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颠覆性的前卫家长手册:家长的革命 >

第13章

颠覆性的前卫家长手册:家长的革命-第13章

小说: 颠覆性的前卫家长手册:家长的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我生了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其他一切生活的终结吗?”

当然不是,而且要说,等你决定成为父母的时候,你其他一切生活都要过得更精彩。家庭教育与工作并非鱼与熊掌,它们并不矛盾。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是着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在丈夫去世以后,政府提出帮助抚养她的两个女儿。年轻的居里夫人谢绝了,她说:“我还年轻,能挣钱维持我和女儿们的生活。”

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居里夫人没有以科研之名推脱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她像做实验一样每天记载着小女儿的体重、吃的食物和乳齿的生长情况。“伊蕾娜长了第7颗牙,在下面左边。不用人扶,她可以站立半分钟。3天以来我们给她洗澡,她哭,但是今天,她不哭了,并且在水里拍手玩水……”在一本食谱书的空白处她写道:“我用8磅果子和等量的冰糖,煮沸10分钟,然后用细筛过滤。这样得到四罐很好的果冻,不透明,可是凝结得很好。”

居里夫人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时,特地带上了女儿伊蕾娜,让她与自己分享这份荣耀。在一战爆发以后,居里夫人征求孩子们的同意,是否将保障她们生活的财产捐给国家,两个女儿都欣然同意了。随后,她们又加入到战地救护的队伍当中。居里夫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亲自设计并且指导装备了20辆X光汽车和200个X射线室。没有司机的时候,她就自己开车在外面营救伤员,遇到故障,她就下车自己动手修理。

作为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固然伟大;作为一个母亲,她的表现更加让人敬佩。她没有因为工作而抛弃孩子,也没有因为丧夫而抛弃快乐、温柔,她通过母亲本应该有的亲切温和的方式,培养了又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她的小女儿伊蕾娜。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培养了优秀子女的家长,将自己的教子经验写成了书来和大家分享,其中有一本是蔡笑晚先生的。他的6个子女中5个博士1个硕士,他着名的一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优秀家长的骄傲我的职业是父亲!

第三章 家庭教育的革命,家长的升级 听课现形记问题大多来自于家长不学习

    家长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一场听课中都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正说明了为什么有的家庭教育是有量无质的。

“什么?带孩子去洗澡了?今天学校专门停课让家长们来听一听专家的建议,你就这么着急给孩子洗澡,我看你的脑袋有30多年没洗了,怎么也不知道洗洗……”校长说完,挂了电话,苦笑着对我说:“崔老师,我们开始吧。”

往讲台上走的时候,我发现礼堂的后面都是人,前面却没什么人坐。于是我对着一个家长说:“前面位置空,坐前面去听呗。”

“听啥听,要不是学校规定要来,我们就不来了。等会儿签到之后,我好从后面走。”那个家长不知道我是主讲人,很不客气地给我泼了冷水。

一般来说,只要决定听我讲解的人,是不会离开座位的,否则,我的演讲就是失败的。我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让大家理解和认同我的观点。但让我闹心的是,虽然主持人一再强调要将手机静音,不要在演讲的过程中接电话,但手机的铃声还是此起彼伏。

“喂……我正在学校听崔老师讲课呢,是啊,请假来的,专门来学习学习。嗯,崔老师是教育专家……”不知道他是真的来学习的,还是来炫耀自己有一个铃声独特的手机的。

后来我发现,虽然我留住了家长的人,却没有留住家长的心。为什么?很多家长两手空空地来,听着哈哈大笑,连连鼓掌,但是,不见有人在关键的讲话时刻动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可以想到这些家长们回家之后的表现。

“今天听了崔老师的讲话,真有意思。”家长们一般都会这么说。

“怎么有意思?”这时别人肯定会问。

“呃……忘啦……讲什么来着……”这不等于消化不吸收,白听了嘛。

更有甚者,回家之后向孩子抱怨:“今天听课真是白听了,啥也没记住,往后再也不去听了。”

其实,理想的效果是家长回去之后,兴奋地直拍大腿:“孩子,爸爸今天算是学到了,崔老师今天讲的东西真有意思。”然后亮出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他的听课感想。然后,这家长可以话锋一转:“有知识的人就是不一样啊,下次有专家来讲课,你一定要告诉我。我好早点去坐到第一排,听课清楚些。我想,将来你肯定能比他们讲得更好,听课的人更多……”

这样说,并不是为了崔老师,而是激励孩子学习。

家长主动坐在前排,边听边记,保持纪律,尊重演讲者,回来之后反思。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孩子学习的时候需要的。很多人说孩子不爱听课,老往后面躲,生怕被老师点名,不爱记笔记,上课没有纪律,回家不复习……这些不正好和家长的习惯一一对应吗?

