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快乐密码 >

第13章

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快乐密码-第13章

小说: 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快乐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焙颍颐蔷涂梢曰竦贸降拇笞栽凇⒔馔训拇笙苍谩�

自己与他者的对立超越了,就是爱花赏花而不折花,以感恩的心包容他人;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诋毁与赞誉的对立超越了,就是八风吹不动天边月,是非场中信步行。

成功与失败的对立超越了,就是穷通不挂念,得失不干怀。成固可喜,败亦欣然。

烦恼与菩提的对立超越了,就是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生命与死亡的对立超越了,就是来得潇洒,走得安详,生如春花灿,死如秋叶美。

超越了一切对立,就是“远离颠倒妄想,究竟涅槃”(《心经》)。

“究竟涅槃”的境界,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等一切对立烟消云散,生命的晴空云淡风轻的境界;就是超越了生死烦恼的境界。 


第33节: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

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现代人最喜欢的口头禅之一了。这两句话,出自于禅宗的经典《心经》。

《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是说禅的智慧像一条大船,能把我们从生死烦恼的此岸,渡到快乐自在的彼岸去。

《心经》总共有260个字,是600卷《大般若经》的纲领,它的主要内容是阐述空的原理。

《心经》上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指物质的现象;“受想行识”指精神的现象。这几句经文是说,一切物质的现象和精神的现象,它的本性都是空。

在这里,“空”是指空的性质,而不是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的“空”的状态。

为什么一切皆空?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生成的,所以它们在本性上是空的,这就叫缘起性空。

另一方面,正因为一切事物在本性上是空的,所以当各种因缘和合时,可以生起一切事物。

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话中,“空”是指空的性质,而不是任何事物都不存在的“空”的状态。这是我们需要特别记住的一点。

1?观色即是空

一切事物都是缘起,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生成的,所以在本性上是空的。比如人的身体,从“色即是空”的角度看,就是“四大皆空”。所谓“四大”,是指组成人的身体的“地、水、火、风”这四种性质。

地大是指坚硬的性质。人是由骨骼支撑着的,骨骼就是坚硬性的地大;

水大是指潮湿的性质。人的血液、眼泪、唾液等是潮湿性的水大;

火大是指温暖的性质。人的体温就是温暖性的火大;

风大是指流动的性质。人的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人的身体由“四大”组合而成。因为是组合而成,所以它的性质是空的。也因为是组合而成的,所以必须处在调和的状态。如果不和谐,就会有麻烦。

比如,火大出了问题,你的体温不是37度,而是40度,那么你就要睡到病床上去,打点滴;再比如,风大出了问题,一口气上不来,你就会往生西天。所以四大必须处在调和的状态。一个人生病时,就叫做“四大不调”;一个人离开世界的时候,就叫做“四大离散”。

不光是“四大皆空”,用禅的观点来看,人世间的一切,都处在无常变化之中:

生理现象的无常,有生、老、病、死;

精神现象的无常,有生、住、异、灭;

物理现象的无常,有成、住、坏、空。

释迦牟尼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在一生中用了22年的时间来讲解600卷《大般若经》,可见这部经典是何等的重要。《心经》就是《大般若经》的提纲。《大般若经》的主旨也就是《心经》的主旨。那么,这个主旨到底是什么呢?有一位法师把它总结成12个字: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最能体现观色成空智慧的名言,是《金刚经》中的一首偈语。

【金刚六如】

《金刚经》中有一首著名的偈语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首偈语,因为连用了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在历史上被称为“六如偈”。

所谓“有为法”,就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一切事物。

一切有为法,如梦,梦时虽有,醒来即空;如幻,虽然逼真,可等你回过神来就没有了;如泡,水泡刚刚生起,马上就灭了;如影,灯光阳光下的影子,其实是物体的投射,影子的本身虚假不实;如露,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干了;如电,空中的闪电,一闪而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这组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中国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成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内容。苏轼留下了“真成一代风流尽,叹息浮生信六如”的名句;赏风赏月赏秋香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也取“金刚六如”的意思,给自己起了个“六如居士”的雅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令人生起繁华如沙的感叹,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场禅的行为艺术,它的名字就叫“繁华不过是一捧沙”。

【繁华如沙】

这是一个令人极度震撼的禅的行为艺术。 


第34节: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

2001年2月,两位禅师,在纽约的一家画廊,作了一幅画,来展现禅的艺术。

整个绘画是由一种用在藏药上的细沙画成的。绘画的过程将近一个月。他们每天要画好几个小时,用不同的色彩描绘出禅学和芸芸众生的世界。

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绘画用的沙粒,富有层次感,展现了一个圆满博大的世界。

随着绘画程度的深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画家用彩色沙子绘出来的画也越来越精致。

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极致的繁华。画家用极其华丽辉煌的绘画,震撼着人们的视觉和心灵,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就在人们沉浸在无与伦比的繁华景象中,赞叹不已时,两个禅师突然做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只见他们拿出刷子,将精心绘制的作品,毅然决然地抹掉。

顷刻间,灰飞烟灭,尘归尘,土归土!

