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5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5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礼乃是后人所撰写的,不能作为直接的依据;乐经散佚,留下的不多。至
于易经一书,不论卦、爻、辞、传,都是战国以来的作品,不足据以论西周。
辨伪这一门知识是研究古史的先决条件,如果忽视它,就要使我们枪法凌乱, 
前后矛盾。

第二节 春秋思想的特点
我们已经说过:周代文明社会,是开始于“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周
书酒诰)、“珷王嗣玟王作邦”(大盂鼎)的西周初叶(约在纪元前十二世
纪)。就扬弃了“官学”的氏族贵族的形式,进而作为国民阶级的“私学” 
形式而登场来讲,中国的古代思想,是发端于春秋末世与战国初年的孔、墨
显学的对立(约在纪元前五世纪)。这就是说,严密语义的中国古代思想史, 
其正式的起点,要迟于其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的成立约六七百年之久。由这六
七百年中间所显示的国民思想的难产性、或由“官学”到“私学”进程的难
以转化性,无疑问地是思想史研究上的一个重大疑难。这疑难之所以“重大”, 
首先是因为,依照着“古典的”古代希腊的路径来讲,梭伦变法与泰勒士开
创伊奥尼亚学派,同在纪元前六世纪,即大体是相为先后的事情;一般慎重
的思想史家,通认希腊国民思想的成立期为四十年的岁月。但是,在中国古
代,其学术下私人的进程,竟至酝酿了六七百年之久;以此与“古典的”希
腊相对勘,确是一种异常特殊的现象。其次是因为,从很早以前,学人对于
这件异常特殊的现象,虽曾有相当的注意,例如庄子(天下篇)、孟子(滕
文公下)、荀子(非十二子篇)所提的“世衰道微”说,刘向、刘歆父子及
班固(七略、汉书艺文志)所提的“诸子出于王官”说,淮南子(要略)所
提的“应世之急”说,其正误参半之处姑不具论,充其量只是对于春秋、战
国之际诸子学说的“所以诞生”有所探究,而对于东周以前何以有畴人官学
而无国民私学,亦即国民思想的晚出问题,则根本未尝论及。最后是因为, 
近代中国学者关于西周社会性质的问题,有以为西周是封建社会的,有以为
它是奴隶社会的;但在封建制阶段或奴隶制阶段,何以尚不见“学术下于私
人”的痕迹?似乎至今尚没有系统的说明。
这一重大疑难,在“西周封建”论者应如何解决,或能否解决,我们不
拟涉及。如前所述,我们的任务是以“西周古代”为前提,对于国民思想晚
成的问题,企图作一解答。
如大家所周知的,思想史系以社会史为基础而递变其形态。因此,思想
史上的疑难就不能由思想的本身运动里求得解决,而只有从社会的历史发展
里来剔抉其秘密。更具体地说,中国的国民思想之所以“晚出”,是古代社
会“早熟”的必然结果。此所谓“早熟”,其实质即指这一点而言:中国古
代文明起源的具体路径是“维新路径”,即与“古典的”道路相区别的所谓
“亚细亚的”道路。但是,作为“维新的”或“亚细亚的”中国古代社会, 
何以谓之“早熟”呢?上面我们已经从生产关系方面作了说明,现在再从生
产力方面作一些说明。所谓“铁的发现是古代国家成立的前提”,不但考古
学家认为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通则,也是经过对古代中央亚细亚及地中海沿岸
国家形成过程的研究所证实了的定论;而“文王肇国”“作邦”的中国的古
代国家起源,却先于“铁的发现”而完成。
“铁的发现”在中国古代究竟起于何时呢?关于这一问题,就地下的发
掘来看,至今并未出现西周以前的任何铁器;且在卜辞与西周金文中亦未闻
专家疑任何一字为“铁”字。郭宝钧依据地下发现的铁器氧化程度甚小,而
断定西周无铁的分析,是可参考的。到了春秋、战国的文献里,“铁”字出
现甚多。例如: 
1。诗秦风(陆侃如考定为由平王东迁至敬王十年的作品)有“驷驖”二

