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旅行-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
狼鳍鱼(Lycoptera )
头大,眶上骨一块,眶上感觉沟终止于顶骨。眼大。鳃盖系统完全,前鳃盖骨下枝较上枝宽大;下鳃盖骨小,鳃条骨纤细。椎体筒状,中部略收缩。齿骨较大,向后逐渐增高。上下颌有牙齿。一般背鳍与臀鳍相对。胸鳍大,内侧有一粗大不分节的鳍条。正型尾,尾椎骨上扬。晚侏罗世。
类三角蚌(Trigonioides)
壳体大小不等,卵形或方形。壳饰除同心纹外,都具有中部的“V ”字形,与两侧的“人”字形脊饰。中央小齿发育较正常。白垩纪。
嵌齿象(Gomphotherinm )
属长颌乳齿象中的最基本的一属。上门齿相当长大,向下并向外稍弯曲;下颌联合部引长成喙嘴状,嵌在二侧上门齿中间,故名嵌齿象,下门齿微向下弯曲,横切面趋向扁平。颊齿的齿尖成圆锥形(乳头状)。附尖发达,磨蚀后三叶形图案清楚,中间颊齿有三个横脊。中新世至更新世早期。
大唇犀(Chilotherium)
体矮壮,四肢短。前后脚均为三趾。头骨短,鼻骨长而弱,无角。下颌结合部粗壮并扩大成铲状。门齿大,间距宽,向外上方伸出。前臼齿比后臼齿小并向前急速递减。臼齿具粗大的前刺和反前刺。第二臼齿明显地大。中新世至上新世。
三趾马(Hipparion )
比现代马小,前后肢均为三趾,中趾粗而着地,侧趾较小而不着地。门齿有凹坑。颊齿高冠,棱柱形,前臼齿已臼齿化。上颊齿珐琅质褶皱强烈,白垩质丰富,原尖孤立,圆柱形。下臼齿有两个突起,形成一个纵长的双柱形。上新世。
马(Equus )
四肢高度特化,第三趾特别发育,其余趾均退化,掌骨很长,而趾(指)骨较短。门齿有凹坑。颊齿高冠,斜方形。原尖和次尖分别以窄颈与前脊和后脊相连,原尖比次尖大,通常为椭圆形。第四纪。
上门齿长大,弯曲很小;下颌短,臼齿低冠至半高冠。齿脊数目多,中间臼齿有6 ~11个横脊,最后一个臼齿有9 ~15个横脊,齿脊上乳突急速地分裂,分成很多小锥,谷部充填的白垩质发育。上新世至中更新世。
头骨高,穹形。有强大的额部突起。大象牙较直,末端轻微向上向内弯。臼齿高冠,齿板紧密平行排列。珐琅质薄,呈波浪式褶皱。
猛犸象(Mammuthus )
头骨短而高,枕骨前的额顶脊特别高,前额凹。头盖和下颌的垂直高度非常大。
臼齿高冠,冠面宽,齿板数目多,第三臼齿齿板达27个之多。齿板珐琅质厚度小,褶皱细密。中、晚更新世。
附三 地质旅行实例两则
(一)西湖地质旅行杭州西湖,是一处早已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这当然是由于她的明山秀水诱人的缘故。而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那里的地层和构造的特点(具有沉积岩发育区的代表性),在我国南方各省区中也是比较典型的。所以,有机会来杭州西湖,除了访古寻幽以外,作一番地质旅行也是很有价值的。这里,你也许会问:偌大的西湖,群山连绵,碧水环回,应从何处作地质旅行最为适宜?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按地层产状的特点进行考虑,而地层产状又往往反映在山脉的走向上。因此,可取一张普通的西湖地形图看一看。
西湖群山,基本上集中在湖的西南侧,山脉与溪谷的走向基本上是东北—西南向。那么,我们的地质旅行路线就应该选择西北—东南向,以便跨越不同时代的岩层,观察其岩性变化、化石特点、构造格局、地形起伏与地质的关系等等。具体他说,可以选择从北高峰经飞来峰、龙井、南高峰至玉皇山一线为最佳。
