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梅县三村 >

第5章

梅县三村-第5章

小说: 梅县三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恚际巧虾玫乃铩=ズ釉谔镏写┕桨冻ぢ讼憬丁⒀钐液头镂仓瘢蹲优ǖ贸汕虺赏牛邪缎纬梢惶鹾裰氐穆檀KS葡械卦谒锝牛九窃诎侗咭幻驿较矗幻嬲樟献挪莸厣系暮⒆印�

    几座20世纪初建造的华侨屋,包括德华庐、焕云楼和规模最大的号称“九厅十八井”而实际上有16个天井、30个厅、150间左右居室的南华又庐,走下台地,造在了明堂当中,占用了先人们精心垦育的良田。这些华侨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他们在南洋经商,故乡的农业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不再珍惜耕地。他们积攒了巨量的财富,到老年回乡,华侨屋是他们颐养之所。他们见到过豪华舒适的洋房,在造这些房子的时候,汲取它们的某些布置,因此,狭窄的山麓台地就不够用了。南华又庐是请香港建筑师打图样的,基本上是潮州式,由潮州工匠主持建造。领头的工匠是品一公的后人,到南洋做过工,识图纸。施工18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完成。焕云楼是模仿新加坡某大舞厅造的,所以大厅多而房间少,三层楼,局部四层,欧洲巴洛克风格。原设计前面有100米长的花园,里面有游泳池,后面也有一个大花园,四周围着花廊和小屋。它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也由潮州工匠施工。日寇发动侵略战争之后,侨汇断绝,焕云楼停工,前面的花园没有造,楼房本身也没有完工。德华庐与焕云楼同时建造,完成于1933年,形制大体遵照传统,但后包房和南华又庐一样,是平直的,叫“枕头屋”,有两层,且带前柱廊,则是“洋式”手法,不再是围龙屋。德华庐和焕云楼的住户子息都不旺,而且“命”不好。德华庐主人的儿子,回来一个死一个,以致不敢再回来住。焕云楼现在只住着焕云的侄子一家,生了六个女儿,最后一个才是儿子,又得了精神病跳楼,摔断了脚筋,成了残疾人。乡人传说,这是因为两幢房子的风水不吉利:门户不合鲁班尺,枕头屋没有“化胎”,又没有五方龙神的“穴”,不发子孙;它们都面朝东方,背后没有靠山,是“空”的,挡不住西面来的“煞气”;地势太低,阴气重。而且“屋后有大道,凶”。然而情况和它们相似的南华又庐,祥初的后人却大大发达,11个儿子(9个亲生,2个买来)侨居美国,有3位是博士、教授。

    南华又庐也有它的烦恼,据说是因为房子造得比原设计低的缘故。烦恼在于高田村谢姓老祖屋宝树堂的中轴线正对着南华又庐的大门,位置又比它高,乡民说,所以祥初家某人与宝树堂中某人发生了某种不愉快的关系。为了破这个“煞”,养老闲居当了宗族“叔公头”的潘立斋做主,在宝树堂与南华又庐之间造了一幢两层的长方形大屋,叫做棺材屋。据说不但可以阻断那种关系,而且可以破了谢家风水。不过,房子建成之后,谢家依然人财两旺。乡人们解释道,这是因为大木工匠觉得为那件事儿败了整个谢氏家族,未免太过分,所以把棺材屋略略放偏一点点,破不了风水了。黄钊《石窟一征》卷四说:“粤俗本尚堪舆,嘉应于风水之说尤胶执而不通。”因而留下这段笑话。

    谢姓人为什么如此隐忍?19世纪末,高田村“上谢屋”的谢荆寿等三人秘密参加了“三点会”。三点会早年曾参加太平天国起义,1866年2月太平天国最后的余部偕王谭体元被清将鲍超歼灭,战场就在南口镇东面不远,此后的三点会被看作太平天国的余党,谢荆寿等事泄被捕,在南口镇东头的小山丘上被杀,这山丘至今叫“杀人墩”。谢家可能因为这个“政治问题”而显得软弱。如今潘、谢两姓间这些嫌隙当然已经完全没有了。

