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激荡三十年2 >

第37章

激荡三十年2-第37章

小说: 激荡三十年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这样的描述无疑是惨烈的,在2006年,TCL的净亏损高达18。4亿元,股票戴上“ST”的帽子,面临退市危机,《福布斯》中文版还把他评为“中国上市公司最差老板”之一。2007年5月,李东生不得不关闭了欧洲工厂,宣布重新把重点移回中国市场。所有的人都好奇地注视着李东生,他会是那只获得重生的鹰吗?
  海尔发力于全球布局
    跟TCL相比,联想对IBM电脑业务的并购进展要顺利得多,不过,柳传志的忧患似乎同样深重。柳传志说,几十年,中国企业一直跟在西方管理者后面学“菜谱”,现在也应该一边做一边研究,自己也要会造“菜谱”。他揭示了中国企业家的某种焦虑: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商业国家之一,中国还始终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和商业文化,那将是一件多么耻辱的事情。
    海尔的张瑞敏也不轻松。中国家电业几经价格战后,利润已“像刀片一样薄”,利润率仅在2%~3%之间,全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仅为3%左右。因此,在张瑞敏看来,唯一的出路是实现全球化布局,实现高增值下的高增长。2005年6月,海尔曾经试图以12。8亿美元的出价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公司美泰克。在并购的最后一刻,全球最大白色家电企业惠而浦出手搅局,海尔宣布退出竞购。在2007年的一次访谈中,张瑞敏说,海尔尽管已经是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厂商,国际竞争力持续上升,但并不意味着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在缩小。相反,随着惠而浦兼并美泰克,规模增加到190亿美元,海尔再次被拉开了距离。这位在30年企业史中最具管理思想的企业家说,“海尔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原区,身处海拔5000米,但我们的目标是8000米,因为对手都在珠穆朗玛峰上,不仅路还很长,最后能否上去都是问题。正是因为国外对手非常强大,我们原来的有效办法可能都不行了。海尔发力于全球布局,这是一场生死之战,海尔要么通过全球化战略而真正地上去,要么就被人家淘汰。”

张树鸿对员工很体贴,曾自己贴钱给员工供楼,许多人也因此跟着他一干就是十几年。
  2007 大国崛起(六)
  企业家共同的生存格言
    华为的任正非在这年迎来了创业20周年,跟过去的很多时候一样,他仍然表现得忧心忡忡。他透露说,华为在过去每年坚持投入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尤其是最近几年,有超过2。5万名员工从事研发工作,资金投入都维持在每年七八十亿元以上,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至今为止,华为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更让任正非担心的是,他的全球头号劲敌美国思科已经把战火烧到了家门口。年底,思科创始人钱伯斯造访中国,宣布将在今后5年内投资中国160亿美元。这又将是一场怎样的鏖战?
    7月8日,对于老资格的民营企业家鲁冠球来说,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是他创业的第38个纪念日,同时,他创办的万向集团宣布成为美国AI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万向的海外业务规模首次超过了国内业务,这意味着当年的修车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万向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配件生产商能够成为AI的大股东,意味着中国企业开始以资本并购和专业参与的方式,直接“嵌入”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核心部位。在鲁冠球位于萧山乡镇的家中,还一直悬挂着那幅汽车的图片,他的“造车梦”到何时会真正实现?
    美国20世纪初期的传奇企业家洛克菲勒晚年对友人说:“也许以后别人的资产比我还多,但我是唯一的。”这句话,鲁冠球、柳传志和张瑞敏等人也应该有资格说,因为他们所经历的转型大时代是唯一的。他们起身最早,活得最久,事业做得生龙活虎。然而,商业又是一个用结果来检验过程的冒险游戏,他们必须更长久地活下去。“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名言应该可以成为这些企业家共同的生存格言。
“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
    8月11日下午3时许,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港商张树鸿在自己工厂的三楼仓库内上吊自杀,尸体旁边堆着十多包形态可爱的芝麻街布娃娃玩偶。自杀前,张树鸿在厂区内巡视一圈,并将工人工资悉数结清。他从1993年起自香港到佛山办厂,被员工描述为一个厚道人,个子很高,接近一米八的样子,也很壮实,但皮肤很黑,穿衣服很不讲究,平时总穿一身很旧的休闲服。他对员工很体贴,曾自己贴钱给员工供楼,许多人也因此跟着他一干就是十几年。这个玩具商的意外死亡,让“中国制造”的话题再度跳上国内外重要财经媒体的头版。
    张树鸿之死起因于9天前。8月2日,美国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向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提出召回佛山利达生产的96。7万件塑胶玩具,理由是“回收的这批玩具表漆含铅量超标,对儿童的脑部发展会造成很大影响,美国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认为危及儿童安全”。事发前,佛山利达的产量已居佛山玩具制造业第二。一夜之间,这家拥有十多年良好生产记录的合资企业成为众矢之的。在美国舆论的不断声讨下,玩具厂商及其上下游供应、检验链上的疏忽被一一曝光和放大。最终,佛山利达被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求整改,国家质量监督管理总局宣布暂停其产品出口。利达被迫停产,2500名工人几乎无事可做,张树鸿承受巨大压力,最终一死了之。张树鸿死后3日,美泰第二次宣布,召回的中国产玩具数量增加到1820万件。
    在利达事件发生前后,“中国制造”正遭遇到一场酝酿已久的信任危机。3月18日,总部位于加拿大的宠物食品公司MenuFoods发布“召回声明”,因其原料涉嫌污染导致猫狗宠物死亡,该公司将对旗下八十多个品牌的宠物食品进行紧急召回。所有这些食品都是罐头包装或者锡箔纸袋包装,数量约为6000万,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调查认为,涉嫌污染的产品使用了从中国进口的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其中含有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5月初,巴拿马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宣布在中国产牙膏中查出含有二甘醇,因而决定停售中国产牙膏,随后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相继作出停用、停售中国产牙膏的决定…… 

