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102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102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知韩非的矛盾律实是基于清算氏族制的原理,主张古代社会成为国民阶级
的同一社会,而不容氏族贵族仍作为“当涂之人”混迹其间。这不但是韩非
逻辑思想的精髓,而且也是其整个体系的灵魂,其思想的与现实的批判,也
从这一方法出发。
古代逻辑史上的矛盾律,肇端于孔子的“攻乎异端”或“叩其两端”, 
形成于墨子的“明故”与“知类”,混乱于庄、惠的齐一同异,僵化于公孙
龙的“两明而道丧”,复活于墨经作者,发展于荀子的“类不可两”,而完
成于韩非的“矛楯之说”。其间的迂回曲折,固然是螺旋式的发展的范例, 
但其形式的晚成,则为维新古代的特徵之一。

第十七章 中国古代思想的没落倾向
第一节 纵横家思想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自社会的背景而言,是在“礼堕而修耕战”的环境
之下,是在商业资本发展之下兴起来的。本来游说诸侯的风气,并不源自战
国,在春秋战国之交已经有孔、墨倡之在先;但他们犹在“兴灭国继绝世” 
或“存小国之礼”的形势之下,或主张“以礼为国”,或主张弭兵“非攻”, 
还没有如后来纵横策士的那样风气。到了战国中叶,孟子就有“处士横议” 
之讥,而和孟子同时的张仪惠施也都先后说梁惠王,故史记孟荀列传说:“孟
轲,。。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
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
代之德,。。退而。。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战国中叶以
后,文学之士起自田亩市廛,大都自称“贱人”、“鄙臣”、“微芥”、“羁
旅之臣”,“蹑跷担簦”而显于诸侯,受封受土。他们或号称“智士”,或
被推崇为“智囊”(樗里子),以左右时局,翻云复雨,于是身荣名显,“贵
极富溢”。这种风气如韩非子所说“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
学者,邑之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里所谓文学之士,即指出言谈不
劳动而取得富贵的人。或又如苏秦不从习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
为务”,“释本而事口舌”(史记苏秦列传),以取尊荣;更如吕不韦本来
是“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商业
资本家,反认为做商人利不过百倍,不如立国定主,其利无穷,舍本行而作
“奇货可居”的大买卖。
我们由此知道,所谓纵横策士的支配风气,约在战国末世。说苑所记荀
卿痛恶纵横游士(见前引)以及韩非子斥责不事耕战而仅以说干主之人,可
为佐证。苏秦其人,现考大有问题,大约合纵之说,在战国末年是六国抗秦
的一个原则,主张者并非一人,后人才把此一原则认为一大发明,推归于苏
秦,司马迁便早说:“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史
记苏秦列传)至于连横之说,后人也归功于张仪,而司马迁则说:“三晋多
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史记张仪列传)我们
不必认为有了鬼谷子的秘传,才有纵横弟子横议天下。还是司马迁说得好: 
“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顾亭林日知录周末风俗条,值得参考。他说: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
国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
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所谓“邦无定交”,正是战国末叶的特征,这原因归结于氏族制的破坏, 
历史不再由宗子支配,而走向“以富兼人”,然这也要在如秦、楚之国内部
条件能够消化其他氏族的时候,才打破了“存小国之礼”,借耕战而兼并。
所以春秋霸主的盟约还有其相对的神圣性,而战国诸侯的“人质”便成了危

