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快乐密码-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要不为物转,就要将这种局面“转”过来,以我来转变外在的事物,以我来驾驭外在的事物。
这时,我们就不再是木偶,不再是陀螺,而是自由自在地超然于外物的诱惑之上,以一颗金刚不动之心,淡定自如地笑对大千世界的滚滚红尘。
“以我转物”的具体方法,就是禅学的利器——“不二法门”。
第27节:五 超越一切的不二法门(1)
五 超越一切的不二法门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有两句话说:“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圆悟禅师语录》卷九)这两句禅语将人类的分别心形容得十分生动。春天的景致本来没有什么高下的不同,但在人类的眼里,这些花朵有着长短之别。大部分人偏偏喜爱色泽繁艳、香气浓郁的花,而嫌弃朴素无华、香气平淡的花。
其实,“长”也好,“短”也罢,都是大自然之美的显现,用不着人们去较短论长。由于有了分别之心,人为地生起了好恶的念头,就蒙蔽了智慧的眼睛,看不清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真面目,在对美丑、好恶的分别中迷失了自己。
人类由于有了苦乐、悲喜的种种对立,才产生了各种痴迷妄想和烦恼。要想从根本上解除苦恼,就必须超越这种相对的世界。超越相对的世界,就是要清除我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分别的念头。这是禅的智慧给予人生的切切实实的受用之处。
放下执著、明心见性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二法门”。通过不二法门,可以超越一切对立,涵养从容淡定的心态。
“不二法门”是《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所提倡的超越生死对立的方法,被禅者视为超对立的利器。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说:“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一旦生起了相对的念头,就会破坏原本完整的心态。因此凡是涉及到相对的见解,都要加以扬弃,片刻也不让它停留心中。“要急相应,唯言不二”。——要想与真理相符合,得到觉悟,就必须体会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将自他、好恶、贫富、贵贱、尊卑、大小等一切的相对观念打成一片。运用不二法门,可以使我们对自己与他者、赞美与诋毁、顺境与逆境、生命与死亡等问题,有着智慧而圆满的体会。
1?自他本无异
自他本无异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他者是不二的。我(自)和你(他)本来是两个不同的生命体,为什么说不二?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依靠着一定的条件和相互作用而产生、发展和消亡,没有固定不变、独立存在的性质。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于各种因缘的和合而生起,由于因缘的离散而消失和死亡。“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杂阿含经》卷四十七)。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一切事物从缘而生,又从缘而灭。所以,自己和他者,是互相依存、互相成就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苏东坡琴诗】
万事万物皆由缘而起。所谓缘,就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楞严经》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段话的本义是说,一个人要想获得开悟的话,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自心清净,第二是导师的指点。这两个条件合在一起,才有开悟的可能。苏轼《琴诗》就化用了这段经文的意思,表达了对声音缘起的体会:
第28节:五 超越一切的不二法门(2)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的意思说,仅有琴弦不能发声,仅有指头也不能发声,琴声产生于手指与琴弦的相互作用之中。
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寄深上人》也说:“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表达了同样的禅悟体验:水和石头本来都是安静的,由于地势有高有下,江水冲激到石头上,这样才有了声音。如果水和石头之间没有因缘的合成,那么水声就不能产生。世上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荠花与牵牛花】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的,自己与他者、观察的主体和观察的对象,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含。当“我”在看山看水看万物时,“我”在山水万物的里面,山水万物也在“我”的里面。日本诗人芭蕉在乡野小路上散步时,写有一首小诗说:
啊,
一颗荠花,
开在篱墙边!
在日本有禅学泰斗之称的铃木大拙博士,对这首小诗几乎到了崇拜的地步。铃木大拙说:
当芭蕉在那偏远的乡村道路上,陈旧破损的篱墙边,发现了这一枝不显目的、几乎被人忽视的野草,开放着花朵时,他就激起了这个神圣的情感:这朵小花是如此纯朴,如此不矫揉造作,没有一点想引人注意的意念。然而,当你看它的时候,它是多么的温柔,充满了圣洁的荣华!正是它的谦卑,它的含蓄的美,唤起了诗人真诚的赞美。
芭蕉在每一片花瓣上都看到了生命的最深的神秘意义。当一个人的心灵诗意地张开时,他就会像芭蕉一样,觉得在每一片野草的叶子上,都有一种真正超乎所有卑下的人类情感的东西,这个东西将人提升到一个纯洁而神圣的领域。
铃木大拙引用了西方人但尼生的一首诗来与芭蕉的诗加以比较:
墙缝里的花儿,
我把你从缝中拔出;连根带花,都握在我的手中,
小小的花儿——倘若我能理解
你是什么,——连根带花,一切的一切,
我就应该知道上帝与人类是什么。
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西方人的心灵是分析的、非人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东方人的心灵是综合的、人性的、超出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在这首小诗中,芭蕉看到了荠花,荠花看到了芭蕉。人与物的界限泯灭了,人不再带有实用的、自私的目的,将花从枝上采下来带回屋里观赏。而西方人所做的,却恰恰与此相反!
