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97章

现代史下卷-第97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的困难与调整 从 70年代中期起,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 

期。80年代被称为“失去发展的10年”。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从60年代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7%,80年代又下降到1。4%,1990 

年回升到3。2%,1991、1992年又分别下降到1。9%和1。6%。许多内陆国家 

还长期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造成非洲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有主观因素也 

有客观因素。主要原因是,西方由于经济滞胀和危机压低了非洲农矿产品的 

价格,抬高了工业品的价格; 1974、1977、1982、1992年在非洲大陆发生 

严重旱灾;人口增长过快,1967年全非人口 2。56亿,1985年猛增至5。31 

亿,人口增长率为3%,而经济增长率仅为0。2%;在国有化、工业化、合作 

化过程中,许多国家的政策失误,忽视粮食生产,挫伤了私营工商业者和个 

体生产者的积极性;最后,政局长期不稳定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非洲经济困难的最突出表现是粮食危机,80%的国家出现粮荒。80年 

代,饥饿人口达1。5亿,每年有500万儿童饿死。其次是债台高筑。据世界 

银行统计,非洲外债总额,1970年为132亿美元,1980年增至 1269亿美元, 

1990年又进而增至2 720亿美元,相当于非洲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90%。许 

多国家将其全部的贸易、劳务出口的收入加在一起,也抵偿不了外债。联合 

国统计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1977年非洲有17个,1991年增至32个,占 

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总数的70%。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毛里求 

斯、博茨瓦纳、喀麦隆、津巴布韦等国的情况始终比较好。 

     非洲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了遏制经济下滑都纷纷采取措施,制定非洲 

的经济发展战略。1980年4月非洲统一组织召开经济特别会议,通过了“拉 

各斯行动计划”,强调用“集体自力更生”的精神发展经济。1981年10月, 

世界银行发表了《加速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行动备忘录》(即《伯格报告》), 

建议非洲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调节。80年代中期起,非洲国家 

全面进行经济调整,采取了诸如改变重工轻农的战略,实行不同程度的私有 

化,促进非洲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等措施。1990年7月,非统组织通过了《关 

于非洲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和世界发生根本变化宣言》,强调改革要根据 


… Page 297…

非洲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在1991年的非统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建立 

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为非洲的经济合作指明了方向。 



                     二、非洲国家政局的长期动荡 



    频繁的军事政变 非洲国家独立后,政局普遍不稳,政权更迭频繁,政 

变层出不穷,军政权大量出现已成为非洲政治的一个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1952—1985年共发生250次军事政变,50年代3次,60年代79次,70年代 

96次,80年代前期62次。共有70多次政变获得成功。有40多个国家发生 

过政变,占独立国家的82%。其中苏丹发生过20多次,加纳、刚果、贝宁、 

乍得、埃塞俄比亚等都发生过10次左右。 

    政变频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部族之间的矛盾、外部势力的插手,是 

最为常见的。独立前的非洲国家大多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每个国 

家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民族或部族,由于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使他们积怨很深。独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和政党常常是以部族为基础,独立 

方式多是原宗主国移交政权,故政权基础比较脆弱,于是当权者便以迅速发 

展军队来加强统治。结果,军队便在国家中享有特殊地位,政变也就常常由 

军队发动和完成。 

     非洲政变的性质或原因有多种。有的纯属派系间的争权夺利,如 1966 

年2月加纳政变,是因为恩克鲁玛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成立总统守卫旅, 

强迫高级军官退休,从而造成与正规军的对立而发生政变。有的则是因为外 

部势力的挑动,如原法属西非国家的政变都与法国的插手有关。苏联为了在 

东北非进行扩张,1971年曾支持苏丹共产党发动政变推翻尼迈里政权。有些 

政变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如 1969年9月利比亚的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 

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又如1974年9月埃塞俄比亚的门格斯图领导青年 

军官政变,废黜了塞拉西一世皇帝等。有的政变是一些具有务实精神的军人 

为了反对腐败政治而发动的,如1979年加纳空军上尉罗林斯发动的政变,处 

决了贪污腐化的高级官员,然后把政权交给民选的文人政府。但该政府同样 

腐化,1981年罗林斯再次发动政变夺权,着手进行社会改革和经济调整,并 

取得了一定成就。还有一些政变纯属历史的倒退,如中非共和国参谋长博卡 

萨政变后,1977年实行帝制,自称皇帝,竟然屠杀儿童,受到国际舆论的指 

责。 

     内战、边界战争频仍 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造成非洲国家的边界划 

分极不合理,一个民族常常被划分在几个国家之内。当殖民主义者退出时, 

又蓄谋在边界、民族、宗教等问题上制造混乱与不和,给独立后的非洲国家 

留下许多隐患。每当新兴的非洲国家遇到经济困难或政治危机时,每当外部 

势力干涉非洲国家内部事务时,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就成为导火线,引发一系 

列的内战或地区冲突。从50年代后期起,这种内战和地区冲突连绵不断,影 

响较大的有: 

