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爱的觉醒 >

第25章

爱的觉醒-第25章

小说: 爱的觉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质是受限的,因此无论它怎么造作,永远是有限的。思想一旦觉知到自己的局限,并认清世界的动乱就是因自己的局限而制造出来的,那么凭着这份觉察,就能发现崭新的东西。这时真正的空寂便出现了。 

    换句话说,冥想就是在心理上了解和止息一切度量的活动。亦即停止所有“变成”的活动,并认清思想永远是受限的。它虽然渴望无限,然而它毕竟是从局限之中生起的活动。如此一来思想就安静下来了。喋喋不休、混乱不清的脑子静止了下来。因为它已经看见自己的真相,所以无须修炼,便自然安静了下来。这个真相、这项事实即是超越时间的一种东西。 

    思想止息了下来,这时脑子开始出现彻底寂静的感觉。现在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停止了。它虽然停止了,但仍然可以在物质世界中运作——如果有必要的话。现在假设它是安静的,它是空寂的。因为空寂之中没有任何活动,所以是无边无界的。但自我的空间一向非常狭小。自我感一不存在,亦即思维活动静止时,脑子里就会出现巨大无边的空寂,因为它已经摆脱了自己的局限。 

    只有空寂是不受时间或思想染指的,“或许”它就是最神圣的一种东西了。你不能为它定名,因为它也许是无法被形容的。它一旦出现,心中自然会生起智慧、慈悲和爱。如此一来,生命就不再四分五裂了,因为空寂本是统合一致、生气蓬勃的能量活动。 

    生死是同等重要的两个面向。其实生就是死。止息所有的烦恼、痛苦和焦虑,便是一种死亡,犹如两条河并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从我们一开始谈话到现在,这所有的内容都是冥想涉及的范畴。我们已经十分深入地探索了人性的本质,但没有任何人可以为你带来突变,除了你自己之外。 

 

点亮自性之光:光明自性的照彻
他人无法带给你光明(一)

    你必须是自由的,才能为自己点亮内在的光明。也就是“以自性之光来照亮自己”!这份光明不是别人能给予你的,你也无法借别人的烛光来照亮自己。如果你借别人的烛光照亮自己,那毕竟只是一根蜡烛;它是会熄灭的。弄清楚“点亮自性之光”是什么意思,就是冥想要下的一部分工夫。我们现在要共同探索一下“点亮自性之光”是什么意思,并且要认清拥有这份光明是多么重要的事。 

    我们的局限之一就是轻易接受别人成为我们的权威——僧侣、书籍、宗师以及某个声称自己已经是通透之人的权威性。凡是涉及到“灵性”——请允许我暂时采用这个名相——的事,都不能倚赖任何权威;否则你就无法自由地为自己去探查及发现什么是冥想了。若想深入探查与冥想有关的事,你必须在内心里彻底摆脱一切的权威和较量,尤其应该摆脱的权威就是我这名讲者,因为你如果一味追随我的话语,你的探索便结束了。你必须十分留意那些医师或科学家的权威性,并且要了解我们根本不需要任何一种心理上的权威,不论是别人的意见,或是你自己的经验、知识、结论、偏见。你自己的经验或是你自己的理解,也会变成你内在的权威:“我理解了,因此我才是对的。”这一切都是需要去留意的权威形式,否则你是永远也无法点亮自性之光的。一旦点亮了自性之光,你就为世界带来了光明,因为世界即是你,你即是这个世界。 

    没有任何人能引领你,没有任何人可以告诉你目前已经有进步了,也没有人可以真的为你带来鼓舞。你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冥想。只有当你深入探索过自己的真相之后,这份光明才会被点亮。这就是自我觉察,亦即认识自己的真相。不是去依循心理学家、哲学家或是讲者的话语,而是去认识、觉察你自己的本质、你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去弄清楚这整个结构。自我认识真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不是由别人来告诉你,而是真的去发现自己的实况;不是你自以为的情况,也不是应该怎么样,而是眼前心中真正发生的事。 

    你有没有试着这么去做过?你知道要察觉心中的真相有多难吗?因为我们总是透过以往的知识在观察一切,但如果抱持着这些老旧的知识或经验来探索自己,便是以过往的历史背景在检视自己。如此一来你就不是在观察眼前的“真相”了。观察之中必须有一份自由,在自由的观察之中,自我的整个结构都会被揭露。但很少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事,因为大部分人只对自己感兴趣,他们总想搞组织,形成团体,以及这一类的事。因此,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请注意听听眼前这名讲者的话语吧! 

    如果想了解自己,你必须对自己进行观察,而这份观察只能在“当下”进行。这份观察不是借助过去来看当下所发生的事。假设我透过以往的结论、偏见、希望或是恐惧来观察当下,那就是在借助过去来看当下所发生的事。我以为我是在观察当下,然而真相是,这个属于过往的老旧观察者必须消失,当下才能被观察到。观察到当下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与过往有关的记忆活动不干预眼前所发生的事;这就是当下。但如果你允许那些记忆继续活动下去,那么当下就变成了未来或是过去,而你也永远也无法真的安于当下了。“观察”只能在事情正进行的时候发挥作用——当你正在生气,或者当你正在起贪念时,观察才能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不要去批判它或是论断它,而是去看着它,让它充分在心中生起和消失。你能理解这观察的美吗? 

