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土狼突围 >

第5章

土狼突围-第5章

小说: 土狼突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鸭鸭牌”羽绒服。搞不到“正牌货”的人或没有足够本钱而又想发财的人,就开始让伪劣商品流入市场。后来一些内装乱鸡毛、破布的羽绒服让俄罗斯人大呼上当受骗。一个好端端的产品品牌,一个本可以做大做强的产品品牌就这样在俄罗斯被迅速毁于一旦。并且不但“鸭鸭牌”一个品牌给毁了,中国商人的信誉也给毁了,所有“中国货”的质量也开始受人怀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伪劣商品出现以后,外国消费者很轻易地忘掉了中国提供给他们的产品绝大多数是质量好的,而认为中国货就必须低价。也因为伪劣商品的出现,导致了中国产品至今还在国际市场广泛地蒙受误解,无论它们的质量如何,它们绝大多数只能以低价销售,而我们却将它说成是我们的成本优势。其实,只能低价销售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整个“中国货”需要为伪劣商品造成的影响“买单”,并且这个“单”一直要买到在国际市场中国有了几个响当当的自己的产品品牌为止。历史总是具有两面性:“国际倒爷”在为“中国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作出了贡献的同时,他们其中有些人也因为启动资金太少,而只能在中国采购一些非常廉价的伪劣商品,倒卖到东欧或世界其它国家,结果自然是树立了不好的中国产品品牌形象。更可惜的是,“使少数人发财,蒙羞的却是全体”这个在17世纪拿破仑攻占意大利时就懂得的道理,我们很多人却不懂。至今,我国还没有人或组织在国际市场上去有效制止我们同胞一些得不偿失的商业行为。    
    市场经济规律之一就是当一个行业一旦被人们发现“有利可图”之后,就会有大批人进入该行业,于是该行业就很快趋于饱和,结果是利润下降,风险增高,到后来就有人出局,直至最后该行业形成某种程度的稳定竞争格局。“国际倒爷”行业也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从兴旺到发展再到目前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最后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消亡。他们的历史,可看成是中国产品走进国际市场不可避免地所要经历的一些必须的过程。这些过程其它发达国家的产品也经历过。    
    2002年国内有机构报道:“中国商人在世界上是什么形象?从海湾国家的情况看,中国商人的形象不太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海湾新闻报’是这样描述中国商人的:迪拜街头充斥着大批来自中国内地的男女小贩,扛着各种塑胶大袋,装着铅笔、玩具、电视游乐器、仿制的DVD及手表等廉价品,沿街向商店及行人兜售。”文章称,“中国小贩显示了传统商贩的谋生及开拓市场本能,在做买卖方面,都有独当一面的韧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能够在极短时间里站稳脚步。中国小贩的表现更为成功,这从迪拜许多廉价商场充斥着中国货可以看出,从发针、保险丝、铁钉、塑胶产品、雨伞、钟表到仿制DVD及大型电器用品等,几乎应有尽有,价廉物美,颇受当地外籍劳工消费者欢迎,也对当地工业造成极大威胁。最近在迪拜商区的中国小贩人数已比过去增加了约20%,出售商品的价格都低于市场一般价格,不但对当地其他业者造成相当威胁,也破坏了市场行情。”    
    中国走向海外的第一批大陆商人是艰苦的,他们在不理解甚至歧视中,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有时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以自己的才智、勇敢、热血和健康为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铺基垫路。不错,他们很多都是个体户,华为公司本身也是私人企业,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有时在市场操作中还时不时损害“中国人”这三个字的尊严,让很多人认为他们丢了中国人的脸面。不过,他们至少是勇敢的。他们敢在自生自灭的境况中拼搏奋斗。没有鲜花、没有浪漫、没有支撑、没有依靠。2002年“世界杯”,中国队输得不仅仅是很惨,还输得让国人觉得没有脸面,据报道,输得惊动了中南海,为什么?因为,胜败虽然乃兵家常事,但在国歌声中代表整个民族踢球的国家足球队,丝毫没有让国人感到他们应该有的拼搏精神,所以输得让国人难以原谅。而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让国人和她们一起热泪盈眶。为什么?因为“女排精神”。商场、赛场皆如战场,敢拼才有赢。有位思想家认为,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是认可和荣誉。中国大陆在海外的商人远没有被人认可,更没有获得荣誉,甚至还不被国人理解。他们在国外经受着体力和自尊的考验,不但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有时也不得不为了现实中的“面包和牛奶”。    
    在我看来,海外的中国个体商人不是在“破坏”当地的市场行情,而是在满足当地市场的一部分需求,并且个人为此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他们使当地人民花更少的钱买到了以前同样质量的商品,当然会对当地业界“造成威胁”。不过,这就是经济全球一体化。只要中国个体商人在当地合理合法,经营货真价实的商品,他们的行为就无可厚非,我们大可不必为他们的行为或形象感到丢颜面。其实,不管海外的中国个体商人有多少毛病,客观上,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经商环境中,带着中国产品,勇敢地走进了国际市场,最先使国际市场开始接触、认识中国商品,推动了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历史进程,并为此做出了血的贡献。宏观上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拥有知名品牌必须经过一个艰难的过程,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行动。海外的中国个体商人在行动,历史会记住他们。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中国的私营经济将踏着海外个体商人的足迹,在国际市场树立中国产品品牌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国外的中国个体商人和私营企业的商业行为也亟待规范和提高,在新的竞争环境里,他们的商业模式更是亟待升级。    
    