     1955年苏丹独立后,南方黑人各族掀起反对北方阿拉伯人政府的内战, 

持续了17年,1972年暂时平息,1983年战火再起,又持续了10年。1962 

年埃塞俄比亚宣布合并厄立特里亚,厄人民解放阵线联合其他反对派开始了 

武装斗争,直到1991年5月推翻门格斯图政权,1993年5月24日宣布厄立 

特里亚独立。1963—1982年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发生边界武装冲突。1966 


… Page 298…

年乍得内战爆发,法国和利比亚插手,致使战争已进行了27年还未停息。1967 

—1970年尼日利亚的豪萨—富拉尼族与伊博族、约鲁巴族为争夺石油利益而 

爆发内战,伊博族建立了比夫拉共和国,故这次内战又称比夫拉战争,有200 

万人死于战祸。1971—1981年乌干达与坦桑尼亚爆发边界战争。1975年安哥 

拉内战爆发,美国和南非支持的“安盟”反对苏联、古巴支持的“人运”政 

府,1989年虽达成和平协议,但1991年大选后战火再起。与此同时,莫桑 

比克也爆发了全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反对政府军的长期内战。1976年围绕着西 

撒哈拉独立问题,摩洛哥与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支持下的西撒人民解放 

阵线开始了长期的武装冲突。1977—1978年,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为争夺欧 

加登地区而发生长期的武装冲突。1989年12月利比里亚内战开始,1990年 

9月反政府的爱国阵线虽取得胜利,但内部又按部族划分派别,发生分裂, 

使内战更加复杂化。索马里的三派反政府武装也各以部族为背景。1990年10 

月在推翻了仅依靠马列汉族的西亚德政府后,三派立即分裂,使索马里陷入 

内战,造成上万人丧生,90万人挨饿。 

     从一党制到多党制的民主 浪潮非洲国家在独立初期除经过武装斗争 

取得独立的国家外,都承袭了殖民地时期的一套行政制度。就政体而论,多 

数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只有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三国是君主立宪制 

或君主zhuanzhi政体。此外还有个别国家建立了过渡性的军政权。同是共和政体 

的国家,有的实行一党制,有的实行多党制,还有的是无党制;有的是总统 

集权制,有的是内阁总理负责制。 

     随着非洲政局的动荡,有些政党被合并或被取缔,绝大多数国家确立了 

一党制或“有限制的多党制”,这种政体的特点是以军权为核心的集中管理 

体制。作为“政治精英”的党的领袖,既任总统、总理或国王、首相,又兼 

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或国防部长,用军权来保证他们对党政财文大权的控制。 

     这种政治体制的形成与非洲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不无关系。他们只有通 

过加强集权来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但这种体制缺乏监督、竞 

争机制,不能有效地克服腐败和官僚主义。 

     90年代初,非洲掀起了“多党民主”浪潮,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卷入,形 

成一场政治大变革运动。80年代非洲经济恶化,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 

社会动荡不安,民怨沸腾,人心思变。加之,苏联东欧剧变以及美英等国将 

实行“多党制”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这些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0年2月,贝宁率先放弃一党制,开放党禁,宣布召开多党参加的全 

国代表会议。同年,有20多个国家在群众性的反政府运动压力下宣布以多党 

制代替一党制,以民选的文官政府代替军政府。津巴布韦放弃了将多党制改 

为一党制的打算;肯尼亚一直实行一党制,1991年底宣布实行多党制;在坦 

桑尼亚,尽管80%的人主张保留一党制,但领导核心考虑到国内外的形势仍 

决定改行多党制。总之,两年多来,共有40多个国家宣布实行多党制,一批 

新的年轻的领导人也随之活跃于非洲的政治舞台。各国实行的多党制基本上 

是照搬西方模式,能否适用于非洲、给非洲政局带来稳定,给经济带来繁荣, 

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三、南非的发达经济与种族隔离制的危机 



     位于非洲最南端的南非联邦是一个特殊的非洲国家。它经济发达,其工 


… Page 299…

业产值占非洲工业总产值的40%,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其境内的黑人区 

却十分贫穷落后,与发展中国家的状况无异。南非是白人种族主义的顽固堡 

垒,种族隔离制是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延续,但它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又与宗 

主国的殖民主义有矛盾,直至1961年5月31日才脱离英联邦,改南非联邦 

为南非共和国。 

     种族隔离制的强化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由来已久,从南非联邦成立之日 

起,就被列入宪法。但把种族隔离制度化、系统化则是从1948年以马兰为首 

的国民党政府上台后才开始的。“种族隔离”(Apartheid)一词也是从这时 

起才正式使用,在阿非里卡语中是“分开”的意思,即不同的种族必须在指 

定的地区内分别存在、各自发展。 

     南非的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很大发展,黑人工人的队伍迅速壮 

大。在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禁止)影响下,南非的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也蓬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