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年指点迷津:与未来同行 李开复 >

第6章

年指点迷津:与未来同行 李开复-第6章

小说: 年指点迷津:与未来同行 李开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策层认为即将开发的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具备处理人际关系、展示自己、影响他人的能力。

  第14节: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6)

  从优秀到卓越
  在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和统计,讨论并分析了一家企业或一位企业的领导者是如何从优秀(Good)上升到卓越(Great)的层次的。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耗费了10。5个人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多篇文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对1435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信息,进行了大范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何使公司和公司的管理者从优秀跨越到卓越的令人惊异而振奋的答案。
  根据吉姆?柯林斯得出的结论,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领导者很多,许多公司都可以在各自的行业里取得不俗的业绩。但如果以卓越的标准来衡量公司和个人的成绩,那么,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企业和能够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领导者都非常少。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在成功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业保持持续增长,使自己的个人能力从优秀向卓越迈进,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在“谦虚”、“执著”和“勇气”这三个方面的品质。
  谦虚使人进步。许多领导者在工作中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的规谏,不能容忍他人和自己意见相左,这些不懂得谦虚谨慎的领导者也许可以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却无法在事业上不断进步,达到卓越的境界。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领导者必须不断学习,善于综合他人的意见,否则就将陷入一意孤行的泥潭,被市场所淘汰。比尔?盖茨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例如,他在每一次演讲结束后,请撰写演讲稿的人分析一下他的演讲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下一次改进。
  执着是指我们坚持正确方向,矢志不移的决心和意志。无论是公司也好,还是个人也好,一旦认明了工作的方向,就必须在该方向的指引下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在工作中轻言放弃或者朝三暮四的做法都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微软公司在Windows 95操作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比尔?盖茨仍然坚持发展企业级的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这是因为,他看到了企业级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微软在此方面的巨大潜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微软公司的企业级操作系统终于在原本被Unix统治的市场上取得了成功,现在,包括个人操作系统在内的所有Windows产品都已经被构建在了更加安全、可靠的Windows NT架构之上。
  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挑战。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取得的。一个人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须正视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结论
  很多人认为,在IT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内,西方人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中国人只有吸取西方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一席之地。的确,IT产业内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与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之间确实有差异(例如,西方文化直截了当的沟通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不过,从本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所需要的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大多还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在故宫里,我看到“正大光明”的匾额,其含义也就是“诚信和正直”;“学无止境”、“人贵有自知之明”、“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都是中国历来推崇的道德观;人际关系更是在西方人公认在中国成功的秘诀;而最重要的“谦虚”、“执著”、“勇气”这三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因此,我认为中国人的EQ决不低于西方人,我对中国卓越的人才无比乐观。
  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在软件产业这个高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领域内,只有那些不懈努力、善于把握自己、勇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我个人衷心地希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在新世纪中蓬勃发展,中国的人才能够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第15节: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1)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引 言
  有关这《第三封信》的故事,还要从2004年春天说起。当时我正在北京做演讲,清华大学一位名叫顾常超的学生找到我,说:“开复博士,您给中国学生的前两封信我都认真读过,它们对中国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大,真心地感谢您!但是我觉得,这两封信还无法涵盖大多数中国学生面临问题——其实,大部分学生最需要的并不是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而是如何走出迷茫,重树信心的指南!”我对顾常超的观点深表赞同,并请他提供一些更具体的建议。顾常超给我举了马加爵的例子,并专门将他自己搜集到的大量有关马加爵事件的相关报道送给了我。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中国青年》杂志一位名叫李纯的女记者对我做了一次采访。采访结束后,我们再一次探讨了马加爵事件对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我当时对她说,这样的校园凶杀事件在美国也会发生。她立即反驳道:“中、美两国的背景不同。美国所谓的‘校园杀手’通常都有暴力倾向,但马加爵不同,他更像一个逐渐在自己不熟悉或无法适应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并因为无助而迷茫,因为迷茫而走向极端的人。存在这种迷茫状态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最需要开复老师的帮助。”
  听到两位青年朋友极端关注马加爵的事例,我开始阅读顾常超提供给我的文章。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连续好几天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将马加爵推上了绝路?在他如此极端的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今天的大学生们有何种借鉴意义?”
  我逐渐理清了思路,也逐渐意识到,在中国的校园里,心理上处于迷茫、无助状态的学生还有很多很多,我应该尽我自己的力量为他们指明正确的方向。我决定以此为中心写出《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告诉学生们该如何摆脱自怨自艾的状态,走向自信、快乐和成功。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我专门请有数十年社会工作和心理辅导经验的姐姐李开敏帮助我修改文稿。因为这封信所要谈到的话题意义深远,影响重大,我自己在写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每一个话题,每一个论点,乃至每一个词句我都反复推敲,细细考究,生怕我个人的疏忽影响了学生们对文意的理解。可以说,这是一篇我倾尽全部心血写成的文章。
  文章最早被送到了《中国青年报》的编辑手中。当时,《中国青年报》正在酝酿一次重大的改版。熟悉媒体运作的人都知道,报纸改版后的第一期版面几乎都会被独家报道、重大题材报道等占据。但当报社领导读了我的文章后,他们毅然决定在改版后的第一期报纸辟出一个整版,全文刊发我的这篇文章。为了更好地发挥这封信的教育作用,报社还破例多印了数万份。随后,该文又在《中国青年》杂志等许多媒体刊发或转载。
  几乎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第三封信》在中国青年学生中掀起的巨大波澜!事实上,文章刚一发表,《中国青年报》报社的邮箱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雪片似的来信,我自己则在两天内收到了四五百封读者来信,网络上有关这封信的评论更是数以万计。有的学生表达了鼓励和感谢:“我由衷地感到,您写得非常之好,尤其是您对祖国年轻人的发自内心的关注、期望和帮助!”有的学生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读这封信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层层剥开,内心的想法和状况一览无遗。因为,现在的我,目标不明,兴趣迟钝,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成功,不快乐,无法自信……恰恰是你信中所描述的样子。”还有学生家长发来的诚挚话语:“收藏给我女儿,谢谢开复博士!您说得太棒了!获益良多!我虽然不是学生,但是不仅我要看,还要给我的下一代看。”
  我尽最大的努力给发来邮件的学生和家长回信。但我自己的时间有限,无法和更多的学生单独交流。这时,我忽然想起,如果能有一个网站,把读者的来信以及我的回复都贴在网站上,那就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了。不久,“开复学生网”正式开通。从那时起,难以计数的青年学生在“开复学生网”上分享我和他人的对话内容,共同探讨学习的方法,交换关于成功的认识。“开复学生网”最好地体现了我对于帮助中国学生和“影响最大化”的不懈追求——能够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接触并鼓励更多的中国学生,这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希望这封信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第16节: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2)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