    20世纪30年代末,村里已经没有适合于造围龙屋的地段,有几座便造到了路东墟冈的南麓,也就是背靠南口镇,隔着农田遥对寺前排和高田,西面与“桐树下”相邻。这些围龙屋中最重要的有宇安庐和继曾庐,还有几幢“双合杠”和“枕头屋”。

    高田村的西端,有两幢比较大的房子,都不是围龙屋。一幢叫绳贻楼,谢姓的,只有四条横屋,就叫“四杠”,其实也可以说是三堂两横式的,只不过下堂屋的次间和梢间的屋顶纵向建造,以山墙朝前。另一幢叫承德楼,又叫“五杠”,因为它有五座山墙朝前。还有一条“杂横”。与绳贻楼一样,它也是三堂式,只在下堂屋两端屋顶上作横屋式山墙罢了。承德楼是祥初的同父异母弟展初造的。塘肚村北侧有一幢“三杠”,叫明通庐。这三幢房子也都是华侨屋,造于上世纪30~40年代。绳贻楼的兴造者叫谢足端,少年时家境清寒,赴泰国谋生,后来转到印尼割橡胶,攒了些钱,回家起屋。它是谢姓唯一的一幢新屋,势单力薄,不得不造了一个炮楼。绳贻楼和承德楼都是两层的,内部很开敞,楼上楼下空间汇通,变化丰富,西方影响明显。

《梅县三村》第二部分 四、竹声蕉影的村落(3)

    其他还有些“双合杠”式的小型住宅,单层的或双层的,零星夹在围龙屋之间。最有特色的是塘肚村东北角的“悲庐”,建成于1937年,单层,简洁而精致。这类小型住宅都造得比较晚,有些大型围龙屋的杂屋,也是双合杠式的,如锦和庐的杂屋兼牛棚,双层的,布局、用料和做工都很考究,不下于住宅本身。或许本来并不是杂屋。

    三村的大屋都是潘姓的。高田村德馨堂左前方的兰馨堂本属刘姓,后来刘氏式微,刘德川招了潘姓人(八世)入赘为婿,房子便归了潘姓,不过,过年时,门前挂灯笼,一个写“潘”字,一个写“刘”字。刘姓人现在只有在寺前排的刘氏祖祠“刘屋”边上几幢不大的房子。黄姓有一幢“江夏堂”,也不大。濮姓有一座小屋叫“鲁国堂”,住着三四户人家。谢姓在高田村有老祖屋宝树堂、“四横”绳贻楼、“宝树流芳”围龙屋、上谢屋和几座小屋。在塘肚村,姓罗的有一幢小屋,姓温的有一幢小屋和在“沙子尾”的半幢围龙屋,叫“太原堂”。乡民传说,太原堂左膀正对西北面的山口,冬季风硬,所以子息微弱。温姓人家长和潘允彝友善,结拜为异姓兄弟,就把左半边让给了允彝公。后来,潘家人在北面山口造了一道坝,风水就变好了。至今,祖堂里供着温、潘两姓的神牌,下堂屋没有明间和大门,中段断开,大约是两姓分屋的缘故。命运类似的还有“崇德楼”,本属李姓人家,潘氏兴旺后,姓李的在塘肚呆不下去了,把房子让给潘姓(八世),但上堂中央仍供奉李姓祖牌,潘姓的祖牌供奉在上堂左侧。

