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61-注解伤寒论 >

第15章

461-注解伤寒论-第15章

小说: 461-注解伤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火热大甚,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扰乱也。小便利者,为火未剧,津液未竭而犹可治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赵本作“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 
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责邪在表,医以火劫发汗,汗(熊校记∶医以火劫发汗,汗出,大出者亡其阳。汪本大上删“ 
出”字,非)大出者,亡其阳。汗者,心之液。亡阳则心气虚,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越, 
故惊狂,起卧不安,与桂枝汤,解未尽表邪;去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 
辛以散之;阳气亡脱,加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属是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赵本作“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味酸咸) 龙骨(四 
两。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洗去脚,赵本医统本并作腥。味辛平) 
上为末,(赵本作“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赵本有“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十六字)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赵本无“者”字)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 
汗出。愈。 
形作伤寒,谓头痛身热也。脉不弦紧,则无伤寒表脉也。经曰∶诸弱发热,则脉弱为里热,故云弱者必 
渴。若被火气,两热相合,搏(熊校记∶传于胃中,汪本传改搏,非是)于胃中。胃中躁 
烦,必发谵语。脉弱发热者,得脉浮,为邪气还表,当汗出而解矣。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此火邪迫血而血下行者也。太阳病用火熏之,不得汗,则 
热无从出。阴虚被火,必发躁也。六日传经尽,至七日再到太阳经,则热气当解。若不解,热气迫血下行,必 
清血清厕也。 
脉浮热甚,(赵本有“而”字)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脉浮,热甚为表实,医以脉浮为虚,用火灸之,因火气动血,迫血上行, 
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 
血难复也。 
微数之脉,则为热也。灸则除寒,不能散热,是慎不可灸也。若反灸之,热因火则甚,遂为烦逆。灸本 
以追虚,而复逐热为实,热则伤血,又加火气,使血散脉中,气主煦之,血主濡 
之,气血消散,不能濡润筋骨,致骨焦筋伤,血散而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脉浮在表,宜以汗解之。医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无从出,又加火气相助,则热愈甚,身半以上, 
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火性炎上,则腰以下阴气独治,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赵本有“烦”字)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赵本无“也”字) 
烦,热也。邪气还表,则为烦热,汗出而解。以脉浮,故为邪还表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赵本有“桂枝加桂汤方”详见本书卷十)更加桂二两。(赵本有“也”字) 
烧针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气。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气而动,发为 
奔豚。《金匮要略》曰∶病有奔豚,从惊发得之。肾气欲上乘心,故其气从少腹上 
冲心也。先灸核上,以散其寒,与桂枝加桂汤,以泄奔豚之气。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先火为逆,复以下除之,里气因虚,又加烧针,里虚而为火热所烦,故生烦躁,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散火邪。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赵本有“去皮”二字) 甘草(二两,赵本有“炙”字)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上为末,(赵本作“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寒则伤荣。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惊者温针,损荣血而动心气。《金匮要略》曰∶血气少者属于心。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赵本有“反”字)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恶寒发热,为太阳表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者,阳明证。本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动胃气,表邪乘 
虚传于阳明也。以关脉细数,知医吐之所致。病一二日,为表邪尚寒而未成热, 
吐之则表寒传于胃中,胃中虚寒,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则表邪已传成热,吐之,则表热乘虚 
入胃,胃中虚热,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晨食入胃,胃虚不能克化,即知,至暮 
胃气行里,与邪气相搏,则胃气反逆,而以胃气尚在,故止云小逆。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于胃气,邪热乘虚入胃,胃为邪热内烦,故不恶寒,不欲近衣也。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 
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阳气微、膈气虚也。数为热本,热则合消谷,客热则不能消谷, 
因发汗外损阳气,致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 
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赵本有“汤”字)证,以 
呕故知极吐下也。 
心下温温欲吐,郁郁微烦,胸中痛,当责邪热客于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满,则邪热已下于胃也。日 
数虽多,若不经吐下,止是传邪,亦未可下,当与柴胡汤,以除上中二焦之邪。若曾吐下,伤损胃气,胃虚则 
邪乘虚入胃为实,非柴胡汤所能去,(医统本有“与”字)调胃承气汤下胃热。以呕,知胃气先曾伤动也。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经也。膀胱,腑也。此太阳随经入腑者也。六七日邪气传里之时,脉微而沉,邪气在里之脉也。 
表证仍在者,则邪气犹浅,当结于胸中;若不结于胸中,其人发狂者,热结在膀胱也。经曰∶热结膀胱,其 
人如狂。此发狂则热又深也。少腹硬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证谛也,与抵当汤以下蓄血。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味咸,苦寒)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味苦,微寒) 桃人(赵本作仁,二十 
个,去皮尖。味苦甘,平) 大黄(三两,酒浸,赵本作洗。味苦寒) 
苦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甘缓结,苦泄热,桃人、大黄之苦,以下结热。 
上四味为末,(赵本无“为末”二字)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赵本作“更”)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胃热发黄也,可与茵陈汤。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 
人如狂者,非胃中瘀热,为热结下焦而为蓄血也,与抵当汤以下蓄血。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有热,少腹满,是蓄血于下焦;若热蓄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蓄津液而蓄血不行,小便自 
利者,乃为蓄血,当与桃人承气汤、抵当汤下之。然此无身黄屎黑,又无喜忘发 
狂,是未至于甚,故不可余快峻之药也,可与抵当丸,小可下之也。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赵本有“熬”字。味苦寒) 虻虫(二十五个,赵本作二十个,去翅足,熬。味苦, 
微寒) 桃人(人赵本作仁,二十个,赵本有“五”字,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杵(赵本作“捣”)分为(赵本无“为”字)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时, 
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饮水多而小便自利者,则水不内蓄,但腹中水多,令心下悸。《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 
甚者则悸。饮水多而小便不利,则水蓄于内而不行,必苦里急也。 

卷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属性: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 
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结胸者,邪结在胸;脏结者,邪结在脏。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下后邪气入里,与阳相结者为 
结胸,以阳受气于胸中故尔;与阴相结者,为脏结,以阴受之,则入五脏故尔。气与宜通而塞,故痛。邪结阳 
分,则阴气不得上通;邪结阴分,则阳气不得下通。是二者,皆心下硬痛。寸脉浮,关脉沉,知 
邪结在阳也;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知邪结在阴也。阴结而阳不结,虽心下结痛,饮食亦自如,故阴气乘肠 
虚而下,故时时自下利。阴得阳则解,脏结得热证多,则易治。舌上白苔滑者,邪气结胸中亦寒,故云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赵本注∶“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脏结于法当下,无阳证,为表无热;不往来寒热,为半表半里无热;其人反静,为里无热。经曰∶舌上 
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医统本有“邪气”二字)以表里皆寒,故不可攻。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赵本注∶“一作汗出”)因作痞。(赵本有“ 
也”字)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而反下之,则表中阳邪入里,结于胸中为结胸;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 
反下之,(医统本有“则”字)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结胸病项强者,为邪结胸中,胸膈结满,心下紧实,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项强,亦如柔 之状也。与 
大陷胸丸,下结泄满。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赵本有“子”字。半升,熬。味苦寒) 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 
人(赵本作“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大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