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3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告诉我,这个信后面有解,解后头有行,行后头有证。信必定具足解行证才叫真信,缺少一条,信没成就。要《金刚经》的标准,你信心不清净,没生实相,生实相是证。证什么?证初住,就是宗门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在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你看各宗所用的名相不一样,同一桩事情,都是初住这个位次,到这个地方才叫真信。所以李老师跟我讲你要信佛,那个信的标准就是这个,用这个标准。当然我们自己要勉励自己,要信!我们距离这个信的标准差得很远。
所以学佛不能不懂、不能不清楚,你信了之后一定要解,信要是不解,那你就是迷信。现在社会大众看到我们学佛的人都说我们迷信,有很多人看到这种状况感觉得很沮丧来告诉我,我的回答是不必。为什么?他讲得对,他没有讲错,我们真的是迷信。为什么是迷信?我们对佛了解得不够,甚至於还有很多对佛完全不了解。我们要认识佛,要了解佛,经书这么多,从哪里下手最好?你要想真正了解,最好下手的经典无过於《大方广佛华严经》。这话不是我说的,民国初年弘一大师说的,我在他《讲演录》里面读到的。他把佛法介绍给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他介绍佛法,告诉大家最好从《华严》下手,同时介绍清凉大师的《疏钞》,高等知识分子从这里入门。弘一大师说得不错,说得非常好。
但是在今天,今天时代变了,今天要从《华严经》下手不容易,为什么?弘一大师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有六、七十年了。六、七十年之前在中国的社会,中文的基础还行,也就是说读《华严经》、读清凉大师的《疏钞》还没有问题。现在学校里头国文的水平,真正叫做一落千丈!现在《华严经》、清凉大师的注解看不懂!这都是事实。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收集书籍,民国初年、民国十几年小学生的模范作文,我早年的时候收集了有六、七本,就是有中级的、有高级的。大概好像是每一套是三册,中级有三册,高级有三册。这么多年来搬家搬的次数太多了,这书都搬不见了,现在还剩下两本,我都当宝贝看待。高小的,高等小学的模范作文我还有两册,以前不过是十一、二岁小朋友念的,他们能够写得出这种文章。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不但写不出,还看不懂,读他们的文章还要去查字典,还要去查参考资料。这就是说明现在大学中文系的水平比不上七十年前小学,这是事实。所以那个时候的大学生,不要说是一般的中文基础,文言文的基础够,弘一大师讲的话行,没有问题。
现在要问,我们现在学佛从哪里入门?不能不听讲。从前讲经不像我这么麻烦,讲解经教是点到为止。李老师讲《华严经》,我也听了不少次,每一堂课,他一堂课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他有台语翻译,所以两个小时实际上只有一个小时。咱们经文讲多少?至少讲两页。我们用的经本一页是十行,一行二十个字,这叫一页,最少要讲这么多。多的呢?多的是讲四页,也就是说,他每一个小时要讲二十行到四十行,速度快,当然都是点到为止。所以有大乘佛法根底的人听起来很受用,如果没有大乘根基的人,你听不懂,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所以不像我这样的。那我生在这个时代,没法子,佛法的弘扬、教学著重在契机契理,机就是现前大众的程度,现前大众理解的能力,那你就不能不浅说、不能不细说。浅说细说,这时间就很长。所以我们现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往往只能讲一句偈,或者是一首偈;如果这一句偈里面意思很深很广,这一句经文有的时候讲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这是我们过去常常讲过的。不这样讲听不懂,听了也没有味道,所以只好细说,多用一点时间,希望真正能够理解。信是从解生的,你不能够理解,你的信心怎么能建立?