有一回,我做平行教育的时候,同时让家长组和学生组的人做活动,结果,家长组出去了一个妈妈接电话,学生组出去了一个女生打电话,一问我才知道,她们是母女!这是巧合,也是一种必然,有其母必有其子。还有一个现象,一般来说,重点高中的家长听课普遍比较安静,很配合地记笔记,我也讲得很愉快。到非重点高中,家长经常扰乱听讲的秩序差别不是从孩子们身上产生的,而是从家长的身上就已经产生了。当然,人在一个严肃的环境中会变得严肃,在一个整洁的环境中会注意着装,在一个邋遢的环境中就会比较散漫。所以,家长们想要让孩子朝着优等生看齐,先要自己向优秀的家长们、重点班的家长们看齐!

第四章 审判孩子,不如审判家长的教育观念 天然教育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

    以天然成长的名义让孩子放任自流,却希望将来有一个完美的孩子,这不是守株待兔,就是痴人说梦。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种菜人正在菜园里浇菜,有个人跑过来问他,为什么野菜生得很茂盛,人们栽种的菜却很瘦弱。他回答说:“地是野菜的亲娘,却是蔬菜的后娘。”

“为什么有的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却要经历很多磨难?”只有懒惰的父母,才会像种菜人一样那样解释说:“因为孩子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别人帮不了。”

不要惊讶,真的有人这样对我说过,他们说,孩子没有学好,这是上天在惩罚家长,或者是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更有人对孩子说:“我看你就是往牢里送的东西。”这些人,都错过了孩子最宝贵的一段时期,也就是早教的时期。

其实有很多素质较高的父母,认为早期教育是在揠苗助长,孩子应该像野花一样成长,什么早期教育,大可不必。这个观点,本人肯定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很多“问题孩子”都是“野生野长”,结果走上了岔路。相反,那些很早就有教育子女观念的家庭,孩子出现问题的几率要小得多。

早期教育本身是好的,关键是看你教育些什么。

如果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就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成长,这种父母是不负责任的,而这种孩子几乎等于没有父母。他们具有无限潜能,但是这种潜能需要启发,也需要条件去支持。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让他们参加很多辅导班、学很多语言、参加各种竞赛,这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就等于是揠苗助长了。

所以比较稳妥的早教方式,应该是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作出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辅导。

有一对上过大学的夫妇,他们坚持让孩子健康成长,不给他任何压力。在孩子学习说话的时候,他们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和他说话,交流内心的想法;等到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他们让孩子接触绘画、音乐、歌唱、阅读等领域,观察孩子的反应。

这个孩子几乎是对任何艺术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但是也不反感学习,于是他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也不用在父母的高压下参加任何比赛。

一直到了初中,这个孩子都是表现平平的,成绩属于中等,但是他很独立,有主见,而且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看起来比身边的同龄人要成熟很多。

到了高中,他发现自己喜欢研究历史,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小时候的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的头脑非常灵活,在历史上常常有新的解读。有人说这样灵活的人应该调去搞科研,研究已经定型的历史没有价值,但是他的父母一直支持他。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考古专家,并不是特别有名,但是他生活幸福家庭和睦,有事业也有爱情。

我讲的这个故事,和金庸的小说、韩国的偶像剧相差太远了,但这是真实的故事。这个孩子很幸福,这一家人都很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接触过的很多家庭来说,简直就是最奢侈的梦想了。

很多家长抱着“天然教育”的说法,其实是在做着不劳而获的美梦。孩子的内心是需要一双有力的手、一盏明亮的灯的。就像上面的这对夫妇,看起来他们没有做什么,其实,他们做好了自己该做的:给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去认识自己,充分尊重他、信任他。

现在很多家长正在做的,要么太多,要么不够。对于那些做得不够的家长,还有那些不管不问的家长,我只能毫不留情地戳穿他们的美梦了。

第四章 审判孩子,不如审判家长的教育观念 学习越早愈好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早了,等于揠苗助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可是现在有很多家长,固执地相信,抢跑是在为孩子争分夺秒。

最近考研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对于那些在自习室里顶着熊猫眼通宵达旦狂看书的学子们,我深表同情。不过说起熊猫眼来,最近我也很“荣幸”地挂过,而原因就是为了下面的这篇报告,虽说它没有鲁迅先生的犀利,也没有琼瑶女士的柔情,可是放在这里,希望可以解除家长们的“疑难杂症”。

据一份幼儿园问卷调查显示,孩子回家后,都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的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揠苗助长,不光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卡尔·冯·路德维希就是一个在父亲进行教育“抢跑”下被毁的天才。

卡尔学业天赋极高,他的父亲把全部的心血投注在他身上。他亲自教儿子高等教学,强迫孩子醒着的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都被父亲隔在门外。最初,这样的教育似乎也取得了成就,卡尔8岁时就能够学习大学数学,9岁他就能学习微积分,不断跳级,修完大学课程只用了3年时间,也就是说11岁大学毕业。大学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级数学家。父亲更是一心想使他早日功成名就,容不得卡尔有任何休息和调整就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

辉煌转瞬即逝,卡尔上研究生院一年后,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不久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