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三村-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空间交流,变化尤其丰富。以枕头屋代替围屋的多了起来。也有了浴室(冲凉间)和厕所,居住的舒适度大大提高了。细部有了些新手法和新形式,有了精致的小木装修,粉墙上画了彩画,梁架上饰华丽的雕刻,金碧辉煌,尤其是中堂前檐廊的卷棚轩上。
更有意义的变化是,华侨的围龙屋与早期的围龙屋有很大的本质的差别,这差别意味着客家传统的大家族制度被新的家族制度、生活观念和方式突破。早期的围龙屋,如老祖屋、兰馨堂、品一公祠等等,都是小家庭大家族聚居的大型集合式住宅,是村民附属于宗族共同体的物质表征。小家庭的生活空间不完整,几乎没有个性、独立性和私密性。它们的格局是开放的系统,可以以祖堂为中心一代又一代两间五间地陆续一层又一层地增建横屋和围屋,不断扩大。老祖屋有156间房,住70户、300多人。兰馨堂有三圈围屋。华侨屋的规模虽然也很大,如东华庐有大小12个厅、58间房,但它们是一个家庭的独立住宅,规模之大仅仅是一种传统,或是炫耀他们的成就感,并非由于实用。潘植我的东华庐和东华又庐是同年造的,潘祥初的南华又庐开工于南华堂建成之前。所以这些华侨屋的格局是一次性完成了的、封闭的,不再有可以层层生长的机制。潘祥初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成了南华堂,他把房子分给几位同父异母弟弟,立了一块碑记事。碑里写道:“张公艺九世不分居,播为美谈,时局变迁,今不然矣。盖永期无分者情也,不得不分者势也。与其合之使庇父兄余荫,曷若分之,使振独立精神。”“独立精神”的振作,说明在华侨中,传统的宗族制度和相应的习俗的影响力削弱了,他们已经摆脱了对宗族共同体的依附。后来他的三个同父异母弟弟中有两个人又造了很大的新屋,一个叫承德楼(五杠),一个叫焕云楼。
虽然有重要的基本差别,华侨屋的形制仍旧是十分保守的,“谨遵祖制”的宗法社会传统仍旧束缚着他们。如果仅仅从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处理来说,华侨屋不过是把围龙屋发展得成熟了,特色更鲜明、更完全了,以致现在的一些研究者把这些时代晚近的华侨屋作为围龙屋的典型作品。
《梅县三村》第二部分 四、竹声蕉影的村落(1)
寺前排、高田、塘肚三村在梅城盆地的西部边缘,这里丘陵起伏,冈阜连绵,有许许多多小型的盆地,村落多建在盆地里。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农田,房屋都造在紧靠山脚的台地上,大致沿等高线排列,因为大多数是围龙屋,所以聚落像长长的、断断续续的串珠。
路东的寺前排和高田位于三星山的北麓,大体成一条直线在115~120米等高线间布开,从东偏南到西偏北大约长2公里。两村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面朝北方,前面是一大片农田,海拔110~112米左右。农田对面横卧着起起伏伏的一溜小高地,海拔最高140米,西半墟冈上是南口镇(旧称堡),东半围龙冈上是柚子林。从风水术上说,主峰高371米的三星山是村子的主山,农田是大明堂,围龙冈便是案山了。朝山在远处。从三星山西侧的峡谷里流出来一条河,叫渐河,大约15米宽,在农田里形成一对正反弯,风水术上叫“太极水”,向东南流去,在卧龙冈东端急转一个弯后流出小盆地,那里是“水口”,闭锁良好,合乎风水术的要求。在三星山东侧的山口,也有一条小河从葵田村流来,向北沿山脚汇到水口里去。有石拱桥横卧在离交汇点不远处。梅县夏季的主导风向是东南风,正好从东南的水口吹进来,向西直到塘肚村深处。
