到的一切也都是不真实的;另一方面,现实世界又与本真的大梵发生关联,虽说它是我们的幻觉,但我们也只能通过这种幻觉来认识真正的世界,幻觉体现为女人和女性原则,人们只能在女性原则中才能对世界和自我进行真正的认知。

  印度密教和性力教派也深受奥义书关于女人和女性原则说法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奥义书关于女性原则的哲学化思考回归于性和性爱本身的神秘崇拜之中。印度密教将人的身体看成是宇宙的缩影,它主要由阴阳二气构成,这也是印度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密教受印度神话和奥义书理论的影响,认为人的右侧身体体现为男性,左侧身体则是女性即性力的领域,这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一样,这就是印度密教所谓人都是一半男人一半女人的说法。瑜伽的功能主要在于使身体得到平衡的状态,身体的左右两侧要通过各种姿势使人的身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人世间最大最美妙的幸福并且也是可以上达天国的最高的祝福,缘生于男女之间在严肃的规则和瑜伽控制中进行的交媾结合,它将人引向完美的安谧之中,这不仅使人的身体在美妙和欢喜中处于和谐饱满的状态之中,而且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
第49节:生活百态(12)


  10.在这无常的世界上

  在佛教中,〃无常〃与〃空〃联系在一起,常常使人产生哀伤的感情,比如,我们说世事无常时,总是伴着无奈的心理,荣华富贵转头空,花开花谢两由之。尽管印度宗教哲学中的摩耶观也将美看成是暂时的、虚幻的,但这并不拒绝世俗之美的追求,没有对魔幻之境的深刻体验,也就感受不到真实,而梵语艳情诗更将女性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对艳情诗人来说,沉醉于生活的奢侈和美妙的享受之中本身就像宗教意义上的解脱一样成为了目的。诗人伐致呵利说,在这个无常的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生活方式:其一,献身于宗教,因为其中充溢着真理之智而变得乐趣无穷;其二,与风情万般的性感女子一起享受生活。因此,在伐致呵利的笔下,一方面是艳欲享受,另一方面则是苦行般的宗教追求,两者都是人生的美妙享受:

  千言万语有何用!

  费尽心机到头空。

  惟有丰乳美女带给你青春的享受,

  迷人的森林带给你精神的愉悦。

  一方面是爱女人,另一方面是爱神明,如何才能使两者结合起来呢?

  过去我沉醉于激情的黑夜之中,

  认为世界就是女人;

  如今智慧擦亮了我的眼睛,

  我发现一草一木皆神明。

  原来伐致呵利教导我们的只是:青春时代该享受时只管沉醉于青春和性爱的享受,而到了老年,则可以去追求宗教上的解脱。这在我们看来,岂不是荒唐可笑?但伐致呵利却别有高见,认为青春享受与老年时代对宗教的追求两者皆缘于爱,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假如没有艳欲的体验和感受,那么对神明之爱便不具体生动;而只沉醉于性爱,性爱本身便会失去意义,性爱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最终也就是说到了老年我们还是要追求宗教解脱的。

  在伐致呵利的心目中,当圣人拒绝年青美貌的女子时,他实际上是自欺欺人,因为他是在通过宗教苦修而获得天堂美女的青睐这样的回报。他还通过文字游戏以极其世俗的方式嘲弄了追求宗教解脱之人:女人的乳房是珍珠镶嵌的地方,这里的〃珍珠〃(Mukta)一词在梵语中也指〃(宗教上)获得解脱之人〃,此可谓妙笔生花的双关语:伐致呵利在此不仅颇具风情地夸饰了女人的乳头,而且还轻松调侃了宗教圣人:原来是坐在女人乳房上享受的小玩意儿。既赞美女人又嘲弄宗教的双关诗意是梵语宫廷艳情诗的一个典型特征。艳情诗主要反映印度古代上层社会的生活情调,当时的社会分工和社会等级已经比较明显,当祭司热衷于宗教修行的同时,王公贵族和社会有闲阶层则沉醉于世俗生活的享受,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有睡眼惺忪的美妙女郎相伴,他们才不管什么赫利大神,女人是他们赞美和崇拜的对象:

  忽而眉头紧皱,忽而满面含羞,

  忽而似含惊恐,忽而笑语温柔,

  少女们的如此面容,眼波流动,

  正像四面八方绽开着簇簇芙蓉。

第50节:性爱与艺术(1)


  第五部分 性爱与艺术

  1.印度艺术,表现性爱习以为常

  印度艺术习以为常地关切着性爱,总是想方设法来刺激感官。在佛教早期的窣堵波建筑和石窟中,常有一些坐在阳台上的美女或是男女(夫妻)形象的雕像,这些雕塑造形生动优美,不仅成为佛教寺庙的主要点缀,而且使寺庙呈现出欢乐的格调,寺庙因此变成了〃神宫〃或说是〃天宫〃。

  阿旃陀的雕塑和壁画主要描绘佛教传说的一个个场面,大多数作品都带有明显的艳情风格,以至于人们得到这样的看法:只有印度特有的世俗色情的艺人才能创作出如此温柔与激情相互交织的动感世界。

  《后宫图》,阿旃陀壁画,公元5…6世纪。

  印度教寺庙更是充满艳欲色彩的天宫,在寺庙外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