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思维科学探索 >

第37章

思维科学探索-第37章

小说: 思维科学探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以把一个新的广义判断突然送入自觉的意识而告结束。说
中的这种自发的下意识活
动的类型恰与思维模式
运动的水平上(如黑猩猩和幼儿在取物操作中
中自觉意识的思维类型相似。在顿
悟中,自发的下意识活动的类型只限于一种,即仅仅停留在
所谓感知
表现出的那样),在顿悟中,那种自发的下意识活动则
知运动类型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相似于形象思维的类型
(如凯库勒关于蛇的梦。随便说一句,梦很可能是顿悟思维向
人们宣泄自身秘密的一个窗口)。在顿悟
三种类型
似于那些或然性的推理形式
相似于逻辑推理的类型,不过很可能仅限于相
类比和归纳,尤其是相似于
类比(如在高斯和彭加勒求解数学问题时顿悟中,就很可能
在下意识中自发地进行了相似于类比那种类型的活动)。
说顿悟中自发下意识活动的类型与相应的自觉意识的
思维形式相似,决不意味着说它们完全等同,它们之间有着
很大也许是根本性的差异,前者可能较为模糊,同时也具有更
大的灵活性。罗伯特斯丹伯格关于《顿悟问题》测验
的实验报告指出:“顿悟问题”的测验成绩和智商分数,与
归纳推理关系相对密切,而与演绎推理测验分数关系不大。
可以认为,这一结果为上述猜想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这一假想可以解释,为什么成年人的顿悟思维水平要远
:顿悟思维
:顿悟思维
第 248 页
走过了由量变
远优于两岁儿童和黑。由于每个成年人的顿悟思维能力
的强弱及其大脑中知识单元的质与量不尽相同,所以因顿悟
而得到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同,尽管他们的顿悟思维能力没有
本质上的差异。
模式一模式一模式,是一个上升的阶梯,与此
同步,顿悟也沿着顿悟顿悟一顿悟
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历程。
关于顿悟思维规律的探索无疑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
我们现仅提出一条可能存在的规律一一相似律。
而顿悟则是思维或说是加工信息的形
说到相似律,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联想学派的基本联想律
中的一个。因此很有必要强调,在我们看来,顿悟和联想完全
是两码事。联想是回忆或说明提取信息的形式,由联想而得的
东西是已知的东西
式,由顿悟而得的东西是在此之前未知的东西,然而,这并不
排斥在这两者之间有某种的相似性。
顿悟始于问题,或说它面临的是一个未能理解或含有问
题的对象、现象或过程。种种迹象暗示我们,解题者大脑中
是否有与该问题相似的知识单元(另一类似问题及其解)
亦即张光鉴同志所谓的相似块,乃是顿悟产生的必要条
件。这就是顿悟思维的相似律。
由于顿悟思维牵涉到潜意识的活动,所以给研究它的规
律性带来特殊的困难。但上述猜测不是没有依据的。
在上文提到的关于淹死的案件审判结束后,有关专家
曾分析过为什么那位侦察员会突然产生正确的侦察直觉的原

第 249 页
因他们注意到该侦察员曾在刑事侦察学的文献中碰到过
类似的情况,这方面的知识起了作用。
口论
还有,为什么达尔文和华莱士都是在阅读马尔萨斯“人
时突然悟出了“自然选择原理”呢?难道这仅仅是出
于某种神秘的偶然性吗?我们认为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一定
隐藏着必然性。正是由于“人口论”中所描述的“适者生
存”的社会现象与他们正在思考着的生物进化的自然现象之
间存在着相似性。所以才并非偶然地同时诱发了他们两个人
的顿悟思维。
函数的变换方法
彭加勒关于他的数学直觉的追述也同时发人深思。他
说,有一次,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紧张的数学研究之后,他到
乡间去旅行,不再去想工作了。“我的脚刚踏上刹车板,突
然想到一种设想??,我用来定义

同非欧几何的变换方法是完全一样的。”又一次,在想不出
一个问题时。他走到海边,然后想些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一天,在山岩上散步的时候,他突然想到,而且又是想得那
样简洁、突然和直截了当,不定三元二次型的算术变换和非
欧几何变换方法完全一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关于非欧
几何变换方法的已有知识单元竟然诱发了两次顿悟思维
且每次找到的变换方法都同非欧几何的变换方法完全一样!
可以想见,正是新问题老问题之间的相似性,使彭加勒产生了
数学直觉。彭加勒的例子在所谓“数学直觉”的现象中很有
说:
代表性,难怪高斯在谈到一个求证数年而未能解决的问题时
终于在两天以前我成功了??象闪电一样,谜一下子
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
我成功的东西连接了起来。”
第 250 页
斯丹伯格研究顿悟颇有
贝弗里奇在谈到捕获直觉的方法时,曾提到与同事特别
是与外行的讨论,以及阅读与本题有关特别是无关的论文是
有益的。维纳则认为对创造特别有用的条件之一乃是广泛而
持久的记忆力。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一个求诸于外,一
个求诸于内,实际上都是在肯定大脑中的相似块越多,越能激
发顿悟思维。顿悟思维的相似律足以说明在“科研竞争中博才
取胜”的道理所在。由此看来,阿波罗登月的指挥者克拉夫特
大谈其早年球场经验的潜在作用,完全不是什么无稽之谈。
鲁大字心理学家罗伯特

