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105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105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
为阴,依此类推。后来抽象化了,把阴阳看做推动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两种
基本元气,因而支配着一切的事物。更进一步就把它神秘化了。易的作者乃
创造奇偶的符号“”“…”,以代表阴()阳(…)(这大概是由男女性
别和关系上着想)。系辞传中还留着这样的痕迹,如“夫乾,其静也专,其
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以及“天

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等等,演而成八卦,又重之为六
十四卦。演卦重卦本身,原基于一种数理,并无甚么神秘,所以宋叶适说: 
“易之作也,自画而始,不三之,则无以为八也;不六之,则无以为六十四
也。”(习学记言卷四)八卦的名称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它们代表着八种自然现象,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它们也被
用以代表八种情性事为,即健、说(悦)、丽、动、入、陷、止、顺等等; 
这种作风,同样应用于六十四卦。“天”“地”等等其数虽有八,但它根本
原理还是阴阳,所以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
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数也),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
而不越。”(系辞下) 
就八卦所代表的自然现象说,比五行多了“天”、“雷”、“风”,而
无“金”、“木”,(“泽”、“山”可归于“地”;巽为“风”,一说为
“木”,若这样看,便只缺少“金”了)。这就和印度的地、水、火、风的
四大更为接近。又由其用“地”字不用“土”字看来,这一系统应比原始五
行说后起。但当它被用作占筮时大概已经到了重卦阶段,它的间架构造也比
五行说复杂得多了。这时候,卦数计六十四,八卦包含在内;卦各六爻(卦
系由阴爻“…-”和阳爻“—”配合而成),合计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辞, 
爻有爻辞,合卦辞爻碎,构成周易经的部分。在卦爻辞中,包含有许多故事, 
使占得者可以关联着所要占筮的事物去辨吉凶。就其性质而言,卦爻辞即是
后世神庙里的签诗的前辈,故所谓卦者,也就等于签诗的号码;所不同者, 
只是号码的排列和占筮的方法不同罢了。周易的占筮方法,比殷代的龟卜, 
自然简单明了,但因它基于阴阳刚柔动静的原理,所以变化特多,同时要于
变化中看取不变的法则,所以说易有三义:简易,变易和不易。因此周易渐
渐代替了龟卜的地位,到了签诗之类更简单方法的产生,它又从占筮舞台退
出了。
周易经部的形成,据近来学者的研究,最早决不能在春秋中叶以前(郭
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而易传即所谓“十翼”(彖传上、下,系辞传上、
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十篇)当更在其后,如系辞传有些部分,可
能成于汉武以后(李镜池易传探源)。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
艺文志语,指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是儒家要把周易摆在六
经之首而故神其说的。总而言之,易传作者不只一人,也不是一时写成,故
其中所代表的思想也不一致。其基本思想大抵和思、孟学派——邹、衍阴阳
五行学派相符合,无疑地多半出于他们后学之手。如果说它与荀学有关,只
有彖传还有点可说。
首先第一,是“天垂象,圣人则之”这一基本思想是相同的。这在彖传
已开其端。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
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这样在每卦之下以“君子以。。”或“后以。。” 
的方式,输进了许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见解。这里就表现了“天垂象, 
圣人则之”思想的因素。但最明显的,还要算系辞下的圣人观象制器这一段: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纲)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
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