9月21日,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美泰公司为玩具召回事件向中方致歉。
2007 大国崛起(七)
美方经销商的风险转嫁
    层出不穷的安全事件让中国商品信誉遭到重大挫伤。一些针对“中国制造”的攻击性言论和行动甚嚣尘上,两年前那个宣布“一年内不使用中国商品”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闻记者莎丽·邦加妮在这时候出版了《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员乔纳森伯查尔写道:“书中有大量表达不满的潜台词,这意味着在中国崛起的问题上,本书可能成为表明公众忧虑的又一个指标。”对“中国制造”的谴责成为某些政治人物随手拈来的“工具”,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湾市市长马齐奥梯甚至发布命令,该市政府不得购买价值50美元以上的中国商品,或一半以上部件为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个有10。7万名居民的小城市成为全美第一个禁止某一国家货物的城市。正是在这种汹涌的抵制风潮中,玩具商之死把矛盾推到了顶点。对中国商品的谩骂或侮辱式的指责似乎已经不需要理由,这是当今商业世界最诡异的事件之一:谁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可是每个人都在表达着对它的不满。《金融时报》驻京首席记者雷蒙德·马利德描述了西方世界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西方消费者获得巨大好处,另一方面,西方人大声抱怨廉价中国商品正在让当地人失去工作,让中国得到不容置疑的好处。”
    张树鸿死后,玩具召回事件在质量责任人的确定上居然出现了戏剧性的反复。在一开始,美泰公司俨然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埃克尔特在向美国参议院作证时认定,事故责任完全在于中国承包商。他说:“有人对不起我们,造成我们对不起你们。”然而,中国商务部却在调查中发现,美方宣布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不是因为制造质量的问题,而是美方标准的突然改变以及经销商的风险转嫁。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介绍,美国玩具公司大规模召回涉及的2100万件玩具当中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属于所用的涂料和油漆含铅超标的问题,这一类大概有300万件,占整体召回数量的14%。造成铅含量超标的原因,既有中方厂家在生产管理中的漏洞,也有品牌经销商在验收环节中的缺陷。第二种情况则是,美方经销商的风险转嫁。2007年5月,美国材料测试协会公布了一项针对玩具材料使用的新标准,中方制造商生产的1820万件玩具是根据之前的出口标准生产的,美方经销商以不符合新标准为理由召回玩具,全部风险及损失则由中方承担。
    这一调查结果的出现,让国内舆论再度哗然,“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被动和被欺压现状毕现无遗。9月21日,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美泰公司为玩具召回事件向中方致歉,并表示所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是由于美方设计缺陷所致,而不是中国制造商的问题。美泰在声明中表示,“愿意承担这些召回事件的全部责任,并亲自向中国人民和所有收到我们玩具的顾客道歉。” 

一位温州皮鞋工厂的总裁诉苦说:“中国皮鞋的出口目前完全受制于欧美几家大的渠道商,它们对付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压价、压价和不断的压价。”
2007 大国崛起(八)
不堪国际渠道商的压榨
    玩具风波的一波三折及发生在这一年的众多事件表明,发力于1998年前后的“中国制造”在历经10年的黄金成长期后,已经走到一个十分敏感的十字路口。至少有两个事实让未来的“中国制造”充满变数。
    一是中国制造商已不堪国际渠道商的压榨。在过去很多年里,低廉的中国商品为全球商品的物价平抑提供了巨大支撑,而流通大公司成为其中最大的得益者,它们与中国制造工厂的利益战愈演愈烈。在绍兴、温州等地的工厂,人们看到这样的景象,在一条生产线上悬挂着不同的商标,有些是显赫的国际品牌,有些是国内制造商的品牌,尽管它们都从同样的生产线上被制造出来,但是贴上不同的商标后,身价就会有一倍甚至数倍的差别。品牌的力量在这些车间里展现得残酷而让人感慨,而制造工厂却很少从这种差异中获得利益。一位温州皮鞋工厂的总裁诉苦说:“中国皮鞋的出口目前完全受制于欧美几家大的渠道商,它们对付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压价、压价和不断的压价。一双皮鞋,它们只肯给5美元的价格,我们如果要求再高1美分,它们马上就转身到别的工厂去了。那么,制造5美元一双的皮鞋,我们会用怎样的皮料?进行怎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