在这一会,这是十信菩萨会,你看前面三品经,名号品、四谛品(四谛是言教,说法)、光明觉品,看佛的大慈大悲,看到佛的悲心、悲愿,真的是全心全力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苦难众生就是没觉悟的众生,这没觉悟的众生包括了九法界。所以这是住揽信成,信必定先求解,把诸法实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信心才建立,对於佛在经教里面所说的不会怀疑,遇到任何挫折、任何障难,你也不会动摇。这个时候你有智慧,你会安安稳稳的度过。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也说过多次,唯有真实智慧能解决问题。所以古今中外圣学、圣教都是以求智慧为修学的目标。
佛法修学总的目标,就是经上常常念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法的总目标,这句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是可以翻译,不是不能翻译,为什么不翻,用原来的原文这个音译?叫尊重不翻。因为这句是学佛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学佛学什么?就学这句。这句的意思是可以翻,「无上正等正觉」,觉是觉悟,正确的觉悟,绝对没有一丝毫差错。所以这句话里头自然它就有三个层次,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三个层次。
我们从下面说起,正觉,这就是信成就,信心成就,正觉。正觉是阿罗汉、辟支佛、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这没有出十法界。十法界最上面叫四圣法界,这里面的菩萨、声闻、缘觉都属於正觉。第二是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这个菩萨不是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只有正觉没有正等正觉,同学们要留意。所以正等正觉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是属於正等正觉。等,等於佛,就是等於究竟圆满佛,他不是,他还没有证得究竟圆满,所以这个地位是分证位。到最后是无上,再没有了,没有在他上面,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正等正觉,我们要搞清楚。所以正觉是相似佛,天台大师说的是相似佛,正等正觉是分证佛,究竟觉那是圆满的佛,这我们不能不懂。我们学佛要循序渐进。
你真的要想学,真想成就,你就懂得怎么个学法。从哪里学?从经教下手。这是一门大学问,不读书怎么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看他老人家一生的事迹,他十九岁出家,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出家去了。出家参学修道,寻师访友。当时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学者专家,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著名的学者专家他都去参访过,这为我们做示现,增长后学的信心。释迦牟尼佛表演的这种成就,不是天生的。其实他是天生的,他要这样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才有信心向他学习。到处去寻师访友、去参学。学了之后,觉得这个不究竟。诸位要晓得,他十九岁那一年出家,三十成道,十九到三十是刚刚好十二年,知道印度这些学者专家他们所学的都不究竟,不是真正的智慧,他这才舍弃了。在菩提树下入定,这时间开悟,这很重要很重要!
入定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讲的「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正好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示现了圆满智慧现前,圆满的智慧,佛在大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要记住,《华严经》上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是诸佛他有别人没有,一切众生都有;都有,你的智慧德相为什么不能现前?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够现前」。就这么一句话,一语道破,凡夫跟佛差别就差别在这里。换句话说,只要你能够像世尊一样把万缘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的智慧德能就现前,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了要能体会到,要知道如何去学习。
世间人常讲,这也是哲学里面的术语,知难行易、知易行难,有这两种说法。知易行难,这是讲我们六道凡夫,知易行难;菩萨知难行易。对哪个菩萨讲?对四十一位法身菩萨讲,知难行易。对我们现在人讲,知易行难。我们天天读经,天天在听讲,听多了也就懂得了,可是怎么样?做不到。不要说别的,三皈依你能做到吗?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能不能做到?佛教给我们最基本修持的教诲,五戒十善,你能做到吗?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做杭州太守,有一个修禅的大德他在树上搭了个小屋,他住在树上,所以人家就叫他鸟窠禅师,修苦行。白居易走到那里看到他就问他: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说了四句话,这四句话都是佛经上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笑笑,这个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禅师回他一句话,「三岁小孩说得」,他会说,「八十老翁行不得」,八十岁老翁还做不到。白居易听了点头,对!这是什么?知易行难,对凡夫。
所以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灭度一千多年以后又到中国来化身,就是天台山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应化再来的。智者大师给我们示现,这修学的水平就降低了,没那么高。那么高的标准,像《华严》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理解,做不到!信解后头没有行证,做不到。我们学智者大师的,在今天还行,还能够做到,所以我们要重视智者大师的示现。现在时间到了,下个小时我们要把智者大师的示现,给诸位做个报告,我们今天从哪里下手。
诸位同学,接著跟诸位报告智者大师在中国的示现,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佛菩萨知道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退后了,所以像世尊当年所说的这些修学方法,现代人确确实实做不到,所以就开方便之门,这个方便之门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智者是天台宗的祖师,天台能成为一个宗派,是在他老人家一生成就的,可是他到最后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往生的时候,他的学生们(我们今天讲这徒子徒孙)向他老人家请教,因为极乐世界大师常说,他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所以天台宗对於净土信仰,而且世世代代学天台的祖师大德,几乎最后都是念佛往生净土,这与智者大师的关系非常之大。学生问他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他告诉大家,他说他是因为领众,就是现在讲的做住持,要负责道场行政的事务,操心,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换句话说,如果不领众他的品位会更高。这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高品位来照顾大众,这是大慈大悲。五品位往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凡圣同居土的往生。什么叫五品位?这个很重要。我在访问日本的时候,我都劝日本的出家人,因为他们对智者大师、对善导大师非常崇敬,所以我就特别劝他,我们要学这两位大师,特别要学智者大师的五品往生。
五品基本的条件是「解同佛解」。换句话说,大乘教里面自古以来无不推崇《华严》、《法华》,这两部经在中国佛教称之为一乘大法。所谓一乘法讲成佛之道,这一乘经在大乘之上,大乘是讲菩萨法,一乘是讲成佛之法。智者一生弘扬《法华》,所以见解跟佛没有两样,不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是烦恼不能断,这是事实。五品位没断烦恼,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生凡圣同居土。这是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应当要学的。我们天天读《华严》,跟大家在一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