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解析日本情色风俗及性文化)-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良医既可医身,又可医国,这反映了道学文化〃身国同构〃的特征。我们前已说明,道教医药学大致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其核心部分是仙药、本草、医方、针灸等,大致范围相当于世俗的中医学和中药学。二者的区别仅在于道教医药学多以延年益寿、还春驻颜的疗效为追求目标,其中有不少抗衰老方剂,甚至还有声称久服可以返老还童、长生成仙的〃仙药〃秘方,这同道教的教旨是吻合的。另外,道教药学以金石药、诸芝、滋补药为上品,这自然又和道士烧炼外丹黄白术的传统有关。道教医药学的中间层部分是导引、按摩、气法、辟谷、房中、存思、饮食疗养及起居禁忌等,这是靠自我摄养和调谐精、气、神来防病抗病的技术。道教医药学的外层部分是符水、药签、祝由、祭祀、斋醮等调整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治疗方法,具有强烈的宗教特征。
第三部分 4。道教医药学(2)
由于道教医药学的中间层次(气法、导引等)已有专章探讨,斋醮、祝由、药签、符水、法术等本书存而不论,这里只重点研究其核心部分即仙药、本草、医方、针灸等。道教医学是一种社会医学,重视调节人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因素,这是它的特征之一。它的另一特征是带有宗教性和人神交通的巫术倾向,例如其利用祭祀、符咒和药签治病就是证明。再就是道教医学以道教哲学的天人感应原理和阴阳五行学说作理论支柱,提出有道教特色的病因论。例如《太平经》中便以天地之气来解释病因,认为头疼是天气不悦,足疾是地气不悦,五内病是五行气相战,四肢病是四时气不和等。道教医学认为人体以气为本,治病就须调气,养气便能健身。《抱朴子内篇·地真》云:〃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道教医学的身国同构之说,乃《黄帝内经》中的思想方法,也是道家和道教哲学的思想特色。道家之学,虽多言治身炼养之事,实则与治国用兵、自然物理、经世权谋之理相通,是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大学问,中国医学辨证施治之术是道家思想的应用,因之后世有〃上医医国〃,〃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说。道教医学还将宗教神学引入医学,将身体各器官部位都配备身神来管理,从而把存神作为道教医学的治疗方法。《黄庭经》不仅设置了各脏腑器官之神,各有姓字服色(汉代以来以姓字论门第,以服色别贵贱),并且还以三尸神作为害人身制造疾病的祸根,故道教修炼把除三尸作为目标之一。《太平经》云:
真人问曰:〃凡人何故数有病乎?〃
神人答曰:〃故肝神去,出游不时还,目无明也;心神去不在,其唇青白也;肺神去不在,其鼻不通也;肾神去不在,其耳聋也;脾神去不在,令人口不知甘也;头神去不在,令人眴冥也;腹神去不在,令人腹中央甚不调,无所能化也;四肢神去,令人不能自移也。夫精神,其性常居空闲之处,不居污浊之处也。欲思还神,皆当斋戒,悬像香室中,百病消亡。〃
《黄庭经》设置的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的身神体系和《太平经》的身神治理说,为道教存思通神、悬像还神、静思斋戒等治病方法提供了根据。道教医学还有一些特征,那就是它重养生、重预防、将医药同人的饮食起居结合起来。《抱朴子内篇·地真》云:〃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以上都体现了道教医学区别于世俗医学的特色。
道教药学的特征,可从《抱朴子内篇·仙药》中看出,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石硫黄,次则石饴,次则曾青,次则松柏脂、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另外,《仙药》篇还介绍了枸杞、天门冬、术、黄精、真珠、桂、胡麻、柠木实、甘菊、松实、五味子、远志、菖蒲、五芝(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皆有却病延年、返老还童之效。这些道教药学认为有神奇作用的药品可分三类:一为金石类矿物药,乃外丹术的原料,故为道教所重。二为五芝,乃世间罕见的动植物和矿物、菌类,为珍奇之物,道士自然认为会有珍奇的药效。三为有滋补作用的草木药,取其补气血、健脑强体、补肾壮阳等药效。葛洪说:〃《神农四经》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又曰,五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太乙禹余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又曰,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辟。〃(《抱朴子内篇·仙药》)可见在道教药学中,将世俗中药学用以治病的药称作〃下药〃,而把延年益寿药称作〃上药〃,并和外丹黄白术相衔接。道教医药学笼罩在道教神学的气氛之下,将健身却病作为服丹成仙的准备,正如葛洪所说:〃先服草木以救亏损,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抱朴子内篇·极言》)
