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

第28章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第28章

小说: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责任,尤其是女人不要干政。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可是,唐太宗有时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八个字:“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这八个字她虽然脱口而出,其实已经过深思熟虑,是她长期以来,跟随太宗、观察太宗、分析太宗的结果。至今一些政要常常把这八字方针作为座右铭,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或自己的床头上,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名言出自一个女人之口,出于长孙皇后之口。就是“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这八个字,既给李世民指明了方向,又没有细枝末节的建议的束缚。
  关于“居安思危”,李世民这样理解并付之于行动。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兵器入库,马放南山,精神怠倦,放松了警惕,唐太宗就时常在业余时间,召集武官们演习射技,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把演习成绩作为考核他们政绩的标准,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一般年终兑现。这样,唐朝的军队一直保持着战备状态。按历朝规定,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而唐朝却允许上朝之人带兵刃,显得十分的威武。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左右,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国家之大难!”李世民哈哈大笑,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个个争强,不敢疏忽,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不图久熟,但求长练,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不怕外敌来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唐太宗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亮的镜子;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直之士。魏征出于忠心,并不是只挑毛病的人,他对国家大事常常直言不讳,敢于坚持自己的真知灼见,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是什么事,就怎么说。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也是直截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又敬又怕,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甚至小题大做,让唐太宗常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太宗兴致来潮,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要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气愤至极,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还在义愤填膺,念叨不休。他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细语问明了原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贺喜陛下!”她这一举动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言,由此可见陛下英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
  长孙皇后不仅救了魏征一命,还派中使赐给魏征钱财,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认为这是唐太宗的充分肯定,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些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
  魏征的做法无疑得到了历史的肯定,也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魏征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连起码的工作方法都不懂。魏征直谏一般是不分场合的,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出直言,尽管他的意见有时是正确的,但这对唐太宗的威望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有好的建议,最好私下和太宗沟通,心平气和地对一些问题谋求共识,而没必要硬邦邦闹得面红耳赤。那样,也许效果更好一些。
  长孙皇后辅佐李世民,公正明智地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常常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舍己为人,不谋私利,深得宫中上上下下的敬佩,无形之中拥有了很大威信和权力,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甚至感觉听她的话、按照她的安排办事是一种荣耀。例如: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生活和事务。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拮据,生活开支有限。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碜。”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违背制度,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说得入情入理,令遂安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俸禄比别人多,但因为他的妹妹是皇后,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同朝为官,以成一家之政,我们不能像汉代吕氏那样,把亲戚朋友都安排到朝廷来。请你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则不以为然,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不存在“朝里有人好做官”的原因,与长孙皇后无关,完全是“任人不避亲疏,惟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地位、情面和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职位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说:“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如果有才,虽仇不避。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
  长乐公主从小养尊处优,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是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婚事从简,嫁妆从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并不过分。可是,这事被魏征得知,他上朝时劝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却对这番话不以为然,因为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长孙皇后对女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高高兴兴出嫁了。
  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坚持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一件衣服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甚至穿补丁衣服;饮食宴庆也以节俭为美,从不铺张,往往一些剩饭剩菜“打包”,下顿再吃,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她不争风,不吃醋,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嫔妃,别显得谁亲谁疏,谁远谁近。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这是长孙皇后率先垂范的结果;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非常体贴关心。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给人的是压制,而长孙皇后能够“以人为本”,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善良的美德,贤惠的行动,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后院不但没有起火,而且非常稳定,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国家大事。
  长孙皇后辅佐李世民,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张弛有度,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做出了榜样。长孙皇后的美德与她的出身和教养有关。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
  长孙氏13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17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侍奉公婆,伺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生死与共,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在决策偏激之时能够及时得到校正,从而使他在作战中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直至走上皇帝的宝座。
  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
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佐持朝政30年后,亲登帝位,自称神圣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惟一女皇帝。宋庆龄称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她的父亲做木材生意发家,李渊起兵时,他以军需官身份效劳,成为唐朝新权贵。生母是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促使她极力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
  武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武则天十三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