成就,美国心理学会称他“对我们理解人的智力与心理能力做
出了重大的理论贡他在与珍戴维森合著的
《顿悟与智力》一又中写道:“究竟什么是悟
任何一种顿悟方式在各种方式
由于没有
均是可行的,因此人们在研
究各式各样的顿语中,尚未发现其中的共同因素 ”由此可
用了“顿悟问题”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
以看出寻找顿悟思维的规律性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
他在文中
义如果问题的解答所要求的并不是有关该题的基础知
顿语
识或繁赘运算,而是瞬时的顿悟或“逻辑的飞跃”,则可称
问题题。顿悟问题是一个相对概念。同一问题,一
有,在文中所举的十二个典型
个人可能以顿语而另一个人则可能以非顿悟思维来求解。再
悟问题”中有的解答过程
根本用不着顿悟思维。如“某农民有只羊,除掉
栅栏缺口逃走。问:该农民剩下几只羊
只都从
”一题,要求的仅
仅是正确理解“除掉只”的语义。由此可见,“顿悟问题”
这一概念很不严格,我们建议最好不用这一术语。从顿悟思
维本身而不是从“顿悟问题”来着手研究,似更能把握住问
第 251 页
现在,意见不
、选
题的实质。
问题解决
该文还提出了三种顿悟方式,并认为:“不管过去还是
有关方面的文献‘众说纷纭

一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这三种顿悟的存在以及这三者
之间的区别。这三种顿悟似可用来解释人们通称之为
悟,的整个心理过程,无论解答游戏问题或是从事重大科学
研究的突破,似乎都脱离不了这三种顿悟方式。”他提出的
三种顿悟方式为: 选择性“编译或称信息加工
择性组合、选择性比较。他还列举了各类顿悟方式的代
表实例。姑且不论这些例子是否全都要通过顿悟来求解,也
不论这三种顿悟方式是否真能概括、综合得了所有的顿悟思
维,问题在于,单纯从顿悟思维形式上的差异来分类难以寻
找所有顿悟思维都遵循的统一的规律。研究顿悟思维的主要
目的恰恰在于找出这种规律。作为一种尝试,本文提出了顿
悟思维的相似律,它不可能是顿悟思维的唯一规律,但却很
有可能是这些规律中的一个。
中国古代哲人曾说:“人皆可以为圣贤”,善哉斯言。
钱学森教授则认为,灵感和顿悟思维的研究成果很可能有助
于使每个人都成为天才,壮哉斯言!
为着实现这一壮美的科学理想而踏上漫长的求索之路,
是十分值得的
第 252 页
顿悟思维是区别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方
式,也称灵感思维”。钱学森在论述思维科学时指出灵感
思维比其它两种思维方式都更为复杂
何庆年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
。在科学发展史上,
原子,碳原子为四价,
苯的分子结构式的发现,是顿悟思维卓有成效的一个实例。
苯的分子中含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
而氢原子是一价,按照当时已知的开链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
构筑
构模式,运用逻辑思维当初推导不出苯的分子结构究竟如何
正当这位科学家久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有一次他面
对壁炉静坐,蒙胧中忽见六条火蛇相逐飞舞,连环首尾相
接。他猛然悟出苯分子结构正是这样一个环形,于是揭开了
这个谜。这种“灵机一动”的思维方式包含着复杂的加工过
程,它既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而又需要有新的突破,既需要借
助形象思维而又需要加上复杂的联想。一般地讲,人头脑中
储存的可供提取的信息越多、“灵机一动”所赖以实现的条
件便也越优越。对这些条件究竟应如何加以分析?本文拟结
合气功入静的实践,来探索一下大脑的功能状态(以脑电的
测量为指标)与顿悟思维之间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第 253 页
节律不受抑制,而且答案也正确。作
二、气功入
一、在气功入静状态无所追求的情况下,顿悟思维是否
更易于涌现?
作者本人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脑电图室接受脑电监测时
(由王德坤、李慎英测试),发现当紧张追求心算的结果、
节律增多)。在这个基础上再沉心静气进
唯恐算错一步的情况下,大脑的工作状态反倒不佳,脑电呈
现出异步化过程。此时由于十分耽心算错,其它思绪无暇顾
及,更谈不到“灵感”的出现。相反的是,在气功入静(即
排除杂念使大脑保持恬淡而无所追求)的情况下,脑电呈现
出同步化增强 
行心算时,不仅
者本人在日常静坐练功时的体会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
恬淡自如无所追求,大脑并不是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而是呈
现为更加有序的活动,脑电的监测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摒除
杂念的情况下,平日工作时间内有些反复考虑而难得解决的
问题,偶而灵机一动映入脑海,腾然似有所悟,过去积存在
大脑中的信息也得到综合利用,形成了相对满意的答案。在
经年累月的练功过程中,这种偶然现象又不止一次出现,从
而引起了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能为顿语思维提供有利条件
心如
气功入静一般有个过程,即由浅入深。初始阶段常常入
静较浅,大脑中的思绪有如清波荡漾。作者本人采取了任其
自然的态度,即“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逐步走入
潭水静无风”的境地,此时大脑的活动似不受其它紧张因素
的干扰。很可能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形成了对大脑中过去所
第 254 页

储存信息进行综合利用的有利因素,从而更便于顿悟思维的
呈现。这种思维活动常常来得迅速(大脑加工信息的效率很
高)而又瞬间即逝,使人具有恍然大悟之感,心境更加豁然
开朗。因此,这种思维活动似乎又是入静过程的一种特殊表
现形式,当然,它的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