机的标帜了。在这样氏族纽带正遭割断而地域财富的代表阶级称雄之时,权
利义务在国际范围内就要改观,强者兼人而弱者图存。因此当时的外交关系
的外部条件被人看得超过于内部条件,似乎只要讲求好了与国或敌国的权利
条约,就可以生存发展,于是机会主义的心理栽植于君臣之间,使游士食客
取得了发言的地位。实在讲来,内部应该是“尽地力”,外部应该是讲谋策, 
故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由于当时
政治风云不能不着眼在外部关系或各国的不平衡发展,这便使所谓谋策在均
衡力的破坏与重建之间寻到均衡论的机械力的对消关系。
所谓“士无定主”,说明了国民阶级脱出氏族的羁绊,不再是“工商食
官”了。随着商业交通的发达,所谓“多财善贾”,所谓“车同轨”,国际
间宗族的鸿沟便在货币行军之前填平(这自然是适应于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
关系的),使当时亲亲尊尊的礼制在经济城市建立之下趋于崩坏;于是一群
被新现实教养的国民,必然代替无能的旧贵族,而脱出旧氏族的国籍,不别
亲疏,惟智谋是尊。策士是以富贵名位之取得为条件的,如果没有财富商业
的关系交流于七国之间,那么纵横家的国际政治买卖是难以想像的,故当时
“贩贱卖贵”的交换关系就反映为谋诈任权的策士思想。这样看来,他们是
代表着古代的商人阶级的利益,请看下面一段吕不韦的话: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 
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 
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馀食,今建国立君,泽可遗后
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策) 
就是这位大贾吕不韦,后来说秦成功,果然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
万户,家僮万人。就他占有家僮而言,他是一个奴隶主,但就他“食户”而
论,他已经具备了封建主的条件。
商业资本必然伴同着高利贷资本,这在希腊古代更有特别的地位,中国
到了战国末年自然也不例外。史记战国策齐策记载着私家富累万金的孟尝
君,就是一个高利贷主: 
“冯欢。。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买肥
牛,召诸取钱者,。。齐为会日,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
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冯欢(谓孟尝君)曰:。。 
‘有馀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焚无
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史记
孟尝君列传) 
假定冯欢收债息十万只做了酒食宴客之费,而大部分利息则只有另想办
法的话,那么,十万之数至多不过占利息的十分之一,全数当在百万以上, 
推算其本钱恐在千万之谱,足以称得上一位高利贷主,剥削得“贷钱者多不
能与其息”,有逃亡的危机。孟尝君在失势时,食客皆去,其后复位,深恨
食客之无常,有辱客之意,这位姓冯的说服他,就用了商业高利贷意识的一
套理论,如史记所记: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
不见夫朝趣市者乎,平明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亡其中。。。今君。。不足以怨士。”(同上) 
利润与利息的意识,反映到政治生活,正贯注了策士的作风。所谓朝秦
暮楚,并不能从信义堕地来解释,而是商业投机的市民行为在周末政治上的

观念证件而已。因此,策士活动颇与故旧贵族之无故富贵不同,而一如自由
交易,合则结变,不合则去而之他。如乐毅弃燕归赵,报书燕王说: 
“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君子交绝不
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
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战国策燕策) 
“论行结交”的君臣关系,还没有后世封建天定之义。“立名之士”好
像拿他的智能辩说出卖,“成功之君”好像识货的购主,交易而成,结为君
臣,交易不成,离为路人,这好像完全在一种经济关系的等价交换上论行结
交,这里面不过把普通商业行为还元到富贵交易上面罢了。
因此,在这样关系之下,人君就可比为买玉的贾人,看他识货不识货, 
就能判定他明与不明,下面是一段材料: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
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今平原君自以贤显名于天下,然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天下之王尚犹尊之, 
是天下之王不如郑贾之智也,眩于名不知其实也。’”(战国策秦策) 
同理,“策士”这一名词,就成了难以再生产的宝玉。大家都求善价而
沽,当做商品出卖于列国诸侯,只要贴上宝玉的商标,就与和氏之璧一样为
列国所争取了。下面也是一段材料: 
“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
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
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厚处之。” 
(战国策秦策)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贤”字改成价格的“价”字,不更明了了么?这样
例子很多,不胜引证。当时把道德律还元而为交易评价律,可以说是极其普
通的。例如忠孝观念在纵横家的思路里,就是利息观念的引申。任职于一国
而接受别国重贿的人臣,似乎是最不忠的逆臣,但人君问他是否受某国重贿
时他竟直认不讳,并说:这有什么关系?对于你的大事并无不利,而我可以
得点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居然这位人君答曰“善”。下面我们再引用陈轸
的例子作证。张仪忌劾他,欲他离秦,对秦惠王说他想跑到楚国。秦王问他
是否有此意向,他说: 
“‘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
皆知之。’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
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
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同上) 
这是一个诡辩,问题在大前提假定忠孝是可以出卖的。然而这在战国末
叶贤君贤相的脑海里,好像并不以为反常。甚至有人把政治商业看得更比吕
不韦投资还要捷径些,完全采取赌博的方式,卖空买空。张仪曾说他有一张
嘴在,博取荣贵便无问题。苏秦曾把赌注押在秦国,没有获中,便又把赌注
押到齐国,居然取得六国相印。策士们有时本来是一手杂牌,但绝不认输, 
在大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