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解构旅游 >

第16章

解构旅游-第16章

小说: 解构旅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有200多米。此外,这条道路所使用的很多工程手法,至今的公路建设还在使用,比如使用炸药开路,比如采用与碥道类似的隧道,比如路面的高度要考虑洪水水位等。 
但是,这样规模宏大的栈道网在三峡地区如此发达,是何人何时修建,用途如何,史书上查无记载。栈道的传奇以及这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成为让人困惑的三峡几大谜题之一。 

五、文化视野中的悬棺 
如果说“栈道之谜”相对容易理解,那么“悬棺之谜”却真是迷雾重重。 
悬棺葬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就是利用木桩或天然岩缝把棺木悬置在悬崖峭壁之上,或者把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福建、重庆、湖南、湖北、广西和台湾等13个省、市、区。近年来在越南、泰国、缅甸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发现了悬棺葬。 
2001年8月的一天,西陵峡平善坝附近,我正准备乘船进入一个和长江交汇的小峡谷考察。当船只刚调好头准备进入峡谷时,陪同的宜昌市点军区旅游局长,用手指着峡谷左上方,神秘地说:“苏先生,你看那是什么?”。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了高高的陡壁上方,孤零零地镶嵌着一具长条形的东西。我仰头仔细端详着,旁边的一位旅游局干部着急地告诉我:“那就是你一直特别想看到的悬棺呀!” 
啊,悬棺!真没想到在离葛洲坝这么近的地方,居然能够看到那神秘的悬棺。忽然,一只黑色的大鸟从那悬棺的石崖处腾空飞出,在我们的头顶高高的盘旋。 
“鹰!”我兴奋地仰望着苍天,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在西陵峡看到悬棺,也毕竟是我第一次在长江三峡看到苍鹰! 
当我们大伙正在兴高采烈地欢呼之时,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变得呆若木鸡:这只鹰会不会是这具悬棺的守护神呢?是不是我们打扰了悬棺中沉睡千年的三峡先人? 
望一眼在头顶盘旋的鹰,再望一眼朝南津关外奔腾而去的滚滚长江,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根据对宜昌境内的悬棺进行碳14测定,证明三峡悬棺至少应该是公元前300年,也就是战国中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峡的先人们的生存环境应该是非常恶劣的。外有虎视眈眈的敌国窥视,内有凶险的长江、险峻的重山和凶狠的野兽,人的寿命都比较短。由于三峡的先人都崇拜巫文化和鬼文化,所以可能他们对死者都有一种奇特的宗教考虑。或者出于希望死者灵魂升天,或者出于对祖先的崇拜,或者出于对鬼的崇拜,或者出于其他我们无法知道的原因,他们把巨树凿成船舟、棺椁,用葛藤、毛竹绑制成竹排,用麻类或葛藤编结成绳索,用短圆木制成滑轮,用长圆木做滚杠滑动巨石等,这样就可以将悬棺安置到高高在上的山崖高处。 
三峡的先人们为什么不将死者就地掩埋实行土葬,或者就地火葬,或者放入长江水葬,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克服很多困难,要将悬棺放置于人迹罕至、猿猴难爬的危岩绝壁上,可能是子孙孝道的表现,可能是某种宗教仪式的需要,可能是希望死者的尸首免受野兽侵袭的缘故,也可能是一种天人和一的天葬形式……。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悬棺在三峡地区的广泛分布,确实能够透露出古人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千百年来,悬棺始终像一个谜团萦绕在人们的脑际:重达数百公斤的悬棺,是怎样被安放在那些水流湍急的悬崖绝壁上的?为什么三峡的先人要花那么大的精力,甚至冒那么大的风险,要把这个棺木放到高高的悬崖上呢? 
生于山水,葬于山水,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今天的人们对三峡古老葬俗浮想不止。 

