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完美大学必修课 >

第8章

完美大学必修课-第8章

小说: 完美大学必修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决定真不见得好。最现实的是,决定转系就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比如重新适应环境、补上大一的课程;而如果不考虑转系,大二就可以有时间修第二学位。而且我知道,国政系的英文课要求最严,我在这里提高也会最多;国政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较不错,要到历史系则很可能会头疼。

  最后我决定不转系,但同时也决定坚持去听历史系名师的课,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历史书。而假期回四川的时候,舅舅也同意我的想法,他还带我去拜访了四川师范大学的杨天宏教授。杨教授是治近代史的名家,在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他给了我很多教益,我因此保持了对近代史的兴趣,一直在跟踪这个领域的学术动态。

  当时大家觉得国际经济专业是最热门的,我们班上就有好几个同学准备转到经济学院去,但最后只有一个女生坚持到成功。我觉得她是最值得佩服的,一个人只要认准了方向,不达目的就不能放手!不要让自己总生活在遗憾中!

  确定了自己对本专业的认同,所谓“进入角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五)提高外语和写作水平 
张锐/任羽中  
 

  提高外语水平是大一学生的头等大事,这个时候专业课比较少,课外的活动也有限,完全应该多花时间来K英文书。而第二件要紧的事情,我认为是练笔。文科学生无论想做官还是做学问,都要靠笔杆子,你的文章就是你的第二张面孔。

  当时除了写一些高考经验之类的文字换取稿费之外,我还写了不少比较有趣的东西。我在四川师大的同学很能干,他们在学校图书馆的赞助下办了一份叫《读书生活》的小报,我  
于是经常写一些书评给他们寄过去。有一次我看了《读书》上面曾昭奋先生的文章《清华园里可读书?》,很有感触,就写了一个比较北大和清华“风水”的文章,借此来说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结果师大的领导读到这个文章觉得有意思,就和我舅舅谈起来,舅舅一看才发现作者居然是我,当时就笑了。

  到我大三的时候,《读书生活》寿终正寝。但是我和那些编辑的友谊却长久保持,他们现在已经成为成都新闻界或者高校中的生力军,在不少事情上都给我帮了大忙。

  此外,昌平校区也有一份名为《世纪风》的杂志。北大学生有自办刊物的传统,我曾经翻检过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学生刊物,真有恍如隔世望洋兴叹的感觉。而这个《世纪风》的编辑和作者中也有不少后来的“名人”,中文系的陈平原先生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昌平的文章登出来。我们这一届的主编是一个四川老乡,她经常找我要稿子,我的积极性也很高,到学年末的时候还被选做“十佳作者”。

  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校刊,虽然印制粗糙,但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会读。你的水平怎样人家一眼就看出来了,你有一点点才气,人家也会表示欣赏。所以,在校刊上写文章更要认真,一篇出色的小札记,很可能就是你成功的起点。

 
(六)翻烂经典(1) 
张锐/任羽中  
 

  昌平校区图书馆简陋但是安静,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除开吃饭睡觉和走路的时间之外,基本上都在图书馆里。而到了周末,我会坐校车到北大图书馆去呆上一整天,并且借一本可以在一周内读完的书回来。我很快熟悉了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库,学会了光盘检索,而很多同学到大四做论文时才第一次去检索室。

  前面我已经提到,对于本专业名教授的著作,有必要从大一开始就关注。那些本专业的  
权威核心期刊,每一期你无论如何都要翻一翻。大一的时候也许很多文章看不懂,但是没关系,你可以先了解一下,哪些课题是大家都重视的热点,一般通行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是什么样的,甚至在翻阅杂志的这个过程中,你将培养起对学科术语或者说“行话”的亲切感。术语堆砌的文章未必是好文章,但对一个本科生来讲,文章中恰当地使用术语却是一大本事。

  就文科学生来说,《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肯定是要经常翻翻的。甚至和理科的同学关注SCI一样,我们也要关注CSSCI一类的学术Index。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对图书馆里几十种大学学报全部了然于胸,你随便讲一个教授的名字,我会马上说出他一两年来都发了些什么东西。当然,和那些早晨7点带上几个馒头进入图书馆晚上十点再出来的同学相比,我的道行还浅得很。我有时候想,毛主席当年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时候,虽然一个月只拿七八个大洋,虽然要受那些大牌教授的轻视,但他的知识、他的雄心壮志却不断地在增长。北大图书馆在这个湖南来的青年人眼里,恐怕就相当于金庸小说里的少林寺藏经阁。

  老北大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讲的是研究印度文化的金克木教授。他原本也只是图书馆的一个管理员,但是每次有名学者到图书馆借书,他都悄悄把人家列的书单记下来,一有空就按照这些书单自学,最后成就了很大的学问。

  确实,看的东西多了,信息足够充分了,你才能判断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什么样的知识是“新”的,自己动手的时候才会更有把握。