路西的塘肚村窝在一个三角形的小谷地里。北侧的丘阜高140米上下,是南口镇墟冈向西的延长。西南侧则是一座主峰280米的小山。聚落沿这些山丘的山脚排开,北侧的房屋朝南或南偏东,西端有两座朝西的房屋,西南侧的朝东偏北。聚落与官路形成一个边长大约750米的正三角形,上角朝向西北。它们中间的农田比较狭窄,本来与高田和寺前排的连接,但被古代的驿道、现在的公路切开。小谷地在西北角上有个豁口,冬季北风长驱直入,地理师说,这便是温姓、罗姓等早期居民不发达的原因。潘姓人在那里造了一道高高的坝,虽然并不足以挡住北风,据说因此便发达起来了。驿道以东,渐河之北,有一个圆锥形的海拔高约136米的小山丘,东麓有一溜小房子,面对一个水塘,小地名叫“塘窝里”。塘窝里以东的小地名桐树下,有锦和庐、敦义庐两幢房子,都是积河公一系后人造的。这一角现在行政上属塘肚村。
房屋紧贴山脚建造,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珍贵的农田。接着便是供水的问题,包括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塘肚村没有河流,田地的灌溉更加困难。早在明代,就有一位姓郑的人,在去兴宁的山谷里大约20里开外的地方,造了一道拦水坝,提高了水位,开盘山渠把水引到塘肚村南端,沿村东南的山麓经沙子尾向北偏西流,直注进西北方的山谷里。这条渠叫高圳,它不仅供应了塘肚居民的生活用水,而且足可自流灌溉官路以西的农田,赋予这块三角形的谷地以生命,使它成为可以生息的地方。这位姓郑的人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仙人”,在村西一里多远的小山丘上,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的庙旁边,给他造了一座郑仙宫。过去,村人每年年底疏浚高圳一次,事毕都要去祭祀郑仙人。宫很小,但历经世事的沧桑变化,至今修护得很好,且有香火,可见乡人对他崇敬至深。光绪《嘉应州志》卷五载:“郑仙高圳在南口堡,源出七娘峰河,沿流十余里,溉田数千亩,相传明代郑某开筑,今其故居号曰郑仙窝。又有郑仙宫,每年议拨巡圳十人,计亩敛谷,岁终报赛于此。”郑仙窝就在郑仙宫以北一里左右,现在是个小村子。塘肚村北边一溜房屋的位置比较低,居民日常用水靠水井和水塘。
寺前排和高田的居民日常用水也靠水井和水塘。农田虽有渐河流过,但河床低,不能自流灌溉,山麓台地上的菜园和果园更不能依靠小河的水。因此,后来也在上游河谷里大约一里远的地方造了一道拦水坝,开渠绕过山脚向东一直流到老祖屋前,沿线有毛渠自流浇灌农田。这一路的围龙屋前的水塘也全靠它注满。这条水圳虽然没有什么仙人庙,却在它出了山谷向东转弯进高田村的地方,造了一个不到一米高的小小的三官庙。三官大帝里有一位水官,管理水利,镇慑水害。虽然对三官大帝的崇拜遍及全国,但在这里其地方特色和个性都不及郑仙人。
这样的小庙分布在全村各处,有土地庙、老君庙、社公庙、观音庙和五显神庙等等,每个小桥头也都有庙,后山半腰的竹林里有“福德文武帝君庙”。这些庙都小得不能进人,有的只有板凳那样高,涂成土红色,其实不过是神龛而已。寺前排的东段,靠南的后山坡上,有一座云泉寺,两进,东侧有两道横屋,小院里一块仆地残碑,是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第二会福首买田入云泉寺碑记》,则寺的初建当在明晚期或以前,寺前排村因在云泉寺前而得名。另一座宗教建筑是紧挨着老祖屋西侧的观音堂,不大,只有一个厅,小院之前是围墙和随墙门。地段很局促,但观音菩萨是最慈悲为怀的,想来不会计较。
