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61-注解伤寒论 >

第1章

461-注解伤寒论-第1章

小说: 461-注解伤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注解伤寒论
作者:成无己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44年  



属性: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 
而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 
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 
得为完秩。(医统本作“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 
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后虽有学人, 
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余年矣,虽粗得其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 
室,常为之慊然。昨者,解后(医统本作“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 
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 
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 
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 
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谓慊然者,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 
芜,聊序其略。 
x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x 


伤寒卒病论集
属性: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 
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 
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 
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 
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 
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 
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 
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 
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 
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 
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 
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 
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 
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浅,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属性: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 
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 
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 
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 
过其师,所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 
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 
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 
者。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 
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x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x 

卷一
辨脉法第一
属性:问曰∶脉有阴阳者,(赵本无“者”字)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 
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兹首论曰∶(医统本无 
“曰”字)脉之阴阳者,以脉从阴阳始故也。阳脉有五,阴脉有五,以脉从五行生故也。阳道常饶,大、浮、 
数、动、滑五者,比之平脉也。有余,故谓之阳。阴道常乏,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平脉也。不及,故 
谓之阴。伤寒之为病,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则邪气自里之表,欲汗 
而解也,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是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则邪气自表入里,正虚邪 
胜,如谵言、妄语、脉沉细者死是也。《金匮要略》曰∶诸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此之谓也。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 
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结者,气偏结固,阴阳之气不得而杂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杂以为和,不相杂以为结。浮数,阳 
脉也;能食而不大便,里实也。为阳气结固,阴不得而杂之,是名阳结。沉 
迟,阴脉也;不能食,身体重,阴病也;阴病见阴脉,则当下利,今大便硬者,为阴气结固,阳不得而杂之,是 
名阴结。论其数者,伤寒之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至六日为 
传经尽,七日当愈。七日不愈者,谓之再传(医统本无“传”字)经。言再传(医统本无“传”字)经者,再自 
太阳而传,至十二日再至厥阴为传经尽,十三日当愈。十三日不愈者,谓之过经,言再传(医统本无“传”字)过 
太阳之经,亦以次而传之也。阳结为火,至十七日传少阴水,水能制火,火邪解散,则 
愈;阴结属水,至十四日传阳明土,土能制水,水邪解散,则愈。彼邪气结甚,水又不能制火,土又不能制水, 
故当剧。《内经》曰∶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也。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 
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 
赵本无“假令”二字)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阴偏不足,则阳得而从之;阳偏不足,则阴得而乘之。阳不足,则 
阴气上入阳中,为恶寒者,阴胜则寒矣;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为发热者,阳胜则热矣。 
阳脉浮(赵本注∶“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阳为气,阴为血。阳脉浮者,卫气强也;阴脉弱者,荣血弱也。《难经》曰∶气主 之,血主濡之。血 
虚,则不能濡润筋络,故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内经》云∶脉者,血之府也。脉实则血实,脉虚则血虚,此其常也。脉沉者,知荣血内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针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脉浮,汗出如流珠者,腠理不密, 
开合不司,为卫气外衰也。浮主候卫,沉主候荣,以浮沉别荣卫之衰微,理固然矣。 
然而衰甚于微,所以于荣言微,而卫言衰者,以其汗出如流珠,为阳气外脱,所以卫病甚于荣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赵本作“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卫阳也,荣阴也。烧针益阳而损阴。荣气微者,谓阴虚也。《内经》曰∶阴虚而(医统本作“生”)内热, 
方其内热,又加烧针以补阳,不惟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然而内躁烦也。 
脉(赵本注∶“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脉(赵本注∶“一云夏脉”) ,(赵本作∶“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累累如循长竿者,连连而强直也。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轻浮而阳(医统本作“主”)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赵本注∶“一云阴气”)衰也。 
萦萦滞也,若萦萦惹惹之不利也。如蜘蛛丝者,至细也。微为阳微,细为阳衰。《脉要》曰∶微为气痞, 
是未至于衰。 
《内经》曰∶细则气少,以至细为阳衰宜矣。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绵绵者,连绵而软也。如泻漆之绝者,前大而后细也。《正理论》曰∶天枢开发,精移气变,阴阳交 
会,胃和脉生,脉复生也。阳气前(医统本作“先”)至,阴气后至,则脉前为阳气,后为阴 
气。脉来,前大后细,为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是知亡血。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赵本注∶“一作纵”)脉,阳盛则 
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迟,小快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时有一止者,阴阳之气不得相续也。 
阳行也速,阴行也缓。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 
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伤寒有结代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死脉。此结促之脉, 
止是阴阳偏胜,而时有一止,即非脱绝而止。云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动,为阴阳相搏,方其阴阳相搏而虚者,则动。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也。如不汗出, 
发热,而反形冷、恶寒者,三焦伤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行气于阳。三 
焦既伤,则阳气不通而微,致身冷而恶寒也。《金匮要略》曰∶阳气不通即身冷。经曰∶阳微则恶寒。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脉经》云∶阳出阴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