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名胜分-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八年,明帝刘庄曾夜梦一金人于殿庭升至天空,后向西飞去。明帝即派遣
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
18人赴西域取经,访求佛道。三年后,秦景等在大
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用白马驮载佛经、
佛像,于永平十年十二月归返洛阳。永平十一年,汉明帝刘庄敕令,于国都
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按照天竺佛教传统样式,建造了一座僧院以供二
僧居住。为了纪念白马负经输像之功,遂名白马寺。
阿育王寺名称的由来
阿育王寺在浙江省宁波市东阿育王山上。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
始建于西晋太康武帝三年(公元
282年)。阿育王寺不仅因历史悠久、山水
秀丽、殿宇宏大闻名于世;更因其保存着佛教珍品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而举
世瞩目。相传,周厉王时,东天竺国(印度)国王阿育王造了
84000座宝塔,
把释迦缃厄的真身舍利藏在塔中,凡遇“八吉祥六殊胜利”就安放一座宝塔。
西晋僧人刘萨诃为寻找舍利塔,踏遍青山。一天他来到会稽某山,忽听地下
钟声隐隐,仙乐悠悠,即诚心祷告,经三天三夜,舍利宝塔从地下涌出,光
明腾耀,眩人心目。他持宝塔四出化缘,构筑禅堂,然后安放宝塔。晋武帝
因东天竺赐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之谊,即以印度国王的名字亲赐寺额曰:“阿
育王寺”。
金山寺名称的由来
法海原名裴头陀,法名法海,他是唐朝大臣裴休之子。他来到镇江金山
时,原有的庙宇已全部毁坏,便在一个山洞住下(就是现在的法海洞),每
日在山间披荆斩棘,决心修复金山寺。一次,他在江边挖得黄金数镒(音“议”,
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一说
24两为一镒),就叫小和尚送给右知府
李绮。李绮上报皇帝,皇帝授命把黄金交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敕名“金
山寺”,金山寺就此得名。后人称法海为“开山裴祖”,并在法海洞里塑像
以示纪念。
灵隐寺名称的由来
在杭州西湖西北部的灵隐山麓,有一座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其“灵
隐”二字,源自于一位印度僧人的误会。据说东晋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
曾在中国云游。一天,他走到杭州西湖的飞来峰下,竟误认为是印度一座山,
不禁叹道:“此天竺(古印度国名)灵鹭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
日,多为仙灵所隐。”
根据这个传说,后人在飞来峰(即灵鹫峰)对面建起一座寺庙,取名灵
隐寺。随着佛教的兴盛,又因其处山灵水秀之地,逐渐成为我国佛教禅宗十
刹之一。
普宁寺名称的由来
普宁寺是承德外八庙之一,建于乾隆二十年(公元
1755年),因是年清
政府出兵镇压准噶尔蒙古叛乱胜利,以事纪念。地处山庄之北,建筑规模宏
伟壮观,其主体建筑大乘之阁,高
36米,内置国内最大木佛像千手千眼观世
音,身高
22。28米。大阁周围是佛教哲学形象化的建筑四大部洲及八中洲等,
此寺是仿西藏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桑鸢寺(又译桑耶寺)所建,大乘之阁
是仿该寺三样楼。而桑耶寺是赤德松赞时期(公元
799年)仿印度密教中心
飞行寺而建。乾隆帝在普宁碑文中写道:“蒙古向敬佛,兴黄教,故寺之式,
即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为之。名曰,普宁者,盖自是雪山(泛指青藏高原),
葱岭(泛指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以及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脉)以逮西海(泛
指青海新疆一带),恒河沙数(佛教僧徒)臣庶(百姓)咸愿安其居,乐其
业,乐乐普宁云尔。”
卧佛寺名称的由来
卧佛寺位于北京市,初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原名兜率寺。后经元、明、
清几代扩建和重修,清雍正十二年,又改称十方普觉寺,寺内的释迦牟尼像
是取他逝世时的卧姿塑造的。塑像三面环立的是佛陀十二弟子。据传,释迦
牟尼以
80高龄在高度拘尸那迦地区逝世,当时他正在从华氏城到迦毗罗卫的
路上。这一天,他和弟子们走得很慢,午前来到一个波伐的地方,在这里吃
了施舍的饭,饭后觉得腹内不适,但还是继续向前走去,躺在两棵婆罗树之
间的一块平地上,他意识到自己就要死去了。在弥留之际,他把弟子们召到
眼前瞩托后事,然后伸直躯体,安然逝去,后为纪念释迦牟尼把此寺改名为
“卧佛寺”。
园林的由来
我国兴建园林是从商殷开始的,最初的形式叫“囿”。纣王“好酒淫乐。。
益收狗马奇物,充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当时的
园林,主要是为了畋猎囿游。
西周时,文王建灵囿,方圆
70余里,其间草木丰茂,鸟兽繁衍,是最早
的畋猎园。
商周时不单单只建造囿苑,而且还筑台掘沼。如纣的鹿台,周的灵台,
既是观天文、察四时的建筑,也是登高眺望风景的地方。有的台上还营造亭
榭,像河北省邯郸市内的武灵台,就是供赵武灵王阅兵享乐用的。
从秦汉开始,到明清,我国园林建筑以风景为骨干的山水园,在世界造
园史上享有很高声誉,像圆明园等,都是世界上杰出的园林。
亭的由来
亭在我国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亭。那
时的亭还兼有作为边防的堡垒、了望及传递信息的作用。
秦汉时期,把城门楼的建筑称为“旗亭”,把军事上的炮台也叫做亭。
六朝以后,亭才以它丰富多彩的形式成为点缀风景的建筑,开始在园林中出
现。
