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土狼突围 >

第15章

土狼突围-第15章

小说: 土狼突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公司(包括华为公司)的海外工作人员都租用当地民宅,而不管自己的身份能不能在当地租住民宅。中国的海外个体户就更是如此了。国内一些历史悠久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在海外的办事处或分公司,有在当地购有房屋的,但大多数仍是租用民宅,且住宿办公混为一体。在没有取得工作签证(绿卡)时,租用民宅在有些国家是允许的,而在有些国家则不被允许。在不被允许的国家,住民宅出麻烦的概率要大些,即使在允许外国人租用民宅的很多国家,住民宅也存在安全隐患。    
    不论是临时公寓还是民宅,都可以委托当地的房屋中介公司按自己的预算寻租。实际上,到一个国家几个月,是无法不借助当地房屋中介公司去寻租的,这笔中介费不要省,托朋友寻租的范围毕竟很小。当然,通过使馆、朋友介绍也是一个很好的寻租方法,有时也很安全。    
    住居的安全问题是我在国外租房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的原则是安全得不到保障,再便宜的我也不会租用。我宁愿自己掏腰包,也要保证住宿的安全,否则,于己于公司都不好。除安全问题外,还要考虑交通、电话、上网、吃饭等是否方便,再“奢侈”一点,就要考虑锻炼和运动的方便问题。在预算内想清楚具体要求,下面就拜托当地房屋中介公司和朋友去寻租了。租房是个辛苦活,要花很多时间看很多推荐给你的地方,以保证满足要求。有时自已业务很忙,有时房东很忙,难得同时都有时间。所以,租房有时会很伤神,但对历来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祖训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安家工作是千万马虎不得的。    
    莫斯科的民宅容易租到,而外交公寓(外国人住的公寓)却很难租到,至少,我在莫斯科的三年是这样。我们在莫斯科租的第一套外交公寓,是我七弯八绕地找到一位KGB(克格勃)朋友帮忙,才租到了一套3房一厅的公寓。很长一段时间,它既是华为公司俄罗斯代表处的办公室,也是我本人的住处。    
    中国企业派驻海外的员工,他们住的条件和吃的质量通常都比国内的条件还差。华为公司提供的条件在国内公司里算是很好的了(2004年以前,补助平均50美元/天;后来改为平均35美元/天;国内还有一份工资),但与西方公司比起来,还是相差悬殊。在这点上,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有很大的成本优势,可以被用来拓展市场。例如,很多时候我会大着胆子跟客户说,竞争对手给你派一个技术人员,我们可以给你派两个;他们派两个,我们就派四个。要知道,在非常多的国家里,客户非常需要高科技产品的售后服务技术人员的支持,培训、维护、守局都需要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支持。什么叫“服务好”?派技术人员现场支持就是最好的服务。而在派人这点上,西方公司无法与我们竞争,除非他们的人均费用也能像我们这样便宜,事实是他们的工程师绝对不能像我们的工程师一样,3~4个人挤住一套民宅,而不要住四、五星级的宾馆。实践证明,这一优势是中国公司赢得客户的成本优势。    
    行    
    我在这本书里提到,在国内开公司,将吃和住解决好了,可以很好地起到稳定公司员工的作用。我将这一认识也移植到了国外。但是,光解决好了吃和住的问题,还不够使员工有所作为,所以还必须解决员工“行”的问题。因为“行”关系到“做”市场,而“做”市场又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稳定不是最终目的,市场(抢单)才是硬道理。    
    “行”关系到市场拓展,有些公司对“行”的费用控制太严,是不谙商道,不懂市场运作。华为公司深谙其中道理。在华为,对做市场所发生的费用的处理从来都是奉行 “水清则无鱼”的市场法则。记得华为公司在高速发展期,任总要求市场人员出差时,一下飞机就坐的士,费用全部由公司报销。可是,这一政策老是贯彻不下去,原因是公司常委级领导在讨论时认为坐民航大巴也挺好,还能降低成本。任总迫不得已对常委们发话到:如果你们不让市场人员坐的士,我就降你们的工资。这样,华为公司的市场人员才得以潇洒地“行”起来,这样一来,节约了不少时间不说,还提升了公司形象,稳住了市场人才。有段时间,国内甚至有极少数销售人员自己买西装都敢开发票在公司里报销,这种人多半都是狼性十足,在市场里如鱼得水,浑水里游得更是畅快,频频创下销售业绩。当然,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此人一般不会得到很快的提拔或委以重任;尽管大智若愚的领导以大局为重而装着没看到。总之,斤斤计较做市场发生的吃、穿、行费用,是没眼光、没魄力的做法,不是大将风度。说到底,公司业绩提高了,利润增加了,只要是在“度”的允许范围内,则不必计较小钱。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须审时度势。“水清则无鱼,浑水能养鱼”的道理就在这里。    