现在,就让我们沿这条路线作一次地质旅行吧!先从北高峰北侧(古荡地区)
的东老岳起步。这里的低丘间分布着一套紫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也有粉砂质泥岩,根据邻区地层对比关系,应属于晚志留世潭头群的顶部,也可以说是西湖一带最老的层位了。接着,上北高峰,自北坡直到山顶(海拔313 米)周围,岩石变为紫红色、灰黄色、灰绿色厚层状至块状的长石石英砂岩,砂岩夹页岩,这套岩层也见于天竺山、五云山、六和塔、虎跑泉等地,由于这些岩石抵抗风化和水流侵蚀能力较强,所以往往形成西湖
外围地带的突兀高耸的山脊和峰巅。根据岩性特点,与六和塔发现沟鳞鱼化石的下、中泥盆统唐家坞群相当。又由于这些岩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每当断裂发育时,泉水便可沿裂缝上升,流溢出地面,如附近的虎跑泉、江苏无锡的天下第二泉均属此类型。
从北高峰南坡下山,岩性为乳白色的石英砂岩夹页岩,与此相当的地层,在杭州附近的其他地方,曾发现斜方鳞皮木(或称薄皮木)化石,该层可归属晚泥盆世,并命名为西湖组。
到北高峰南麓,靠近飞来峰时,出现一套由杂色砂岩、泥岩以及劣质煤构成的岩层,岩性疏松,极易风化,且被流水冲走,故此处形成谷地,附近的天竺溪、满觉陇等洼地亦相同。在这些岩层中曾找到亚鳞木、腕足类化石,定其时代为早石炭世。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各地层,基本上是陆相的,而下石炭统出现海陆交替相沉积,预示着将有规模较大的海侵发生。这套地层,称为珠藏坞组。
自北高峰南麓向东南行,便是著名的灵隐飞来峰。这座满布石刻佛像,洞壑玲珑的石灰岩小山,由于在灰白色略带粉红色的岩层内发现(虫+上竹下廷)类化石以及“球状构造”(藻类化石),确定其地质年代及其层位为中石炭世黄龙组和晚石炭世船山组。如果再注意其地层产状,北坡向南倾,南坡向北倾,山顶为上石炭统,山麓及山坡为中石炭统,由此可见,整个飞来峰就构成一个典型的向斜构造。
自飞来峰南坡南行,接天马山北坡,又出现先前在北高峰见到过的泥盆纪地层,这种层序关系上的突变,应引起注意,原来在天马山与飞来峰之间的山洼处,正是一条逆冲断层通过。也正有泉水淙淙流出,冷泉是也。
要是再注意此间岩性,石灰岩组成的飞来峰正好位于石英砂岩与页岩组成的北高峰、天马山之间,显得飞来峰的岩层与周围所见者不同,被砂页岩包裹着石灰岩、飞来峰之名,更具有地质特征了。
天马山之南,即龙井,为谷地所在,平坦的上石炭统地层出露,其南接南高峰,两者之间,又有一条逆冲断层。多溶洞的石灰岩层再加上断裂,泉水自然溢出,故龙泓涧上游出现著名的龙井泉了。
整个南高峰,虽然都是石灰岩地层,但细分起来有三组地层,山麓的灰白色略带微红者可能归中石炭世的黄龙组。山坡上灰白色者为上石炭统的船山组(此两者与飞来峰相同),山顶深灰色并含燧石结核者,含有丰富的大型(虫+上竹下廷)
类及珊瑚腕足类化石,属早二叠世的栖霞组。南高峰地层与产状,南北相向对称,新地层位居中间,老地层位居两侧,与飞来峰一样,也是一座向斜山。石灰岩山的溶蚀洞颇为发育,再加上两侧山麓的冲断层,于是岩溶地貌更为称奇,著名的水乐洞、烟霞洞、石屋洞以及洞内绚丽多姿的钟乳石的发育,就与这些地质现象有关了。
南高峰之东南,为青龙山,出露早石炭世的砂页岩地层,并构成背斜构造,其北翼与南高峰之间为一逆冲断层;南翼接连上覆中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黄龙组、船山组与栖霞组的石灰岩地层,即九曜山是也。其南侧与玉皇山相连处,呈一垭口,下石炭统覆于下二叠统之上,此处又是一条逆冲断层,跨过断层带向上攀登,为玉皇山,此山出露的地层与构造格局,与南高峰相同,亦属向斜部位。
