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24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24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论述孔子“礼的思想”的时候,我们曾提到孔子的社会批判的进步性。
在春秋末世,古形式虽存在着,而内容却失去灵魂,在这样貌合神离的历史
火炉里,才产生了伟大思想家的批判。在这一方面讲,孔子是以天才的姿态
和春秋的俗人进行战斗的。然而,孔子复古的态度是和他对古代制度的仰慕
以及他对腐朽贵族的阶级同情心分不开的。这叫做悲剧思想的“迂”路,子
路就敢于批判他 ,说“有是哉?子之迂也!”“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
读书然后为学?” 
孔子的批判态度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他在客观的历史大变化之中,主观
上显然表现出对这一变化的不满。论语就记载着孔子对于过去的留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不但如此,孔子对于历史的前景是悲观的,他断定“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接着说: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季氏)(公室是宗子大氏族,大夫是世室支族,“私肥于公”,就显示氏
族贵族的宗法系统将要完了。) 
这时虽然统治阶级的名分关系的形式还存在着,而其政治内容却变了。
这一变化的危机,在孔子看来是很严重的,据孔子估计十世、五世之说讲来, 
今大夫为政已四世,这岂不是说旧社会灭亡仅仅余下一世即三十年了么? 
同时孔子又把政治的趋势也规定出来: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 
孔子所谓好政治的内容,确是和春秋的主要现象相反的,即政在大夫, 
庶人议政。关于春秋的这样政治趋势,论语中有很多的说明,本章第二节已
摘要称引,兹不赘述。
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客观的历史运动以无可阻当的趋势走向了“天
下无道”,而孔子的主观理想却追求着“政不在大夫,庶人不议”的“天下
有道”的局面,因而客观的历史运动以激变的步调瓦解着西周的遗制,而孔
子的理想却坚持着渐进主义的历史观。例如: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如前所述,继周而起的春秋,显然不是因于周而有所损益的社会,而是
走进灭王制、坏礼法的历史变革之中。因此,孔子的历史观察与历史理想显
然有了矛盾。并且,这一客观的社会历史动向与孔子主观的历史理想的矛盾, 
在论语中也表现得异常明白,例如: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同上)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
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 
不得与之言。”(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
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 
‘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
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
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同上)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
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
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
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
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

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同上) 
解经家虽对上引微子篇三章有真伪之辨,但其结论则与宪问篇无二。据
此可知,孔子思想中此一矛盾,不但时人明白,即孔子本人也同样明白。
在客观历史动向与主观历史理想的矛盾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态度是保守的,他最后便不能不把最高理想依然归结到西周传统的天道
观。所不同的是,西周先王不是在天上,而是到了孔子的观念里了。他以为
自己与西周先王同样,受命于天,以德配天,在“天”的意志里取得自己历
史理想的根据。例如: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
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但是,孔子观念里的道德,所谓德或文(“礼”是“德”“文”的具体
形态),为什么就能和天道相联系在一道呢?这在“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
家,只有避而不言之一法。例如: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
闻也。’”(公冶长)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 
上两章三“与”字,前人多以为介词,训“及”,遂不可解。因为论语
言天道性命之处凡七十有八章,“天”字十八见,“天道”字一见,“性” 
字两见,“命”字十三见,“天命”字三见;言仁之处五十有八章,“仁” 
字一百有五见,言“利”六章,“利”字八见,在孔子不应说是“罕言”, 
在子贡也不应说是“不可得而闻”。自清儒钱大昕、宋翔凤以“与”字为动
词,训“合”,其意义始豁然大明。此因“天”、“命”是“礼”的根据, 
而“利”的争夺是“性相近”的注解,“天”、“命”与“利”、“性”不
相合,正是孔子主观的历史理想与客观的历史动向的矛盾处,孔子既然明知
两极端不能合一起来,因而“罕言”,子贡当然也就“不可得而闻”了。在
这里,主观理想与客观历史的矛盾,又转化成了“天道观”与“人道观”的
矛盾。于是,在孔子的天道观与道德论里,遂充满了调和矛盾的体系。
(三)天道观与道德论
清儒钱大昕说,“古书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祸福而言。”(十驾齋养新
录卷三)此说最确,证诸周书周颂以及金文而无不合。孔子既然以继周自命, 
其天道观也就大体上类似于周人的传统思想。例如: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同上)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天生德于予。”(述而)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
如予何?”(子罕)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同上) 
“吾谁欺?欺天乎?”(同上) 
“天丧予!天丧予!”(先进)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从上面所引的话看来,孔子的“天”倘非有意志的主宰,则所谓“获罪”、
“将以夫子为木铎”、“厌之”、“生德于予”、“将丧斯文”、“未丧斯
文”、“纵之将圣”、“欺”、“丧予”、“富贵”、“知我”云云,将全
不可解。就中如“天何言哉”一章,仅形似自然之天,而实仍为意志之天。
姑不论古本论语天字为“夫”字(“夫何言哉”),即以“天何言”而论, 
义指天能言而不言,非否定词。孔子言“天”之处,大都用惊叹语或追问语, 
这显明地是在最后穷究有意志的根本动力。我们以为,自“予欲无言”说起, 
以“天何言哉”作结,是和“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及“无为而治者其舜” 
两章,有同一意义。这正与尧、舜的人格化同样,“天”在这里依然是有意
志的人格神。因此,孔子对于鬼神也从来没有明白否定,反之,却表示了相
当的崇拜。例如: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
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泰伯) 
此章的思想,几乎是墨子的先王观、天志、明鬼的张本。
然而,究竟春秋已不是西周,在孔子时代,氏族纽带将断,国民阶级出
现,因而在孔子的天道观里,遂渗透了若干新内容。此所谓新内容,首先表
现在每言及“命”,多从“自下而上”的人的观点上来谈“知命”与“畏命”, 
换言之,多从人类的情操上来谈心理活动;很少如西周的“自上而下”或由
外至内的观点,这即是说不多言“降命”与“受命”了。例如: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 
其次,孔子在祭祀问题上表现出脱离宗教思想的初步企图。例如: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 
“樊迟问知(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曰:‘有之,诔曰:祷尔
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同上) 
“季路问事鬼神。曰:‘未能事人,焉能享鬼?’‘敢问死。’曰:‘未
知生,焉知死?’”(先进) 
据此可知,孔子的天道观,在若干地方已显示出对于西周降福无疆的神
的主宰的离心力,因为他在一方面保留着“天”、“神”的西周形式,在另
一方面却反对了春秋时代的形式主义思想,提出了人事第一的道德化的新内
容,以代替鬼神的宗教支配。这和他的“礼”的思想,适相一贯。但是,孔
子既然不能创出反宗教的国民阶级的宇宙观,那也就不能否定鬼神的存在, 
因此,他在一方面无异是以“知生”、“事人”等话,讽刺了他的神鬼论, 
在另一方面又想从天鬼和人道两者间设计出一个调和的安定或平衡。这在历
史上来讲,正是国民阶级未成熟的反映;在思想史上来讲,正是贤人作风的

本格表现;从逻辑上来讲,回避鬼神而仍肯定祭祀,更是明显的矛盾。墨子
曾利用形式逻辑来批评儒家这一点说: 
“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
子公孟) 
和天道观相应,孔子的道德论也同样有其矛盾性。统计论语全书,言“德” 
之处二十有七章,“德”字三十六见,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