由于道教神学对医药学发展的束缚,道教医药学基本上停留在经方医药学的阶段。唐代之后,世俗的中医学脱开经方医药学的旧轨,和道教医药学分家,涌现出刘完素、张从政、李杲、朱震亨等著名医学家,将中医学发展到高峰。道教医药学却仍然发扬自己追求延年益寿的特点,提炼出大批健身、养生、延年、驻颜、美容、防老的医药方剂,丰富了祖国的医药学宝库。特别是唐代以后道教中内丹学取代外丹学成为修仙方术的主流,道教医药学逐渐减弱外丹黄白术的影响而发展出许多配合内丹、气法修炼的药方。内丹学无论清净丹法或男女栽接法,皆从调节人的性功能入手,以补精炼精筑基。因此道教医药学特别注意中医学中关于肾脏的研究。医家以肾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色黑,藏精舍志,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其窍在耳,为作强之官,出技能精巧。两肾中间一窍为命门,内藏先天无形之真水真火、真阴真阳,内丹之命功修炼皆须由此入手。补肾之药多以六味地黄汤(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肉、茯苓、泽泻、牡丹皮)加味而成,盖熟地可滋肾,泽泻去肾中邪,山药补脾,茯苓去脾土之湿热,以防克肾水,山茱萸敛火润肝,丹皮补心去火,使心肾相交,立方极合辨证施治之道。另有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以补气,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以补血,作为滋补虚损方剂的基础。其他如枸杞子、肉苁蓉、石菖蒲、淫羊藿、黄芪、何首乌等滋补药,亦随方加减。至今道书中保存有许多延寿、驻颜、抗衰老的方剂,其真实疗效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三部分 5。服饵、美容和食疗(1)
第二节服饵、美容和食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传说西方昆仑山和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乃仙人所居,上有吃了令人不死的奇药,于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及秦始皇,皆曾派人求取不死之药。燕齐一带的方仙道,亦专以服食却老方为秘传的神仙方术,祖述仙人羡门高、安期生之属。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以谷道、祠灶、却老方见武帝云:〃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服饵派先是寻找仙药,后是自己按医方配药。其术流传到唐代,方药甚多,其大要在于补脑髓,健脾胃,滋养肾阴和肾阳,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作为修道的基础功夫。从服饵药品的种类看,唐代以前仍以金石药为上品,包括丹砂、金玉、钟乳石、云母等,而后逐渐重视草木药和动物药,包括药草、灵芝、菌类、树脂、鹿角及某些动物的器官。唐代之后,服饵方多和内丹术相配合,制成膏、丹、丸、散、汤液等药剂,有却病健身之效。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天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俗人见浅,但知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但识五谷之疗饥,不知百药之济命;但解施泻以生育,不能秘固以顺养。故有服饵方焉。〃又说:〃故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好得药力;次服木药,好得力讫;次服食药。依此次第,乃得遂其药性,庶事安稳,可以延龄矣。〃
道书中四季服食药方甚多,据《四气摄生图》:春三月以茯苓、菖蒲、栝蒌、山茱萸、菟丝子、牛膝、细辛、续断、巴戟天、防风、山药、天雄、蛇床子、柏子仁、远志、石斛、杜仲、苁蓉共一十八味,炼蜜为丸,可治男子五劳七伤之症,补心肾,和气血,强身健体。夏三月服补肾茯苓丸,亦治男子虚损之疾。其方以茯苓、杜仲、附子、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桂、山药、干地黄、细辛、石斛、苁蓉、生姜共一十三味为蜜丸,禁房事及冷猪、鱼肉。秋三月以茯苓、防风、白术、细辛、山药、泽泻、附子、紫菀、独活、芍药、丹参、苦参、桂心、干姜、牛膝、山茱萸、黄芪共一十七味为蜜丸,亦可补肾治五脏虚寒之疾。冬三月以茯苓、山药、肉桂、山茱萸、巴戟、干姜、白术、牛膝、菟丝子、细辛、防风、泽泻、柏子仁、牡丹皮、附子共一十五味炼蜜为丸,可治男子五劳七伤等虚损之症。以上方剂实际上皆为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
第三部分 6。服饵、美容和食疗(2)
道书中所载去三虫方,并非皆指道教中的三尸虫,其中多有驱杀体内寄生虫的药方。如《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以漆、芜菁子、大黄、酒〃以微火合煎为丸,先食服如梧桐子三丸,十日浊血下出鼻中,三十日虫皆烂下。〃另有服食槐子去三虫方,以及服食茯苓膏方、黄精膏方、松脂方、胡麻方等。其中茯苓膏以茯苓、松脂、松子仁、柏子仁制成,显然有健脑滋补之效。道书中所述服饵方虽多有效,但亦须经医生辨证用药,不可妄服。据王秉衡《重庆堂随笔》云:〃神仙服饵见于杂书者不一,或亦偶遇其人,然不得其法则反能为害。〃〃尝见一人服松脂十余年,肌肤充悦,精神强固,自以为得力。久而觉腹中小不适,又久而病燥结,润以麻仁之类不应,攻以硝、黄之类,所遗者细仅一线,乃悟松脂粘附于肠中,积渐凝结,愈厚则其窍愈窄,故束而至是也。无药可医,竟困顿至死。又见一服硫黄者,肤裂如磔,置冰上痛稍减。〃《洗冤录》云:〃有人昵一婢而脱者,敛时启所盖被,异香四发,或以为登仙,实因服房药多麝脐通透之品故耳。〃又云:〃盖世间无一非生人之具,则无一非杀人之符。偶一相犯,即凝为毒,非特砒、鸩为然,而参、附为尤甚。人第沉溺于补之一字,尽为迷惑,莫之或悟,反云服以参、附,亦不奏功,竟以委之天数,抑何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