玉皇山,又名玉龙山,海拔高度241 米,登上山顶,既可俯瞰西湖景色,又可眺望钱塘江雄姿,故古人曾有“玉龙山上接穹罗,左带钱江右枕湖”之句。站立峰巅,回首环顾自北高峰以来的地质与地貌景观,历历在目,信手剖面大体上可告一段落。尤可注意的,由于山顶适当向斜中心,便于储存岩层中的裂隙水,故有白玉蟾井、天一池等古迹。巅顶东南侧,巨大的溶洞——紫来洞,为游人常到之地。
玉皇山之南的将台山,地层展布与构造格局与玉皇山相同,只是在两山之间的垭口处为一冲断层所在。将台山之南的栖云山,又出现与北高峰相同的泥盆纪砂页岩地层。到此,这条西湖地质旅行路线基本完成,总的面貌已经清楚,北面的北高峰与南面的栖云山出露本区较老的泥盆系,而中间的南高峰则为本区较新的下二叠统,这样,北高峰—南高峰—栖云山构成一条较为完整的向斜构造。但中间仍有如天马山、青龙山所见的小背斜和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所见到的小向斜。因此,用构造地质学术语来说,整个西湖群山构成一条杭州复向斜——大的向斜构造中包含着若干小的背斜和向斜。也就是这条地质旅行路线上见到的结论。
如果有时间、有兴趣的话,还可以选择西湖周围的其他地质旅行路线,各有各的特色。例如从龙井翻越狮峰,沿九溪十八涧而下,直至徐村一线,沿途可以观察有争议的冰川地貌遗迹。沿葛岭、宝石山至孤山一线,可以观察火山碎屑岩地层,了解晚侏罗世浙江火山活动之一二。也可注意“宝石”(火山岩中的碧玉)的由来以及寿星石、石屏风、正川洞、紫云洞等名胜与火山岩地貌的关系。站在孤山上,瞭望西湖周围的山形以及平原地貌特点,还可研究百万年以来从海湾演变为西湖的沧桑史。总之,西湖的地质内容极其丰富,是地质旅行的好地方,在此,不可能一一介绍。
(二)黄山地质旅行黄山,位于安徽南部,是皖南丘陵山区的中枢,东接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北连佛教四大圣地之一的九华山,西南通向祁门山区,南缘为屯溪盆地。也是钱塘江与长江下游的分水岭。面积达154 平方千米,区内有著名的72峰,多数高度在千米以上,其中以莲花峰最高,1873米,也是安徽省境内的最高峰。
黄山风景闻名于世,始于唐代,李太白有《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鹤峰旧居》诗云: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苕金芙蓉。
直到1616年、1618年徐霞客两次登黄山,写下了游览日记,于是名声大盛。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语流传至今。
黄山的奇异景致,主要是花岗岩构成。这里的花岗岩体呈椭圆体,长轴15千米,短轴10千米,出露面积107 平方千米。在黄山作地质旅行,主要也就是了解花岗岩体的某些特征,因此,可作为火成岩区地质旅行的代表。这条路线可选择在桃花峰至芙蓉岭南北向剖面上,今简述如下。
桃花峰为石英砂岩(可能属泥盆系)及因花岗岩入侵而变质的绿色砂岩,至黄山宾馆,出露细粒花岗岩,在逍遥溪中所见者最为清楚,这些细粒结构的花岗岩,说明侵入体边缘部分冷却较快所致。自黄山宾馆至光明顶,一路都见粗粒花岗岩,表示向岩体的中心部位靠近。至狮子林,则见斑状花岗岩,已达岩体的中心。这类粗粒和斑状结构,说明岩浆冷却缓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