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寓言故事+作者:冯雪峰 >

第2章

中国寓言故事+作者:冯雪峰-第2章

小说: 中国寓言故事+作者:冯雪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王又问道:“那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呢?” 

画家说:“画鬼最容易。” 

“为什么呢?” 
“因为狗与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 

那怕一点点,都会被人发现而指出毛病,所以难画,特别是动态中的狗与马 

难画,因为既有形又不定形。至于鬼呢,谁也没见过,没有确定的形体,也 

没有明确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随便画,想怎样画就怎样画,画出来后,谁 

也不能证明它不像鬼,所以画鬼是很容易的,不费什么神。” 
画家的高论证明:如果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就会容易使人“弄虚作假” 

和“投机取巧”。唯心论最省力,因为它不受客观实际检验,可以瞎说一气, 

而唯物论则要接受客观实际的检验,所以很费工夫。 

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 

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 

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 

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 

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 
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 

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 

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 

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 

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 

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 

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 
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 

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 

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 

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 
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 

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 

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 

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 

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 
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 

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 

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 
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 

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献鸠放生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 

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 

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 
 “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 

名之曰“爱生灵”。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 

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 

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 
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 

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 

 “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 

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 
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 

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 

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 

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 

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 

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 

善行为。 

杨布打狗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 

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 

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 
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 

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 

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 

跑到了朋友家。他们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 
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 

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 

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 

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 

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 

烂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 

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 
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 

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 

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 

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 

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 
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条 

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 

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 

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 

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 

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 

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 

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第二节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 

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 

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 
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 

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 

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 

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 
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 

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 

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 

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 

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 

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 

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 
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 

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 

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曾参杀人 

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 

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 

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 

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 

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 

反应。曾子的母亲一向引以为骄傲的正是这个儿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 

学生,怎么会干伤天害理的事呢?曾母听了邻人的话,不惊不忧。她一边安 
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 

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