    传统的教育一向要我们压抑,或是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我们现在要说的是:观察你的愤怒、你的贪念、你的性需求等等,让这股愤怒或其他的心理反应充分显现,然后它们自然会消解掉。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你可能永远也不会再生气了。不妨试试看,为自己去发现个中的真相。让你的观察之中不带拣择:只是单纯地看着自己的贪念、自己的嫉妒、自己的羡慕等等反应。凭着这份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的观察,就能产生真正的转变。 

    不带任何拣择地觉察自己,看看当下到底在发生什么事,这意味着你能够允许整个“自我”的活动充分显现出来。如果所有的历史背景——亦即老旧的观察者——不存在了,自我就会产生真正的突变。如果你能这么去做,就不需要倚赖任何权威了。那时你的观察和真理之间也不再需要中介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便是点亮了自性之光。如此一来,任何时刻你都不再需要去讨教别人。在这份观察之中自然会生起解脱的行动,带来真正的转变。请试试看! 

    因此,不带有任何权威性的观察,亦即完全自由地进行观察,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这意味着我们一向热衷追求各种经验的那份欲望,必须彻底止息下来。我会告诉你理由是什么。每天我们都在经验各种事情。这些事情一旦被脑子存档下来,就会变成我们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又会扭曲我们的观察。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名基督徒,那么你已经受制于两千多年来的基督教理念、信仰、教条、仪式和救世主,而你对这些事都会生起想要经验的渴望。你一定会去经验这些事,因为这就是你的局限。在印度,人们信仰的神起码有好几百个,他们已经受到了这些信仰的制约,所以自然会看到这些神的幻象,因为他们是循着那份制约去看的。当我们对自己的世俗经验感到乏味时,我们就会想要别种的经验,譬如宗教经验或是灵视经验等等。你一定会依循过去的历史背景而发展出灵视或其他的通灵经验,因为你已经受到了制约。你要十分留意这一点,并且要看见经验之中所蕴藏的含义。 

 

点亮自性之光:光明自性的照彻
他人无法带给你光明(二)

    经验之中到底蕴藏了什么东西?经验之中一定有一个经验者。这名经验者就是他所渴求的欲望、他被教导的一切事物以及他的局限。他十分渴望能经验到他所谓的上帝、涅等等。如此一来,他一定会经验到这些东西,但是“经验”暗示着“认知”,而认知又意味着你已经知道了。因此被你认出的那个东西不可能是新的,一个需要经验的心其实是活在过去的,它永远不可能了解那个原创而又崭新的东西。因此你必须摆脱掉想要去经验的那份渴望。 

    这种形式的冥想过程是充满着艰辛的,而我们却希望生活能轻松、愉快、自在。每当困难产生时,你必须全神贯注地面对它,但是你却说:“这条路不是我要走的,我要走的是另一条路。” 

    所以,请观察你的恐惧、你的享乐、你所有的痛苦,以及生活里关系互动之中的复杂面向。你要非常仔细地进行观察。“纯然的观照”意味着没有一个观者的存在,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压抑、否定或接纳,而只是单纯地看着你的恐惧。只要一有恐惧,一定会有扭曲。当你在追求享乐时,追求的本身也是造成扭曲的因素之一。心中有痛苦也是一种负担。因此当你的心在观察时,它必须放下这些问题,去体悟日常生活之中关系互动的真相。这是非常难办到的事,因为我们的关系都奠基在我们对彼此所抱持的刻板印象之上。只要有一个制造刻板印象的人存在,这个印象制造者一定会阻碍两人产生真正的关系。在深入探索冥想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这一点才行,因为这就是很少有人能正确冥想的原因。 

    所有的冥想体系都主张你要日复一日地练习某种方法来控制念头,因为念头正是干扰我们静心的因素。但是请深入观察一下那个掌控者到底是谁?你发现控制念头是很重要的事,于是你说:“我要试着去控制它。”可是念头却一再地溜掉了。你花了40年的时间企图控制念头,可是它每一刻都不被你控制而溜掉了。因此你必须问自己,到底谁是那个掌控者?为什么要如此费力地控制念头?这代表有一个念头想要溜掉,而另一个念头却说:“我必须控制它。”这两者之间不断地产生挣扎、争斗和冲突。我们必须问自己,那个掌控者到底是谁?那个掌控者难道不也是一个妄念吗?那个在企图掌控的念头告诉自己说:“我必须控制另一个念头。”亦即某个分裂出来的碎片正在企图操控另一个碎片。 

    重点是要认清,存在的只有思维活动,而不是思想者与思想同时存在,或是思想者控制了思想。因此,存在的只有思维活动。我们真正要关注的并不是如何控制思想,而是思维的整个过程。思想为什么要停止?如果存在的只有思想,它为什么要停止?思想是一种活动,对不对?思想就是一种落入时间的活动,这种时间的活动能不能停止?这才是真正的重点,而不是如何才能止念。一般的宗师一向重视止念的工夫,但只要一想控制什么,一定会产生冲突、压抑和费力的感觉。而且一有压抑,所有精神失常的举动都会产生。 

    我们的生活之中有没有可能不带着任何掌控性?这并不代表你可以为所欲为,或是任性随便。在你的日常生活之中,你有没有可能不怀着任何心理上的掌控性?你是可以办到的。然而我们根本不认识毫无掌控性的生活是什么情况。我们只懂得掌控。只要一有比较之心,掌控的欲望就生起了。我拿自己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