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
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
吉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
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
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
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
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样地或直接“观象于天”或间接“取”法于卦(那是“观象于天”所
画成的),而制作出许多的器,以利济天下万民的说法,都可说是出于“天
垂象,圣人则之”这一公式。这一思想,像一根红线似地贯通着系辞上下传。
而“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
利”,也和邹子所谓“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相合。拿这段文字去和上引
应同篇邹衍遗说比较,我们可以断定是系辞仿效邹子,不是邹子钞袭系辞, 
因为邹子的历史系统始自黄帝,而系辞却上推到伏羲、神农去了。
其次,邹子深观“阴阳消息”,而易传的思想尤重“阴阳消息盈虚”。
周易重变化,而邹子也有循环变化的思想。汉书、严安传引邹子的话说:“政
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故守一而不变
者,未睹治之至也”。从他的“五行相次转用事”的宇宙观,当然要引导出
这样的变易的“政教文质”论。
最后,邹子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循环的变化观;而易的思想也是循坏的
变化观(六十四卦殿以未济,表示“终则有始”;而乾彖也说:“大明终始”)。
所以,复的彖传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蛊的彖传说:“终则有(又) 
始,天行也”!丰的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节的彖传说:“天地节而四时成”。不但彖传
如此,乾上九的爻辞也说:“亢龙有悔”,其彖传说:“亢龙有悔,盈不可
久也。”这些都是循环论的见解。
革卦的彖传虽然曾说过:“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
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但和“天地节而四时成”联系起来看,这里所谓“革”, 
不指变革,还是循环,并不是发展前进,因为“四时”本来就是循环的,所
谓“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四时)成焉”(系辞下), 
这是最好的傍证。
周易还有一种显著的思想,那就是“时中”主义。清惠栋易汉学说:“易
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
卦。彖传言时者六卦,言中者三十八卦。”这在邹衍,只言“治各有宜”, 
“当时则用,过则舍之”,强调“时”,尚未明白强调“中”。易传这一思
想,应该是直接上承于思、孟学派的。所以惠栋接着便说:“子思作中庸, 
述孔子之意曰:‘君子而时中。’孟子亦曰:‘孔子圣之时。’。。知时中
之义,其于易也,思过半矣。”这就是易所以由“变易”出发而终止于“不
易”的缘故。

第三节 杂家言之作始者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汉书艺文志著录杂家言二十家四百三篇,吕氏春秋当是其中的巨擘,也
是此类纂书的滥觞。汉初成书的淮南子,体制就是仿效它的。汉书说: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
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艺文志) 
所谓“出于议官”,自然是不可靠的(“盖”之云者,也表示作者不敢
肯定)。至于所谓“兼儒墨,合名法”,是合于事实的话。吕氏春秋,确是
“兼”“合”以前各派的学说编集而成的一部书。史记记此书缘起,就这样
说: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
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
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
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吕不韦列传) 
这是近实的叙述。因为“集论”得来,所以“杂”是免不了的(但因此
保存了不少遗闻佚事,则属意外的收获)。汪中代毕沅序吕氏春秋说得好: 
“周官失其职而诸子之学以兴,各择其术以明其学,莫不持之有故,言
之成理。及比而同之,则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犹水火之相反也。最后吕氏
春秋出,则诸子之说兼有之。故劝学、尊师、诬徒、善学四篇,皆教学之方, 
与学记表里;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皆论乐,。。 
凡此诸篇,则六艺之遗文也;十二纪发明明堂礼,则明堂阴阳之学也;贵生、
情欲、尽数、审分、君守五篇,尚清净养生之术,则道家流也;荡兵、振乱、
禁塞、怀宠、论威、简选、决胜、爱士八篇,皆论兵,则兵权谋、形势二家
也;上农、任地、辨土三篇,皆农桑树艺之事,则农家者流也;其有抵牾者: 
振乱、禁塞、大乐三篇以墨子非攻救守及非乐为过,而当染篇全取墨子,应
言篇司马喜事,则深重墨氏之学。。。司马迁谓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
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然则是书之成,不出于一人之手,故不名一家之学, 
而为后世修文、御览、华林、编略之所托始。艺文志列之杂家,良有以也。” 
(述学吕氏春秋附考) 
在西欧,“古代社会的哲学的崩溃的显明表现,是折衷主义的哲学;这
种哲学已没有什么力量提出新的特别的东西了。折衷主义的最大的代表者是
罗马著名的演说家西塞罗(Marcus TulliusCicero B。 C。106—43)。折衷
主义者企图调和诸敌对的哲学思潮:柏拉图派、亚里士多德派、伊璧鸠鲁派
和斯多葛派。但他们没有创立任何体系。”(薛格洛夫主编西洋哲学史简编, 
王子野译本,页七十二)在中国“古代”末期(秦末),产生吕氏春秋那样
的一部书,也不是偶然的。所谓“诸子。。各择其术以明其学,莫不持之有
故”,就是企图创立自己独特体系;而所谓“吕氏春秋,。。则诸子之说兼
有之”,就是走向调和折衷的路径。“兼”字,于古义即为杂,如“兼金” 
即杂金,杂多是与统一相对的,故杂有诸说,正是折衷的没落思想。复次, 
吕氏的作风,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