  跟踪前沿、了解动态很重要,不过这些东西还是不可能构成你学问的基础。通过看杂志、看名教授的著作,聪明的你会发现哪些书是本专业的经典,而这些经典不仅仅要“翻”,还要争取“翻烂”。你永远不要说你在“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你永远都要说,我正在“重读”《政治学》。

  记得当时历史系的班主任有一本旧版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是陈寅恪先生的传世之作。这个老师就对班上的学生讲,大家都来抄这本书,谁抄得最漂亮就把书送给谁。结果他们班有好几个女生都把书抄了一遍,而这些女生,后来也就是历史系最“牛”的才女。

 
(六)翻烂经典(2) 
张锐/任羽中  
 

  另外,我还在大一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国政系出钱为每个寝室都订了一份《参考消息》,尽管这个报纸也会有一些缺点,但是它信息量大,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在电视上很神气的国际问题专家,实际上都离不开这么一份朴素的报纸。我想,学政治、学国际经济的同学,都应该有读“参考”的习惯。

 
#张锐VS任羽中大一要完成的事 
张锐/任羽中  
 

  张锐VS任羽中:大一的时候,有几件事情请你一定记着去完成。

  张:我想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我们有一些观点不一样,比方说我认为大一未必适合去读经典,未必需要读很多专业方面的东西,但你的想法是要尽快进入角色。

  任:你说得很对,读书是要讲循序渐进,贪多嚼不烂。我的意思是,有兴趣在学术上发  
展的同学,必须抓紧时间让自己入门。大一就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或者说让自己的眼界开阔一点,以后会更有优势。

  张:也对,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方向。

  任:我还想到了以下几个事情,大一的时候应该记着做好。

  第一,在大一就应该通过英语4级考试,并且开始准备考6级,尤其要抓紧时间扩大自己的词汇量。高中阶段掌握的词汇太少了,要阅读艰深一点的文献必须背词典。

  第二是注射各种疫苗,比如乙肝疫苗。我有一个同学非常优秀,毕业时也完全有机会进入中央某部委,可就因为体检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遇到了很多麻烦。大学生,尤其是我们男生的生活往往不太规律,卫生状况也不理想,所以千万小心各种传染性疾病。

  第三是交入党申请书。我想,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充分的认识,那么请在大一就申请参加学生党校的学习,并递交入党申请书。

  还有,寒暑假回家时,请一定去拜访中学时候的老师,我们考上大学也是老师的骄傲,不忘记师恩,会使老师非常欣慰。而和中学同学相聚时,请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其他大学的情形——哪怕是比较普通的大学,他们在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学习。

  张: 我也想提醒几个问题——到这个学年结束时,你的电话簿上有多少个新号码了?请收集你们系办公室、教务、团委还有任课老师以及一些师兄师姐的电话,这些号码以后会非常有用。

  此外,除了你们系的老师之外,你还认识别的系或者别的大学的教授吗?不一定要有很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你起码应该了解他们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背景,一旦有一天你有机会向他们请教的时候,不至于什么也问不出来。

  任: 我觉得还可以算一算自己一年来的花销情况,想想哪些钱花得不值。无论你家庭经济情况如何,都请注意节俭。过分注意物质上的享受会损害你在精神世界里的敏感程度,换句话说,花钱太厉害了你可能变傻。

  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张 锐: 
张锐/任羽中  
 

  我创造了一个概念叫“信息能力”。To double,or not to double——大学生需要怎样一个“平衡的”知识结构呢?在香港,我成了“问题少年”,因为所有的讲座之后我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通过一个特别的奖学金,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在大学里,一定要有自己的圈子,圈子需要有心人的培养和维持,但是当你进入了这样一个甚至几个圈子后,你的大学生活,从此会与众不同。

 
 
(一)信息能力(1) 
张锐/任羽中  
 

  什么叫“信息能力”?这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为了指导自己的行为,搜集、分析、处理、管理大量复杂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这种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对这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非常不幸,在中国的大学里还绝对找不到专门的课程。

  大二时我们回到了北大的本部——燕园。与封闭、单纯的昌平园不同,我第一个感觉是  
我真正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北大的学生宿舍已经接入全中国速度最快的互联网,三角地每天铺天盖地的是各种各样讲座的信息,在你身边有着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特长的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可以交流……于是,你要做出的选择也变得多了起来:选什么课?修不修双学位?考不考TOFEL、GRE?打不打工?参加什么学生组织?各种各样的问题纷至沓来,我甚至听到过一个女生抱怨北大里食堂太多每次都得想半天才能决定去哪个。

  做出选择前当然要想一想,但“想”的关键是要获得能够帮助你做出判断的正确信息。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假设:人的决定总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当赖以做出决定的信息越充分,人做出的选择越明智。

  因此,当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寻找信息。而无论是纸张还是比特,信息的来源其实只有一个: 人的经验。你要寻找的答案,很可能并没有被记录了下来,它们可能存在于每个同样面对过类似问题的人的脑海里。因此,你除了会利用Internet在各大搜索引擎、相关网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