和江南其他地区大不相同的,是客家村落大多没有独立的宗祠,祖宗神牌就在大型聚居住宅的上堂里,上堂叫祖堂,中央设神橱,也叫祖龛。每幢大型住宅都以建造这幢住宅的人的父亲为“开基祖”,神牌供在神橱正中,然后分昭穆供高、曾、祖、祢的神牌。宅祠合一,是围龙屋的一大特点。位于寺前排的潘氏“老祖屋”,它的上堂是三村的总祖堂,供着梅县开基祖处士公的神牌,因而也是全梅县潘氏的老祖屋。现存老祖屋有上、中、下三堂,不大可能是积河公和广河公初建时的原状。族谱里只提到八世正先公曾整修祠堂,此外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老祖屋的历史。
刘姓村民在寺前排距东华庐不远处倒有一个专用的祠堂,叫“刘屋”,规模很小,只有祖堂和门厅,却也是全梅县所有刘姓的总祠。刘姓在这里已是小姓,只有几户人家,祠堂处在隐蔽处,对村落的布局和景观都没有影响。
因为潘氏没有独立的、专用的祠堂,不可能像皖、浙等地在祠堂设义塾,所以便有了独立的、专用的家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立的毅成公家塾,位于德馨堂西面大约一百米处,五开间、两层楼,前后有花园。四周古木参天,蕉林婆娑,风景清幽,洵是读书的佳地。这里本来有刘姓的私塾,叫“细学堂”,小小的三间屋,被潘钦学的儿子十三世国城买了过来,立斋和祥初合力建立了这所家塾。塘肚村里,西南部的中段,高圳边上,有一座双合杠式小屋,是九世发源公造的,用作学塾,叫“学堂门头”。1911年,这所学塾与其他一些房派的小学塾合并,改为南口镇上新建的安仁学校的低年级分校,搬迁到北部的东段,还是一座双合杠式小屋,起名“笃才学校”。高圳边上的旧屋住了一家人,被改称“乌枣树下”,因为门前长着一棵乌枣树。
村里再也没有其他的公用房屋,甚至没有一间商店,村民们买东西都到北面不远的南口镇上去,镇上至今还有集日,即墟市。
因为住宅绝大多数是围龙屋,规模很大,前有池,后有围,自成一体,并且围龙屋有层层扩张的机制,所以彼此独立,间隔很远,以致村落疏疏朗朗。它们之间是菜地、果园和水塘,拳头般大小的卵石铺就的村路弯弯曲曲连接这些围龙屋。村子里没有街道和巷子,非常开敞疏朗。这种没有结构的村落结构,是围龙屋村落的特色。南口三村和附近的村落,如圩冈下(今名益昌村)、郑仙窝、围冈、黄屋、葵田等等都是很典型的围龙屋村落。有些地方,至今还可以见到丘陵脚下孤零零地造着一所围龙屋。
《梅县三村》第二部分 四、竹声蕉影的村落(2)
围龙屋都是单层的。外墙或是金黄的夯土本色,或抹一层白色的灰浆。正面有几个轮廓活泼的山墙,它们长长地、静静地展开在桔园蕉林中,背后“封围树”浓荫如盖,苍翠胜碧玉,凤尾竹高高耸出,在微风中摆动。禾坪前面的水塘,映着蓝天,这里是鸭子的乐园,薄暮时,常常有几个老人端坐在池边悠闲地钓鱼,偶尔也见到夫妻双双在塘里罱淤泥,好作柚子树的肥料。村子的景观非常富有生气和野趣。村里村外,过去满是古树佳木,遮天蔽日。一座叫“下窝”的大宅里,墙上还挂着一幅1931年为老太太做八十晋一大寿的照片,照片是在“下窝”的禾坪上拍的,前后左右布满了树木,可惜近几十年砍伐殆尽。村背后的主山三星山也曾经森林茂密,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被伐尽了去炼钢铁。70年代,又因为“学大寨”而再次伐尽幼树,剩下光秃秃的一片。现在,又一代新松已经郁闭成林,随风发出涛声。村前“明堂”开阔,足有一里多宽,都是上好的水田。渐河在田中穿过,两岸长满了香蕉、杨桃和凤尾竹,叶子浓得成球成团,夹岸形成一条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