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释读韩非子-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观这些史学大家的推理,无论他们的结论是谁,一开始都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并不十分合理的前提:写《初见秦》的人一定是个大人物。他们随后将可能的大人物挨个考究,各个排除。我的问题是,难道只有大人物才能写出《初见秦》这样的作品吗?未必啊.为什么不能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秦昭王写了一封自荐的信,后来没有得到重用,以一个小人物走完自己的一生,可是他为了能让那封信流传下来,便别有用心地塞进了韩非的文集,再经后人以讹传讹就成了现在这副样子。当然我无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就像别人也无法证明我的想法错误一样。猜测,一切都是猜测。
《初见秦》的作者到底也没有正确答案,但肯定不是韩非,至于究竟是谁,这里只能存疑。期待有一天新一代的历史天才或者新出土的文物去揭开这个谜底。
抛开版权归属问题不论,我们来看《初见秦》的作者试图用怎样的道理打动秦王,这些道理是不是能够站住脚。
作者接连三次批评秦国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结果给敌人留下了喘息的机会,增加了以后统一工作的困难。作者认为秦国的谋臣应该为此负责。其实作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由于秦国三次没有继续深入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需要分而论之。
“斩草除根,除恶务尽”几乎是斗争的常识,普通人都知道,何况那些身居秦国庙堂之高的大臣。可问题是:秦国能做到吗?
首先我们来看秦国攻打楚国的战役。不错,名将白起出手自然不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率领数万之众,连续三次重创楚国军队,在楚国的核心统治区域横行无忌,开拓土地600余里,烧毁了楚国的祖庙。楚国受此打击,把首都搬到了陈,后来又搬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国的土地面积就是大,能够进行战略大转移。这时候秦军乘胜追击是不明智的。其一,路途遥远导致战线太长;其二,秦国还有其他敌人需要对付,派出的军队不可能太多;在后方尚未稳固的情况下,劳师袭远,其他诸侯就有可趁之机。楚国的土地太过宽广,加之水网罗布,不适合大军团打运动战,白起的优势无法发挥。最恰当的打法是在保证后方安全的情况下的以多取胜,要知道后来王翦带去的军队可是60万。所以说,秦国在占领楚国大片土地之后适时而退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再说,秦军屡次释魏而还。这也不是秦国不想拿下,是实在拿不下啊。魏国大梁占据天下要冲,是诸侯的心腹,战略价值极大,秦国早就看红了眼,数次憋足了劲想攻下,但坚固的大梁城屡次让秦军铩羽而归。这得感谢魏惠王,他虽然没有将魏国霸主地位传给后世,却留下了一座坚城。城池的坚固是一方面,六国的相互救援也让秦国投鼠忌器。每次攻魏,秦军都不敢做太长的停留,不能迅速攻下,就得转身而退,不然诸侯联军可能断掉秦军归路。不顾一切地攻魏反倒是教条的做法。事实上,秦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能灵活的变换策略。
唯一值得一批的恐怕就是长平之战后秦军的松懈了。这一次秦国的做法没有体现出专业水平,主要是由于专业人才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范雎嫉妒白起的功劳,担心白起爬到他的头上,便劝说秦昭王接受了赵国的求和。长平之战后秦国疲惫而赵国更加疲惫,秦昭王凭常识判断疲惫的秦军不适合作战,素不知疲惫的秦军仍然能打败更加疲惫的赵军,这一点精于敌我力量分析的白起有深刻的洞见。和谈之后,赵国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后来成为秦军最大的麻烦。就这一次,秦国能做到,但却没有去做。
《初见秦》是一篇除韩非之外的不明人士写的一篇不甚高明的文章。
2.不合时宜的《存韩》
相比于《初见秦》,《存韩》在版权上的问题不是很大。《史记》、《战国策》中的叙述与本文的内容大多相符,基本可以肯定这是一篇韩非参与创作的作品。有趣的是,文中不仅有韩非本人的“存韩”文字,还有李斯的反“存韩”文字,及反“存韩”行动,其实这是一个完整的关于外交斗争的故事。具体情节我在开篇的韩非小传中已经讲过。对故事情节不了解的朋友,不妨再翻过头来看看,这里将要谈及的是韩非的外交思想,以及秦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相信放在历史大背景下更容易看清韩非《存韩》思想的不合时宜。
在文中,韩非将韩国打扮成秦国的仆从国,出则为遮蔽,入则为枕席,不怕苦不怕累一心只为秦国某利益,好处全部上交,坏处自己承担,对秦国尽职尽责,像秦国的郡县一样。韩非在对韩国粉饰一番之后,将矛头指向赵国,将赵国描述成秦国的最大敌人,并表示韩国愿意追随秦国一道去攻打赵国。随后韩非又从反面论述了秦国弃赵攻韩的坏处。通过这番道理韩非是想将秦国的祸水从韩国引向赵国。
战国是个邦无定交的时代。各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各种联盟因利益而缔结,也因利益而瓦解。三方势力就可以演绎出全部外交斗争模式,何况当时天下七大强国。纵横家们提出的外交计划书应有尽有,韩非的这篇《存韩》在立意上算不上原创,正是大约100年前张仪“外连横而斗诸侯”的翻版。只不过当时张仪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现在韩非从韩国的利益出发。
世易时移、变法易矣。我们把韩非的这篇文字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考察便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也顺便看一下秦国做大做强到统一天下过程中的对外政策变。