第二篇 海外的大陆商人——“走出去”的梦想和现实一、知难不难(3)

    历程二:国际市场上的“中国造”    
    ——我们甘心永远做人家的车间吗?    
    2002年初,由国家经贸委和江苏省主办的跨国零售集团国际采购会在南京召开,那是截止2002年国内举办的最大规模国际采购会。世界500强企业内的23家跨国零售公司和近400多名国际买家都到了会,这么多的国际大买家云集中国某一城市,还是第一次;而国内也有1100多家供应商出席。据报道,此次成交情况也很不错,法国家乐福签下了5800万欧元的订单,日本永旺签下了3300万美元的订单,泰国正大签下了8745万美元的订单,德国麦德龙也圈定了200多家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这实际上说明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日益受到重视,仅2001年,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中国商品数额就达到了300亿美元左右,占当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12%。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国际大型零售商的采购和其机构进驻中国,国内商业市场形态也正在随之改变。甚至有人认为这种国际采购会可能将取代广交会。    
    在国际及中国许多专家和官员对中国“入世”第一年的中国出口一片“唱衰”声中,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约3400亿美元,进口约2900亿美元,出口增长率从2001年的不足7%提高到2002年的22%!原因主要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量生产、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大量的私人资本被引进新兴市场。在60多个国家拥有310个金融组织的“国际金融协会”,也是不断调高对中国每年出口增长率的预测。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增长不是100%的品牌出口,很多是OEM出口,这正是国内企业沦为‘加工厂’的前奏。” 还有人认为,“现在中国企业拥有的优势,诸如国内庞大的销售网络、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在3~5年内将逐渐枯竭。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实现技术上、市场上的突破,将企业品牌做强做大,那么一大批‘企业家’将沦为为跨国公司服务的‘厂长’,民族产业也将成为跨国公司的车间。”    
    树立产品品牌需要时间。尽管中国还没有世界知名品牌,尽管中国产品时不时遭到西方国家的“反倾销”,但是“中国造”越来越得到国外众多著名商家的青睐,它们在国内大规模采购的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凭借着其优良的质量价格比,逐渐在国际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目前,在国外随处可见“中国造”商品,说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向前进了一个台阶,已规模进入国际市场。较“国际倒爷”时期,已今非昔比。    
    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之际,这个世界的人们总是会追求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如同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市场总是会流向有竞争优势的一方,这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为满足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创造和竞争。只要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准比中国高,则同质量、中国已掌握技术的产品,在中国达到一定的生产效率时,其“创造”成本(开发成本、制造成本等)就低,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最终得到承认就会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将持续到西方国家产业升级,或者中国的生活水准赶上西方国家。实际情况在证明这一点。这是市场规律,无人可以阻挡。    
    “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慢慢被接受和认可,至少外国消费者在当地的家乐福、沃尔马等知名商家那里买“中国造产品(MADE IN CHINA)”很放心了。已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是,我们还并没有骄傲的本钱,我们还没有被国际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我们还只是OEM、“三来一补”的“加工车间”。在国际市场要创立自己知名的产品品牌,路还很长。曾几何时,德国产品、日本产品也曾经是伪劣商品的代名词,如今它们却拥有众多世界强大的产品品牌。从伪劣商品到知名品牌,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必需经历被拒绝——被怀疑—被接受——被承认——直到树立品牌的痛苦历程,这一痛苦历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从国外的中国个体商人的经商历史到如今的港台商人在国内的“三来一补”的外销企业,再到国际跨国公司在国内大规模的采购,中国产品正处在这一痛苦而艰难的历程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国际市场,人家在“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里买“中国造”才放心,而我们自己推销中国产品仍然既艰难,又痛苦,别人仍然会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你。这是一个必须要跨越、而我们中国企业至今还没有跨越过去的艰难历程。创业难,创品牌更难。但还有一句话:“知难不难”。    
    


第二篇 海外的大陆商人——“走出去”的梦想和现实一、知难不难(4)

    历程三:跨越“国际倒爷”模式——不变就会消亡    
    目前,“中国造”产品已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但是,这还不是国内企业自己拓展国际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的结果。相反,这是国际销售渠道在利益的驱使下找上门来的结果。比如说,德国企业至少派有3000人在国内直接采购。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三来一补”企业、外销企业,本来就是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