六、留住尘封的岁月 
数万年前,三峡就是人类的一个重要活动区域,孕育了一些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族群,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令人向往的历史文化遗产。2003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蓄水位将达到135米。届时,三峡地区将有700多处地下文物、400多处地面文物会受到影响。如何在大坝蓄水前的短暂时间里, 保护好这些文物,为中国和世界、为自己和后代留下一份无与伦比的财富,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责任。 
在历史进程中,长江串接起下游的吴越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峡,正是沟通这些文化的要道,并在这种沟通与联接中,创造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 
三峡之所以被称为文化走廊,就在于三峡两岸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历史遗存所记录的人文风貌,也正是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的重要原因。 
三峡的历史文化遗存大部分分布在重庆直辖市境内,三峡的瞿塘峡、巫峡也在重庆境内,这就是重庆长期以来充当“三峡游”江湖老大的旅游资源基础。 
在长江涪陵段,有一条长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深卧在长江江心,只有在枯水期才会浮出水面,这就是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白鹤梁是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一道石梁,有水文题刻108则,主要集中于倾斜的北坡,还有标志水位的石鱼3条,那鱼的眼睛就是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我们的祖先正是以这种奇特的方式,记载了从唐代以来1200多年中72个年份的枯水位情况。三峡工程175米水位高程,就是以白鹤梁千余年洪水记录为依据的。白鹤梁不仅是“水下石铭”,而且有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全的水文记录。这样的绝品,其历史美感如果不能被后人欣赏,肯定是世界的遗憾!如何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又便于旅游,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最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先生提出的无压式容器保护方案解决了这一难题。高峡出平湖后,我们只能像参观海洋世界一样,通过特制管道下去透过航空玻璃罩看它了。2003年春节正月初五,白鹤梁最后一次露出了水面,仿佛是在向这个陪伴了它1000多年的三峡说:goodbye;my love! 
有着1900多年历史的丰都鬼城,位于丰都名山之上,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丰都是以鬼文化作为旅游吸引力而蜚声中外的,实际上丰都是古代巴国的别都之一,巴人崇拜鬼,所以巴人来到丰都后就将鬼文化传播过来,于是丰都成了鬼都。三峡大坝蓄水后,丰都老城将全部被淹掉,建在中国最大的汉墓群上的丰都新城,与即将成为江边半岛的“鬼城”名山隔江相望,似乎是为了划清人和鬼的界限。 
随着老城的永远消逝,鬼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千古流传的李白诗句,令白帝城扬名天下。 
早年间的白帝城始建于公元25年,12年后被刘秀一把火烧了个精光。我们今天看到的白帝城,是后人修建的白帝庙。游过三峡的朋友都知道,到白帝城,先得乘船到瞿塘峡峡口登岸,然后再步行爬上数千阶台阶,才能到达白帝城。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正好到白帝城的城门口,四面环水的白帝城将成为一座独特的水上孤城。 
游客进入瞿塘峡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的巨型隶书题刻。遗憾的是,夔门的摩崖石刻全部处在175米永久水位线以下。目前,专家对这些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题刻的保护,有切割转移和复制原样两种基本方案。像最著名的南宋书法家赵公硕的《宋中兴圣德颂》碑刻,已经被完整切割转移到重庆三峡博物馆了。著名的粉壁墙作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已经将珍贵的题刻切割下来送入博物馆;同时将水位线之下的被淹题刻,再复制一套上移,保证将来游客们路过此地时,依然可以欣赏到粉壁墙的壮美景观。 
…… 
为了使三峡地区的文化遗产免受“灭顶之灾”,中央政府已经拨出10亿元专款,对三峡文物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他们的最后时间是2003年的135米蓄水期。三峡在那段时间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考古现场。 
三峡的文物古迹上下几万年,从数十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到上千座的汉墓群;从巴人文化,到楚文化和秦文化,直至汉文化……。三峡的文物,是三峡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不可在生的重要资源,如何寻找这些散落在历史风尘中的文明碎片,是一盘永远无法下完的棋局。 
大坝改变得是三峡的地貌,不变得是那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  


一 座 大 坝 和 一 个 小 城 的 命 运

在以前,人们对它的印象不是过于久远,就是过于平淡。长江三峡大坝的崛起,结束了它闲散而浪漫的小城生活,开始了它引人注目的“世界水电之都”和“世界级旅游名城”的角色转变。 

一、江天空阔而夷陵 
2000年6月,应湖北省宜昌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现在的宜昌市旅游局)的邀请,我来到了宜昌。这是人生第一次来三峡沿线的城市。 
对于第一次来宜昌的人,最吸引他们的可能是长江,其次是葛洲坝,最后是三峡的西陵峡。 
在宜昌市区,第一次看到的长江,多少让人有些失望,平平缓缓,浑浑浊浊。如果不说这里是湖北宜昌,别人还真有可能把它当成黄河呢。葛洲坝的知名度,可能更多是来自于她作为长江三峡大坝实验品的崇高意义。至于坝本身,已经沦落为一条连接长江两岸的并不平坦的道路交通系统。只有看到坝头两侧站岗的士兵,你才会感觉到点什么。 
这个城市给我的第一次感动,是在一个烟雨迷濛的日子里。我站在长江岸边,遥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三峡门户——南津关。 南津关位于西陵峡东口,“三峡至此穷”,和瞿塘峡的入口夔门一样,是三峡尾端的天然门户。 南津关两岸地势险要,犹如细颈瓶口,锁住滔滔大江,素有“雄关蜀道,巍巍荆门”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江一出南津关,便急剧南折,两岸山势坦荡,江面骤然变宽, 江流由飞旋汹涌而渐趋平缓。关口内外,景色迥异,使人有“送尽奇峰双眼豁,江天空阔而夷陵”之感。 
陪同的官员告诉我,由南津关向西,逆流而上近200公里,历经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就可以到达三峡的西部门户——重庆的夔门。只要进入那烟雾朦胧的南津关,那就是进入三峡了。我在心里默默地记下了这个地方。抬头望去,南津关陡壁直立,江面狭窄,就好像两个门神一样矗立在烟雾缭绕的远处。它们的背后,那一望无际的深深的峡谷,就是一直以来魂牵梦萦的三峡。 
随后几年,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经常有机会来宜昌。随着对宜昌的了解的不断加深,我开始慢慢喜欢上了这个长江边的小城。甚至觉得,和她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 
宜昌城市不大, 市区紧紧依靠在南津关出峡口的长江北岸。像所有长江边的城市一样,市区结构紧凑,而略显凌乱。这个城市的历史很久远,大约有2400年,但是她却没有山西平遥古城那样的沧桑厚重;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深,但却没有哈尔滨的妖冶和苏州的高雅;这个城市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却没有武汉的嚣张和山海关的传奇;这个城市给人感觉像一个小家碧玉,既知书达理又温文尔雅,热情纯朴中带着一丝怡人的清秀。 
徜徉在这座小城的市区,你是无法感觉到她有2400多年的城市年龄。 如果不是官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