秦国并不是中原土生土长的诸侯,原先只是周朝的属国,专门为周天子牧马。后来在周朝东迁的过程中由于救驾有功被正式封为诸侯,这才加入周朝阵营。春秋时期,秦国逐步蚕食周边的小国,势力迅速增强,独霸西戎。但秦国的霸权仅限于函谷关以西,更为强大的晋国向大山一样阻挡着秦国东出的道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秦国陷入无休止的内斗,国力迅速衰落下去,对关外的事务也丧失了参与的热情,变得闭关锁国,加之文化落后,被山东诸侯视为夷狄。
秦献公在位期间,秦国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一些原始落后的做法被废止。秦孝公上台之后,秦国迎来了商鞅变法的全面改革,实力剧增,具备了争夺天下霸权的实力基础,走上了统一天下的道路,但当时的秦国人还没有这种意识。此后秦国的外交政策分为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明显的标志。
第一阶段: 委曲求全、伺机谋利。政策制定人:商鞅。时间: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41年。成果:搞垮了霸主魏国、收复了西河之地。
秦国进行改革的时候,当值的霸主是魏国。魏国的霸业起始于魏文侯,经过魏武侯,传到了魏惠王。魏国像春秋时期的晋国的一样挡住的秦国东出的道路,而且占据了对秦国威胁极大的西河之地。秦国要想继续发展,必须与魏国进行一番较量。面对虚荣心极强的魏惠王,商鞅采用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一方面不声不响的收复西河之地,一方面时刻不忘拍魏惠王的马屁。魏惠王不知是计,在隆重举行了称王仪式之后开始进攻本应该是盟友的韩国,韩国引来齐国做帮手,在马陵之战中,魏军全军覆没,魏国实力也因此大打折扣,霸权从此结束。秦国从魏国霸权的垮台过程中大捞一把。
第二阶段:外连横而斗诸侯。政策执制定人:张仪,时间:公元前329年-279年。成果,消灭了楚国、齐国两大地区霸权。
魏国霸权消失之后,秦国、齐国、还有楚国构成当时世界的三极。这三极实力相差不大,如果单对单,谁也没有胜算,因此通过外交拉拢盟友就成为当时的斗争焦点。地处中原的韩、魏、赵成为各国争相拉拢的对象。在这种背景下张仪来到秦国、并提出了外连横而斗诸侯的外交政策,简称“连横”,齐国与楚国也有不同规模的连横,只是不如秦国做得主动和积极。公孙衍、惠施则组织其余小国搞起了合纵以对抗大国的连横。借助连横,秦国对楚国或齐国的优势开始凸显。后来,张仪靠着坑蒙拐骗的做法破坏了楚国和齐国的联盟,落单的楚国在秦国的攻击下元气大伤,霸主地位丧失。秦国在对付齐国的过程中依然采用连横。连横并不是没有解招,问题是秦国国运昌隆,对手那里总是能出现具有人格缺陷的领导人。狂妄自大的齐闵王由于对宋国的兴趣,给了燕国复仇的机会,苏秦趁机入齐,在为齐谋利益的伪装下促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对齐的连横运动,秦国也参与其中,而燕国是其中战斗意志最旺盛的诸侯。结果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齐国的霸权,甚至差点让齐国亡国。
第三阶段:远郊进攻。政策制定人,范雎。时间:公元前266年—公元前221年。成果:顺利完成统一进程的收官阶段。
消灭了楚国、齐国,秦国的统一事业又面临新问题。中央的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改革突然强大起来,成为山东诸侯抵抗秦国的中流砥柱,虽然秦国南下将楚国一顿好打,但在中原却不得进展,赵国连败秦国于於与、几。魏国的大梁也数次将秦军挡回。秦国的扩张陷入僵局,这时范雎适时到来,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主张。秦昭王依计而行,放弃了以前越过韩魏攻打齐国的做法,转而与齐国、燕国、楚国改善了关系,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一直视为仆从国的韩魏。秦国进攻韩国上党时,韩国自知不是对手将上党送给赵国,赵国接受上党,秦赵两大强国提前撞在了一起,于是便发生了长平之战。秦国取得了战争了胜利,从此山东诸侯再无强国。虽然此后秦国的统一进程仍时不时地受到挫折,但大势已成,在远交近攻政策的护航了秦国由近及远,将六国各个消灭,完成了统一大业。
纵观秦国的统一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种形势之下,都对应着一个最好的外交政策。在三极对抗阶段,外连横而斗诸侯效果最佳,如果此时远交近攻,只能与另外两级打给平手,而无法取得优势,因为他们也一样会远交近攻。战略收官阶段,只能是远交近攻,而不是外连横而斗诸侯,因为此时关外已无强国、从近及远无疑比舍近求远效率更高。
韩非在新时期抛出了一个过时的建议,秦国对韩非既熟悉又陌生的建议并没有动心,再加上没有韩王的配合,李斯于是跳出来用语言和行动揭穿了韩非精心策划的外交棋局。韩国成为东方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消灭的诸侯。
第二章、转型时期的沟通困难
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相互沟通,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人又是万物之灵,有感情有理性有各种意识潜意识还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方方面面,人类至今仍未能够用大脑探明大脑的各项功能,人脑终非计算机能够模拟。由于人性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沟通也就超脱于技术而上升为艺术。虽然人人都能多多少少的掌握沟通的几层功力,但很难保证不出问题。沟通失效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