在道路两边隔一段路有一座亭,叫做路亭,有长亭和短亭之分。相距
10
里建亭的叫长亭,相距
5里建亭的叫短亭。
豫园的由来
豫园,是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原是明代官僚地主潘恩、潘允端的
私人花园,始建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
1559年),至万历五年(公元
1577
年)潘允端解职回乡后加速进行建造。至今为止,豫园建园已有
400多年。
取名豫园,是因为“豫”与“愉”两字相通。据潘允端说,建造此园,
是为了“愉悦老亲”。供其父享用。他因而博得了一个大孝子的美名。其实,
潘恩于万历十年已去世,供潘恩享用的乐寿堂尚未造好,潘恩自然也没有福
气“愉悦”了。
豫园的主要建筑有乐寿堂、玉华堂,堂馆轩榭,亭台楼阁,多达
30余所,
建造都十分讲究。园林布局虚实相映,曲折有法,奇峰异石,参差其间。与
仰山堂隔池相望的大假山,用武康黄石叠成,堆砌得如天造地设,巧夺天工,
系出自江南著名叠山家上海人张南阳之手。明中叶后,江南修建园林的风气
很盛,豫园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清之际的叶梦珠称之为“建第规模甲于海上”。
范濂赞之为江南土木的一大奇迹。确实名不虚传。
谐趣园名称的由来
谐趣园,是北京名园颐和园中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园中园”。它位
于颐和园后湖的东端,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
1751年),原名惠山园。
因为在江南名园别墅中,以无锡惠山秦园最古,康熙皇帝南巡视惠山时,赐
园名为寄畅园。后来乾隆又南巡到此,寄畅园幽雅精致,颇具特色,便“制
图以归,仿建于清漪园中,取名惠山园”。
惠山园建成后,乾隆于十九年题《惠山园八景诗》时,在诗序中有“一
亭一径,足谐奇趣。。”的句子,后嘉庆帝于十六年(公元
1811年)将该园
重修后,根据上述“足谐奇趣”之句,改名为“谐趣园”。“谐趣园”一名
从此流传下来。
醉翁亭名称的由来
醉翁亭在今安徽省滁县的琅琊山中。
醉翁亭修于北宋年间。公元
1046年(即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被贬到滁
州任太守。他生性好游山玩水,饮酒题诗。于是命山里的僧人智仙在琅琊山
的酿泉旁建了一个小亭子,作为游憩之所。
欧阳修常与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在亭中饮酒,自称“醉翁”。欧阳修还
写过一篇优美的散文《醉翁亭记》,流传至今,这座亭也由此而出名,曰“醉
翁亭”。
爱晚亭名称的由来
长沙岳麓山爱晚亭,驰名遐迩。此亭原名“红叶”,又名“爱枫”。据
考证,今名“爱晚”是当时任湖广总督的毕沅(号秋帆)所改。毕沅当年常
到岳麓山爱晚亭一带游览。罗典的《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
别》诗后有一条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
纪以诗。”
真趣亭名称的由来
在苏州狮子林内,有一座乾隆御笔题的真趣亭。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南巡,状元黄熙陪他游狮子林,一时雅兴大发,唤
待从端来笔砚,提笔写下“真有趣”三个大字。黄熙在旁一看,觉得字虽好,
但不免俗气了些,有意将“有”字去掉,却难以开口,思索了一下说道:“万
岁御笔千金,臣一贫如洗,叩请皇上把中间的‘有’字赏给奴才!”乾隆很
快明白其用心,便笑道:“好个黄熙,你真会要,要个‘有’字,一切便都
有了,就赏给你了吧!”说罢,当场命人剪下“有”字,只留下“真趣”二
字。
乾隆离开苏州后,地方官赶忙在此建造一座亭子,来讨皇上欢心。并以
“真趣”二字为名,称真趣亭。
黄鹤楼名称的由来
黄鹤楼,位于武昌的黄鹄矾上,创建于公元
223年。
黄鹤楼名称的由来,有人说它原来建在黄鹄矾上,鹄鹤相通,因矾名楼。
有趣的是,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黄鹤楼原名辛氏搂,相传一个姓辛的人在
黄鹄矾这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开了个小酒馆。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
一天,辛氏热情招待了一个身着褴褛道袍的道人,分文未收,而且一连几天
都是如此。有一天,道人喝了酒,兴致很高,便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尔后
两手一拍,黄鹤竟然有了生命,飞到酒桌旁展翅起舞,道人便对辛氏说,画
只黄鹤是替其招揽生意,跳舞助兴,以报辛氏款待之情。人们听此事后,纷
纷结伴而来,到辛氏酒馆饮酒观鹤。这样,酒馆总是门庭若市,钱也越赚越
多。一连
10年,辛氏发了大财,他就用
10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建造了
一座楼阁,以纪念好心的道人和神奇的黄鹤。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
后来想到其纪念意义,便把那道人供奉在楼里,便改称“黄鹤楼”。
胜棋楼名称的由来
在六朝古都南京的莫愁湖畔,走进牌坊式的大门,迎面便可看到走廊最
高大的建筑——胜棋楼。关于胜棋楼的名称有一段传说。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应天府)后,曾在莫愁湖畔建十楼以迎
嘉宾。莫愁湖又曾是中山王徐达的别墅。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和徐达都喜欢
下棋,经常在此较量,尽管徐达棋艺高超,但每次都以失子告终。明太祖感
觉不对,知道此中必有缘故。有一次,他要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徐达想了个
妙主意:在下棋时,几个回合后,使满盘棋子在最后出现“万岁”字样,既
胜了棋。又使明太祖高兴。明太祖看后连连称道,便把这楼连同莫愁湖赐给
了他。
现在,楼南檐下悬挂着清代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