日本有一位名叫千代的女诗人,也有一首很美的俳句:
啊,牵牛花!
把小桶缠住了,
(我)去要水。
在六月的一个早晨,女诗人千代来到屋外的井边,准备打水,却惊讶地发现放在井边的水桶,被盛开的牵牛花缠绕住了。花儿是如此的娇艳美丽,美得令她颤栗,令她窒息。这情景深深打动了少女千代的心,使她生起了莫名的感动,想了好久,也找不出什么赞叹的话来形容,只是忘情地说了一句:
“啊,牵牛花!”
这一句语言虽然少,意思却非常丰富,表现了诗人完全陶醉于其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美丽情景。
女诗人千代就这样彻头彻尾地陶醉在牵牛花的美中,过了好久,她才从恍恍惚惚中恢复了过来。
她本来可以在不损坏牵牛花的情形下,很容易地把牵牛花的蔓藤从水桶上解下来,这样她就可以用水桶去取水了。但她根本就没想着要这样做,她完全被这么一朵小小的牵牛花所打动了。
那水怎么办呢?那就到别处要点水吧!
在禅意的注视中,当我们看见一朵花儿开放时,会觉得非常的美。在那个瞬间,我们会像千代一样,整个身心被这种美彻彻底底地浸没,被它吸了进去。在这个时候,“我”就是牵牛花,“牵牛花”就是我,自己与他者,已经没有任何界限了。
2?毁誉一时休
禅学认为,有八种东西能引起世人强烈的情感反映,它们分别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第29节:五 超越一切的不二法门(3)
符合自己意愿的叫“利”,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叫“衰”;
暗中的毁谤叫“毁”,暗中的赞誉叫“誉”。
当面的称赞叫“称”,当面的讥嘲叫“讥”。
身心的烦劳叫“苦”,身心的快乐叫“乐”。
由于这八种东西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八风”。
有一则禅语叫“八风吹不动天边月”,意思是一个有修养功夫的人,他的心性如天边的明月,任凭八风吹拂,犹自岿然不动。
“八风吹不动”是一种很高的修行境界。但要想真正做到,却非常的不容易。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在长江北岸的瓜州任职时,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时常过往。苏东坡在文人中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有慧根的人,平时喜欢谈禅论道,在诗词中时常显露出禅机禅趣。这天,东坡自觉参禅有了心得,就写了一首禅诗,派书僮送过江去,请佛印禅师指正,并一再叮嘱书僮要讨禅师的回信。那首诗写的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东坡的这首诗,表面上是赞佛,实际上是称赞自己的定力很厉害。“天中天”是最为尊贵的人,这里用来吹嘘自己。“稽首”就是顶礼。“毫光照大千”是说自己的光明普照大千世界。后面两句说,哪怕八风拼命地吹拂,自己也稳如泰山,丝毫不为所动,端端正正地坐在紫金莲花宝座上。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风流自赏。
佛印禅师看到苏东坡的诗,就笑着摇了摇头,随手在上面批了两个字:“放屁。”
不久,送偈子的书僮回来了,禀报说偈子已送给佛印禅师,禅师看了后,在上面批了“放屁”两个字,就随手把偈子扔到地上,自己连忙给捡回来了。
苏东坡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急急忙忙备船,来到江北,要亲自找佛印理论。
船还没到金山寺,远远的就见佛印禅师早已站在江边等候。苏东坡一见到佛印,就气乎乎地说:“老和尚,我们是老朋友,我的诗你不赞美几句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骂出这么难听的话呢?”
佛印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了你什么啊?”
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那两个字指给佛印看。
佛印就笑着说:“学士真的是‘八风吹不动’么?”
东坡还没有反映过来,说:“当然,当然,那还用说!”
佛印哈哈大笑道:“好好好,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东坡听了,不禁哑然失笑,说:“哎呀,今天,我又栽在这个老和尚的手里了!”
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风”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每天都在各种各样的“风”里打转。当名的风、利的风、钱的风、枕头风、裙带风在一个劲地吹拂时,我们能真的“端坐紫金莲”吗?
【张九成与妙喜禅师】
另外一则禅的故事,与以上的故事相映成趣。
宋代大儒张九成,有一次起了个大早,兴冲冲地造访妙喜禅师(大慧宗杲的别号),得意洋洋地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妙喜禅师一听,就已知他的层次还不够,还停留在口头禅的阶段,就故意拿话激他,说:“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一听禅师平白无故地说自己的夫人出轨,心中顿时生起了无明怒火,气急败坏地说:“无明真秃子,焉敢发此言?”
妙喜禅师微微含笑,不紧不慢地说:“轻轻一扑扇,炉内又生烟!”
一句话臊得张九成无地自容。
妙喜禅师略施小技,就把张九成还没有“打死心头火”,却偏要自吹的事实揭露了出来。张九成听了,深感惭愧。
苏东坡、张九成这两位名动一时的大文豪,都是自诩八风吹不动而洋洋得意,结果被禅师略一试探,就现了原形。
由此可见,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不是“吹”出来的,而是要通过实际的修行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