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互会”的成立就是其中重要的两项。
1947年夏,斯大林在同波兰工人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的一次谈话中,建
议创办一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情报杂志,以阐明各国党面临的任务,交流经
验、交换情况。哥穆尔卡表示同意,但主张刊载的本国的资料文章应经本国
党的领导批准,而不应由一个总编辑负全责。斯大林建议由波兰工人党出面
发起召开欧洲一些党的会议,讨论加强相互联系问题。这样,9月下旬,苏
联、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
意大利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会上,苏联共产党(布)
代表日丹诺夫作了主题报告。会议根据他的报告,通过了 《关于国际形势的
宣言》。报告指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
阵营”,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美国是帝国主义阵营的主导
力量,是世界反民主的反动势力的堡垒。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
划”是美国全球扩张总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报告强调苏联在实现一切爱好
自由国家的基本任务中的“领导作用”,并强调各国共产党互相磋商和自愿
… Page 50…
协同行动的必要。
会议听取了哥穆尔卡关于各国共产党必须彼此交换经验和协同行动的报
告。经过讨论,通过了关于出席会议的各国党之间交流经验和协同行动的决
议,决定成立情报局。情报局由与会的9个党各派2名代表组成。情报局的
任务是,“组织经验的交换,并在必要时,在互相协议的基础上,配合各党
①
的活动”。情报局总部设于贝尔格莱德 。
会上关于情报局的性质和作用问题曾发生过争论。哥穆尔卡鉴于过去共
产国际干涉它党,特别是波兰党1938年被迫解散的沉痛教训,反对建立任何
形式的共产党国际中心的设想,认为“这样的中心弊多利少”。南共代表卡
德尔积极支持哥穆尔卡的意见,指出,“任何这样的中心都会限制各国共产
党的独立行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斯兰斯基也激烈反对建立国际中心,甚
至采取中断参加会议的作法。法共和意共的代表也反对建立国际领导中心。
苏共代表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提出可以“根据需要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
这些会议上各国党应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于是获得了表面的统一。
情报局从成立到1956年4月结束,共存在8年多时间,召开过4次会议。
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对东欧的
控制和影响,甚至一度把内部斗争放在了首位,成为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压制各国党的“异端”的工具,发生了1948年6月开除南共的严重事件,为
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开创了恶劣先例。总的讲,情报局是过大于功。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为了加速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粉碎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禁运、封锁政策和扼杀东欧各国人
民民主政权的阴谋,从1947年7月起,苏联先后与东欧各国签订了一系列双
边贸易、经济协定。与此同时,东欧各国之间也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1949
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
伐克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讨论全面解决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的
经济合作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经互会的最
初宗旨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计划;交流经济管理工作的经验;制定
有关科技合作和技术援助方面的措施;实行在原料、食品、机器、设备等方
面的相互协作等。经互会成立后不久,阿尔巴尼亚(1949年2月)和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1950年9月)相继参加。
经互会的成立对于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东欧国家
来说,经互会成立初期,对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解决当时各国的经济困难起
了积极的作用。以后通过经济合作,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苏
联向它们提供燃料和原料,吸收其难以打进西方市场的产品,用以货易货方
式解决外汇短缺等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这些国家单干所不能解决的困难。所
以,东欧国家普遍认为,如果没有经互会的合作,它们的经济不可能得到迅
速发展。同样,苏联通过经互会的合作,获得某些东欧成员国的先进工业技
术和科技成果;可以得到所需产品和推销产品的市场,并“通过共同建设联
合项目”,加速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此外苏联还可以得到政治上的利
益,使东欧国家对苏联有较大的依赖性,政治上不得不向苏联作出某些让步。
经互会在以后的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苏联有时进行不平等交易,
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利益。成员国间的经贸关系严重忽视了商品经济和
① 1948 年6 月情报局开除南共后,总部移至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 Page 51…
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时,长期局限于经互会成员国内部的经贸往来,脱离世
界经济、技术发展的竞争,导致了经济的落后。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中国成立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宣布与国民党残
余的“广州政府”断绝外交关系,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3日,中苏
两国正式建交,这表明了苏联对中国革命胜利的热情态度。但是,苏联政府
对新中国特别是新中国的某些方针又是持怀疑态度的。伍修权回忆说:“过
去我们不听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错误主意,斯大林就怀疑我国走 ‘南斯拉夫
的道路’。我国的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了政府,苏联就怀疑
我们会不会执行亲英美的路线等等。因此,苏联在另一方面对我们的态度又
是冷漠和怀疑的”。针对苏联的疑虑,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摆脱帝国主义
的孤立和封锁,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就明确提出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国策。
这无疑是正确的。美帝国主义无论如何不甘心“失去中国”。无论从社会经
济制度、思想意识形态或历史背景来看,中美两国当时都不可避免地处在尖
锐的对立状态。从这一角度看,“一边倒”是美国逼着中国走这一步的。
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应斯大林邀请访问苏联,1949年12月16日,以毛
泽东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苏联给以高规格的接待。访问期间,毛
泽东与斯大林就中苏之间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会谈。会谈中,毛泽东
提出缔结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斯大林开始表现犹豫,害怕触犯雅尔塔协定,
但后来还是同意签订这个条约。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参
加了双边会谈。会谈于2月14日比较圆满地结束,双方缔结了《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中苏关于
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为反对侵略和保卫和
平,双方保证共同采取措施,包括其中一方受到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
另一方立即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
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巩固两
国间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条约有效期为30年。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当时的缔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
成,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
好团结,有利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共同事业,因而受到了中苏
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华沙条约组织 还在1954年10月23日,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签订
巴黎协定,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之后,苏联政府便向美国等国发出照
会,要求它们不批准巴黎协定,并提议召开全欧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
国主义再起问题,但遭到拒绝。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被正式批准,联
邦德国参加了北约组织。在这种情况下,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等8国在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条
约规定:缔约国准备“参加所有旨在保障国际和平和安全的国际行动”,保
证在“国际关系中不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并以和平方法解决它们的国
际争端”。“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
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
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
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
… Page 52…
华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它的成立,是
苏联对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公开作出的反应。华约的建立使东西方之间最
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华约组织在其成立初期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扩张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华沙条约也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华约的重要领导机构均由苏
军将领担任。苏联以保卫盟国安全为名向一些缔约国派驻大量军队,干涉这
些国家的内部事务和对外政策,违反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 Page 53…
第三章 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最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
越出苏联一国的范围,在亚洲和欧洲,以后又在拉丁美洲建立了以苏联为中
心的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体系。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个新的国家体
系在战后初期经历了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具
有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的能力,人民生活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由于社会主义
国家体系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中,无论在社会主义
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出现许多有待解决和需要探索的问
题。这些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两种截然不同
的意识形态的较量而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