字,所谓“驷驖孔阜,六辔在手。”(朱希祖说:“驖字为当时以铁形容马
之黑色。”) 
2。墨子书中有:“铁鐷”、“铁矢”、“铁鐟”、“铁纂”、“铁鈇”、
“铁钜”、“铁校”、“铁锁”、“铁鏁”、“铁錍”等名。
3。书禹贡(郭沫若考定为子思的作品)说:“华阳黑水惟梁州。。。厥
贡璆(鏐)、铁、银、镂、砮、磬。” 
4。左传昭二十九年,晋赵鞅“赋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孔子家语卷九引作“赋一鼓钟”) 
5。孟子滕文公上说:“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6。山海经中山经(廖平考定为邹衍或其门徒所作)说:“出铁之山,三
千六百九十。” 
7。荀子中有“铁釶”的记载。
8。韩非子中有“铁室”的记载。
9。国策有“铁幕”的记载。
10。吕氏春秋有“铁甲”、“铁杖”等记载。
11。越绝书有“铁■”、“铁剑”等记载。
12。管子书(罗根泽考定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作品)有“美金(铜)以
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土壤。”(按
国语亦有此言。) 
13。史记货殖列传讲到邯郸郭纵、蜀卓氏、宛孔氏、曹邴氏等,均以冶铁
致富。
14。 江淹铜剑赞序讲到:“古者以铜为兵。。。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至
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充给,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
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二汉之时,逾见其微。” 
上引资料,时代上有先后,价值上有高低;其解释的可靠性,也有商量
的馀地;然据此而断定铁器是发现于春秋,而普及于战国,似无大过。
铁的发现上距古代国家的成立约五六百年,而与“私学”思想家的出现
或所谓严密语义的中国思想史的发端,则相衔接。这决不是因缘凑巧、偶然
相遇的两个孤立现象,二者之间应有其复杂的内在的必然关联。我们知道, 
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直接影响上层建筑;但生产力是革命的因素,因了铁的
使用,显然改革了农业经营(如三圃制)和手工业生产(如考工记所记的), 
从而促使土地所有制形式进入了私有化的过程,促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意
识形态也就不能不通过政治法律的折射,改变了它的面貌。这里分为几项来
说明一下: 
一,至目前为止,我们极少发现青铜质的劳动工具。如果青铜器主要限
于鼎彝,而从未普遍使用于生产,则铁器的使用较诸石器或木器,便具有更
高的生产力的价值。这就是说,在石器或木器的生产力阶段上,一般地讲来, 
难以冲破氏族制的束缚,因而不可能发生生产资料私有的所有形态,也不可
能发生多种阶级关系;只有在铁器的生产力阶段上才具有改造生产方式所依
据的技术条件。郭沫若据小雅甫田、大田等春秋农事诗以证春秋土地私有制
的发生(青铜时代由周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可以参考。据我们的研究, 
只有在春秋文献,例如诗大雅的瞻卬、桑柔、抑,小雅的正月,曹风的候人, 
魏风的伐檀,北风的北门等篇以及作为最古的私学著作的论语中,才看出了
因土地私有而开始发生的向贫富两极端分化的社会内部的阶级分裂;反之,

在土地公有的西周文献中,则绝无贫富对立的字句。我们在前面曾说周人的
学在官府是以所有形态的土地关系的公有为原因,其一部分理由,亦与生产
力处于低级阶段相关联。
二,在没有铁的生产力基础上,一般说来,古代社会好像便失去了成立
的可能,但我们对于历史的复杂内容必须从具体的分析出发,资本论地租章
里就指示给我们研究的方向。如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带,其冲积地层的肥沃与
松软,就成为西周没有铁器而能“肇国”“作邦”来创出古代社会的特殊自
然条件之一;其他如克商以后劳动力的大量获得等等,更不容忽视。在此等
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之下,周人通过了“周因于殷礼”的“损益”(能动的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进程,使“小邦周”自己警惕着面临的“大艰”,在诚
惶诚恐的“敬德”与“孝思”等伦理观念下不断的努力中,终于形成了古代
奴隶制社会。
三,没有铁的发现而周代酝酿出了古代社会,但是,在“手无寸铁”的
条件之下出现的周代社会,毕竟是“先天不足”的古代社会。这就是说,周
人一方面在尚未长成国民阶级的时期,就“早熟”地作为古代社会创造者而
登场;另一方面就不能不保留着氏族组织的躯壳。然而,我们知道,这一套
氏族组织的躯壳,并不是随便可以脱下的“外在形式”,而是与周人创建古
代社会的方法或道路等内部条件血肉相连的“形式”。我们前面所说中国古
代社会创出上所遵从的“维新”路线,或“亚细亚”道路,正是指周人所采
取的方法或道路而言。在历史的发展中,新社会的创出者舍去“革命”而采
取“维新”的道路,通常都是由于自身生产力的薄弱;周人当亦不在例外。
四,生产力薄弱的维新路线,在有关论述古代社会的经典著作上,特名
之为亚细亚的,以与“古典的”相区别。二者的历史途径是彼此对比的,恩
格斯有以下的分析:“我们在所有文明人民的历史初期所看到的不是‘大土
地所有者’,。。而是土地公有的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从印度到爱尔兰广
大面积的土地财产的利用,起初正是由这种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来进行的, 
这上面,耕地或是在公社名下共同耕种(第一种——引者),或是把耕地分
作各个小块,由公社在一定时期内分配给各个家庭去耕种(第二种——引
者)。。。”(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版,页一八○——一八一。)“在公
社或国家是土地所有者的那种东方国家里,土人的语言中甚至没有‘地主’ 
这样的字样。。。只有土耳其人在其所征服的国家里,首次推行类似地主封
建制度的东西。在希腊英雄时代,已经划分成许多等级,这种等级是以前长
久的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的显然结果。在那里,土地完全是由独立农民耕种
的,显贵的氏族的王公所有的较大邑地,是种例外,而且很快就消灭了。意
大利(指古代罗马——引者)之所以成为沃壤,主要是由于农民的劳功,当
罗马共和国末期,巨大的地产(所谓Latifundia,即大庄园),排斥小农而
代以奴隶的时侯,它们同时亦以畜牧代替了农业。”(参看同上,页一八一
——一八二。可同时参看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第一章第四节有关引文的
说明。)这里所说的“第一种途径”,正是西周的“维新路线”,其薄弱的
表现,就在其没有像希腊、罗马那样,很快消灭氏族贵族所有的土地所有制。
而“土地国有”,一方面是学在官府的基础,同时也是使学术不能下于私人
的桎梏。打破这一桎梏的唯一关键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春秋发现了铁,则
显然是此种改变的主要的物质根据,同时也因了阶级分化出现了私学思想
家,开始了严密语义的中国古代思想史。

其次,我们在研究春秋时代的思想的时候,又须从“维新的”古代社会
分工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