    大大小小的房子,只要是住人的而不是杂屋,便都有名称。名称有很强的时代特色,最老的,以风水“喝形”命名,如寺前排老祖屋就叫“猫形”,塘肚潘伸公(前溪公)祖屋叫“牛形”,品一公和允彝公合建的围龙屋叫“出水莲”,这种名称反映出风水术在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影响。稍晚一点的,或以房派关系命名,如寺前排和塘肚都有“上新屋”和“下新屋”,或以所在的小地名命名,如寺前排的“上窝”、“下窝”、“蕉园下”,塘肚的“神子窝”、“沙子尾”、“乌石下”等等,这种名称最富有泥土气息。因为大型围龙屋的祖堂起着房派小宗祠或香火堂的作用,所以,有些围龙屋便称为“祠”,如品一公祠,允彝公祠等等。到清代末年,第一代华侨造的房子,称为某某堂,如德馨堂、南华堂、燕贻堂等,它们标榜传统的风雅的书卷气。下一代的华侨,则把他们的新房子叫做“庐”,如东华庐、庆云庐、宇安庐、鸿玉庐、弘毅庐等等,南华堂也改称为南华庐,并且在大门上挂匾。这说明,他们把这些房子当作他们老年退养之所,而不是风华正茂时的住宅。但是,名称还是很传统的。最后的,也是最“洋风”的几幢两层和两层以上的华侨屋,则叫“焕云楼”、“绳贻楼”、“承德楼”。直称为楼,可见楼房在当时是很不一般的可以炫耀的一种房屋,虽则离住宅的文化传统很远了。江夏堂、太原堂、鲁国堂,都比较早,是以姓氏郡望为名的,分别属黄、温、濮诸姓。塘肚的一幢叫“乌石下”的潘姓围龙屋,挂匾为“荥阳堂”,这是潘姓的郡望。谢姓在高田村的祖屋叫“宝树堂”,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宝树”便是“玉树”。王勃《滕王阁序》:“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现在,寺前排、高田、塘肚三村共有房屋将近100幢,大致是:寺前排30幢,高田28幢,塘肚40幢。

《梅县三村》第二部分 五、血缘村落中的宗族组织

    虽然每个围龙屋的“祖堂”都是一级独立的“家庙”或者“香火堂”,客家的血缘村落还是有统一的宗族组织和宗祠,由于历史上的大迁徙,宗族的凝聚力原本很强大。

    宗族有几位族长,称为“叔公头”,掌管一切有关宗族的内外事务。“叔公头”由族内辈份比较高、财产比较富足、威望较高的人担任。

    叔公头的第一件工作是为团结宗族组织每年从正月十六直到清明的扫墓和祭祖、分胙。潘姓扫墓首先是扫开基祖处士公的墓,在约五公里外的东陂,就是那个“发三亏一”的獭形。然后各房派再扫自己开基祖的墓。黄钊《石窟一征》载梅县客家人的扫墓情形:

    “俗鲜有迁徙他邦者,而土瘠民勤,亦鲜有他邦迁居于此者。故溯其世代,多有自一世至今为二三十世,而水源木本之思,愈远愈笃,每岁自正月至三月,无日非祭扫先茔之事。以代数既长,不能不早祭也。有蒸尝者椎牛割牲,分胙肉丁肉,无蒸尝者亦皆醵钱备鱼牲乐酒,到墓门一酹。”

    祠祭不在通常的冬至而在除夕下午,祭祖在寺前排的老祖屋,老祖屋是全族最高的总祠,而且是全梅县潘姓的总祠,是宗族的最高象征。然后各房派再在自己围龙屋的“祖堂”里祭祖,也分等级层次。上新屋、下新屋、“牛形”、品一公祠、允彝公祠等为房派的祠,级别比较高,一般围龙屋的祖堂里只有本家祭祀,供奉本屋开基祖和以下高、曾、祖、祢的神牌(称“祖公牌”或“阿公阿婆牌”或“家神牌”),超过五世的,即高祖以前的,除开基祖外,就撤去单独的神牌,用小字简单地把名字合写到一块写满了以前列祖列宗名讳的神牌上。这个手续叫“祧”,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意思。华侨屋一般都还不到五世,除了神牌外还挂着遗像,多是放大的照片。上新屋等等高一级的祖堂里,集合的神牌就多了。老祖屋里则除了处士公夫妇,永聪、永明、永发、永潭夫妇以及积河、广河夫妇之外,全是集合神牌。一个人死后,除了在所住的围龙屋祖堂设神牌外,还要在上一级祖堂设神牌,在老祖屋里往集合神牌上填名字。

    祭礼完毕发胙肉,有礼生肉、主祭肉、敬老肉、科甲肉、仕宦肉等等,分别发给各种不同的人。

    从老祖屋起,所有围龙屋的祖堂太师壁都做成上下两层神橱,上层很华丽,精雕细刻,供祖宗神牌,下层低于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