刚刚还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到了极至的繁华,顷刻之间,化成了一捧残沙!

之后,他们将这些沙子倒进了一条溪水中。

那些漫天飞舞的人物形象,那些欣欣向荣的生命,那些宏伟的庙宇,那些千姿百态的繁华,都成了禅师手中缓缓流逝的细沙,随风而逝,飘进溪水,溶化,消失,一去不返。

两位僧人以凄美的姿态,将繁华的世界回归于空,让我们大彻大悟:

原来,繁华的背后,只是一捧细沙——

任你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任你有青春洋溢的年华,任你有如日中天的名气,任你有炙手可热的权势,任你有富可敌国的财产,到头来,再繁华的景象,只不过是一捧细沙!

那么,在面对这一捧细沙绘制出来的繁华时,你是不是还像以往那样痴迷执著?

红尘滚滚,谁也不愿意远离物质世界的繁华。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所创造所经历的一切繁华,实际上都不过是一捧细沙。

看透了繁华不过是一捧细沙,就可以从容洒脱地放下。

2?看破时放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繁华不过是一捧细沙。

只有看得破,才能放得下。

《菜根谭》说: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

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把人放在无边无际的空间中来看,山河大地也不过像一粒尘埃;像沧海一粟,更何况尘埃之中的人类;实在是卑微渺小得可怜!

把人放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来看,人的躯体肉身好像泡沫幻影,像石火电光,更何况泡影之外的功名;实在幻灭得如过眼烟云!

若不是大彻大悟的人;又怎能有看得破、放得下的心?

怎样才能看得破?如果等到繁华变成了一捧细沙的时候,才看得破,就为时已晚。

在繁华正浓正艳的时候,看得破,这叫做“当体即空”。

【当体即空】

江南国主李璟,邀请法眼禅师同赏牡丹花,法眼禅师即兴赋诗,诗中说: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这是世人看花时的智慧。盛开着的美丽的牡丹,在早晨的露水滋润下明媚动人。但到了晚上,到了晚春,它的香气和容华,就会随风而逝,枯萎凋零。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这是法眼禅师看花时的心理。不要等它凋谢零落,才知道枝头空空。在它正开得艳开得浓的时候,就要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本性、它的当下,就是空的。

体会到当体即空,就不会随着境界转,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不会受到表相的蒙蔽。

【梵志的放下】

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一位梵志,两手分别拿了一个花瓶,站在释迦牟尼的前面,想把这两瓶花献给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说:“放下。”

梵志把左手的花瓶放下。

释迦牟尼又说:“放下。”

梵志把右手的花瓶放下来。

释迦牟尼还是对他说:“放下!” 


第35节: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

梵志感到奇怪,问:“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的了,我还放下个什么?”

释迦牟尼说:“我叫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内在的意识、念头彻底放下时,你就会获得宁静而幸福的生活了!”

梵志这时才领会了“放下”的真义。

一个人如果执著于色,执著于对物质的追求,就不能“空”,不能放下,就会淹没在物欲的洪流中,缺乏灵性与超脱。所以,必须看得透,参悟“色即是空”,才能放得下,活出智慧和轻松。

可见,“色即是空”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看破、放下。

“看破”,是观念上的转变,“放下”,是行为上的实践。

“看破”是要有足够的智慧,“放下”是要有足够的勇气。

“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

可以说,禅的体验的过程,就是看破、放下的过程。放下,是我们一生一世的功课。这个功课,你老老实实去做,每天看破一点,放下一点,总有一天,你就会发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

《涅槃经》说:“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树的死皮枯叶褪掉了,那个坚朗如铁的枝干才会显现出来。

繁华如沙,当繁华脱落的时候,那个真实、那个本来的面目就会显现出来,它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

“大死一番,再活现成”,“绝后再苏”,“死中得活”。当我们看破、放下,还必须担当、奉献,这才是圆融无碍的禅的境界。

3?观空即是色

世人容易执著于虚幻的外相,容易执著于“色”,贪得无厌,不知道世事无常,容易流于实用主义。为了去除这个毛病,禅学说“色即是空”,让大家不要执著于外在的色相。如果你执著于外在的色相,纵然耗尽了毕生的心力,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是,有的人听了“色即是空”这句话,就认为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