    和在国内出差一样,国外出租车是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有些国家可以在街上招手拦出租车;而有些国家则在街上拦不到出租车,需要电话预约出租车或到专门的出租车车站去,比如美国(除极少数大城市外)、德国、巴西等国;而在罗马尼亚等国则是前两种情况兼有。莫斯科专门的出租车很少(至少1996~1998年间如此),但任何一辆车都可以是出租车,因为满街跑的无论是私家车还是公车都干出租车的活,挣点外快。因此,在莫斯科随处都可以招手拦车,商量好价钱,即可上路。非常方便。语言不通不要紧,比比画画也能谈价钱,实在不行,就拿出纸和笔,用阿拉伯数字讨价还价。这一招,华为公司很多国际市场人员都非常熟练。可是,打的容易,但向的士司机讲清楚要去的地点可就有些困难了。方法之一是拿张要去的公司的名片,名片上有地址。但即使有地址,像在莫斯科、圣保罗这样的城市,的士司机也很难按时找到地方。比如说,圣保罗有几万条街,城市规划也不规矩,谁能记住所有的街道?刚开始拓展市场,约见人不容易,不能按时赶到会谈地点是件非常恼人的事。华为公司很多人说我在莫斯科时脾气不好,我想这一定是与经常打的发脾气有关。    
    在国外坐出租车,我还有一招经常使用。我会经常用移动电话找朋友或当地雇员帮忙,先用中文或英文给朋友或当地雇员讲清楚要去的地方后,然后将手机递给出租车司机,请他们向司机解释。不仅如此,手机还能帮很多忙。在国外,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遇到沟通困难,我就会使用移动电话请朋友或当地雇员为我解释或翻译,比如,开车被警察拦住啦、购物啦、遇到门卫不让进门啦等等。手机使“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在莫斯科、伦敦和纽约这样的城市,在地面上开车或坐车,很多时候还不如坐地铁能控制时间。坐地铁也非常方便快捷。莫斯科的地铁系统,恐怕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庞大、最完善、建筑也是最优美的地铁系统。很多地铁站就是莫斯科的一个景点。站台下面优美的艺术雕塑随处可见,有的地铁站更是金碧辉煌。莫斯科最大的地铁站有三层之多,四通八达,每一层都有地铁运行,转车的人流就在几层间有条不紊地急冲冲地流动着。对新到莫斯科的人来说,莫斯科的地铁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这个迷宫修建几十年了,现在还在向更远处扩建。只要你搞清楚了莫斯科的地铁系统,保证你到任何国家,你都会觉得当地的地铁系统很简单,在乘坐几次当地的地铁以后,你就能迅速地掌握如何乘坐当地地铁。我第一次到伦敦,在坐了一次地铁后,就立即能熟练地使用伦敦地铁了。这点得益于我在莫斯科地铁系统内的自我训练。    
    在世界很多城市,除了街道名称外,人们还有一些其它的说明方位的方法,比如标志性建筑、酒店等等。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人们约会时经常会说先在某某麦当劳汇合,因为麦当劳分布在该市的四面八方,就近去麦当劳非常方便。而在莫斯科或者东京,人们自然就说先在某某地铁站或电车站汇合了。莫斯科每个地铁站里,详细标明有纵横交错的地铁图,你只要知道要去的地铁站名称,你就能找到合适的乘坐路线,按正确的方向乘车即可。地铁站里有很清楚的路标,路标上列满了站名,路标指示的乘车路线列出了路过的所有站名。找正确的路线可根据路标按图索骥,这不难,难的是所有标志都是用的俄文。解决这个语言问题,我有个笨办法。坐地铁时我总是揣有个地铁图(地铁图可在每个地铁站免费索取),出发前看看要去的地铁站站名的前4~5个俄文字母,到了地铁站马上在路标上找前4~5个俄文字母一样的站名,这样很快就能确定路标指示的路线是不是该乘坐的路线。不论多复杂的地铁站,采用这个笨办法就一定能找到正确的地铁路线和乘车方向,并且还很迅速,有时候并不比懂俄文的慢。    
    坐地铁是“行”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与客户会谈时经常要准备很多东西,提着大包小包坐地铁就不方便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开车还是最好的方法。在国外开车,首先要持有当地认可的合法驾照,这点不能儿戏,否则一旦出事,就不是钱的问题了,而要负刑事责任。其次,是要懂一些国际通行的交通规则和开车的规矩。国内近期私家车火爆起来,我发现很多人开车不讲“主道先行,辅道后行”、“左先右后”的起码规矩,或者干脆没有主道辅道之分的概念,连老司机都这样,“嗖”地从辅道“窜”到主道,迫使主道上的车不得不踩刹车,也许他们这样开车还会得意地认为自己的开车水平很高。然而,养成这种坏习惯在国外开车非常危险。华为公司员工因为上述坏习惯而在国外开车出事的不在少数。另外,国内的很多车晚上都打着“远光灯”,并且一个比一个明亮晃眼,这些在国外都是不允许的。先不说远视灯照着对面司机容易出事,这里还有个开车礼貌问题,在国外碰到滋事的,他会认为你不尊重他,少不了又是一场麻烦。我们出国,头上都顶着“中国人”三个字,不要因为自己的坏习惯而给这三个字抹黑。    
    莫斯科市无市郊,其城区面积与北京五环路内的面积大体相当(莫斯科市的直径为40公里)。因为不懂俄文,我在莫斯科开车记路只能靠记住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的道路规划比较规范,我在那儿时,莫斯科的公路体系以两个圆环形公路连接城市其它道路,俗称“大环”和“小环”(后来又修了一条更大的环)。如果开车迷路了,则总能开上“大环”或“小环”,而上了这两个“环”就能找到方位了。“大环”围绕莫斯科城市而建,1996年前,被人称为“死亡之路”,原因是这条环状封闭的高速公路晚上漆黑一片,没有路灯,喜欢开快车的俄罗斯人晚上经常出事。后来那位有名的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解决了这一难题。“小环”贯穿莫斯科整座城市,不但连接莫斯科的很多大街小巷,还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坐落在“小环”的公路边上,比如俄罗斯外交部、美国大使馆等等,成为大家的路标。我对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