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45-灵素节注类编 >

第39章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39章

小说: 445-灵素节注类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曰∶正月朔日,太乙居天留志宫,其日西北风,不雨, 
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死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 
中北风,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风从南 
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 
大灾也;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利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 
民多病。此所以候岁之风,HT 残伤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戊,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巳, 
不暑,民多暴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 
一岁生成之气化,始于元旦。风者,阳气所动,故可占一岁之丰歉,及余月之寒温。愆期不调,即以验民 
病之吉凶也。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扬沙石之厉风,故名虚邪贼风,而为灾害之应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 
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此言人本天地之气而生,既成身形,故与天地气化相通,而受邪各有所属也。八风即上文八正之风,有邪 
正虚实不同。风由经络而触五脏,故有五风之谓。盖五脏具五行之性,合五时之序,五行有生克,故其风邪相 
传有胜负。如春胜长夏,木克土也;长夏胜冬,土克水也;冬胜夏,水克火也;夏胜秋,火克金也;秋胜春, 
金克木也。其邪之相传,以相克为凶,如肝木之邪传脾土之类;以相生为吉,如肝木之邪传心火之类。若去其 
邪,当用制胜之法,如木邪,则助金以制之;若助其正,当用相生之法,如滋水生木、补火生土之类也。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 
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 
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 
厥。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 
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 
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此承上文以明外风触五脏之病证也。春属木,其位东,应于肝脏,故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也,俞在颈项者, 
颈项本少阳经脉所行之部,以肝胆为表里,风必由表入里,故俞在颈项也;心火主夏,位于南,故南风病在心 
也,俞即心包经脉所行,在胸胁也;肺金主秋,位于西,故西风病在肺,而俞在肩背也;肾水主冬,位于北, 
故北风病在肾,而俞在腰股也;中央为土,故病在脾,而俞在脊也。此言五脏应五行时令气候,而邪皆由俞穴 
而入也。其言春气病在头,以及冬气病在四肢者,义又不同。是以天地升降之气候,而应人身表里、浅深、上 
下之部位也。春病鼽衄者,血随春阳之气,上升至头,由鼻而衄,故言春气病在头也;夏病胸胁者,心火当令, 
其俞在胸胁,仲夏阳气初降而浮于身表,其内则虚,故言夏气病在脏也;长夏,季夏也,病洞泄寒中者,正值 
阳降阴升,如地热井寒,脾土主令,故言病在脾也;秋病风疟者,余暑内伏,凉风外加,则发寒热之疟,秋为 
肺金主令,其俞在肩背,风邪由之而入,故言秋气病在肩背也;冬病痹厥者,是时阳气尽入于地,寒邪逼于身 
外,阳气伏于五内,不能畅达四肢,而阴阳经脉交接之处,不得通贯,则为痹、为厥,故言冬气病在四肢也。 
按跷者,按摩导引,以通气血,流行经脉,即为治痹厥之法也。然必不得已而用之者,盖冬令当顺其归藏之 
候,不宜扰动气血,故冬不按跷,则气血沉静,而春不病鼽衄,以至夏秋冬皆可调顺而无患也。良以阴精为阳 
气之根,乃一身之本也,要在冬令归藏固密,以滋春生之气。是故冬能藏精,则阳气足,而春阳发生,和而不 
亢,则无温病。若夏令,又当顺其风泄之气,如汗不出,其气不宣,则暑伏于内,秋风外袭,即成风疟也。以 
上虽分两义,而统明随顺阴阳五行、四时气化、升降流行之序。如上所云,顺之则治,逆之则乱,以发诸病, 
是故为诊视平人之脉法,不可不知也。若其病之变化,又当随宜而治, 
不可拘执冬不按跷,夏必汗出之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灵枢·刺节真邪篇》帝曰∶余闻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 
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此言生初所禀本元之气,及平时由呼吸所受天地中和纯粹之气,是阴阳之精气,故为真气,与饮食之谷气 
合并而充身者,故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则又统括阴阳五行气化,以长养万物者也;正气即正风, 
由太乙所居正位而来,以少阳之气所化,而柔弱不厉,正可舒养万物,故名正气,或有过猛之时,其中人亦浅 
而不伤,不能胜身中真气,则自去而不为病也;其虚邪贼风,中人也深,不能自去,则伤而成病,下更详之。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 
外,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 
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为痹,卫气不行,则 
为不仁。 
洒淅动形者,寒 毛竖也,以其邪厉,故发腠理而深入至骨,则为骨痹,必骨痛也;邪搏于筋,则筋拘挛; 
脉者血之府,邪搏于脉,故血闭,甚则经脉不通而成痈;肉在脉外,卫气所居,故邪侵肉,则与卫气相搏,其 
阳胜则为热,阴胜则为寒,寒则真气去而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发腠理,开毫毛,而往 
来行,则为痒,久留不去,则为痹,卫气因之不得流行,其肉顽木而不仁也。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此言邪气偏伤,其入深,则成偏枯,半身不遂;入浅,则一边经脉疼痛,以其真气耗去,而邪居之也。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 
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能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 
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 
日以易甚,速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 
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 
常名也。 
此言人身阴阳气血而中贼风,日久深沉,寒热相结,在阴则寒胜,在阳则热胜,寒胜则骨疼肉枯,热胜则 
烂肉腐肌而为脓,内伤于骨,则骨损如虫蚀也。上言邪搏于筋而筋挛,即屈不能伸,邪居其间,则发为筋溜,同 
瘤也;邪气内结,卫气留滞,津液不输,与邪合而结成肠瘤,久者,数岁乃成;初起按之尚柔,已有所结,则 
气日以归,而津液留之,邪气中之,故凝结日易而成昔瘤,谓由宿昔渐结,故云数岁乃成,于是按之坚矣;如邪 
深中于骨,气因循骨而行者,与邪并结,日以益大,则为骨疽也; 
宗气本温分肉者也,邪中于肉,则宗气归之,邪留不去,有热则肉化成脓,无热则结为肉疽,故有热为痈,无 
热为疽,疽为阴证,痈为阳证也。凡此邪气中人发病,无一定之常处,及其成病,则有一定之常名,因名以辨 
阴阳、表里、寒热而治之也。 
《灵枢·论勇篇》帝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少长等也,衣之浓薄均也,卒然遇烈风豪雨,或 
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 
其所病各不同形。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者,不胜 
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冬之虚风也。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浓肉坚固,不伤于四时 
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浓而肌肉坚者,长夏而有虚风,不病也。其 
皮浓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 
此言四时之风,本于五行之气,而人禀阴阳五行以生,其气质各有强弱之异,而五行有生克,故气质有胜 
负。假如黄色,土质也,土畏木,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金质也,金畏火,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木质也, 
木畏金,故不胜秋之虚风;赤色,火质也,火畏水,故不胜冬之虚风。此皆言虚风者,即虚风贼邪也。惟黑色 
为水质,水畏土,长夏未月,土旺主令,而有虚风,其皮薄肉弱,而色不一定常黑者,方中其邪;若色黑而皮 
浓肉坚者,其阴阳皆充实,故长夏虚风,亦不能伤之,无论四时之风也。必其重感寒邪,内外俱伤,乃病,即 
所谓两感者也。故如黄白青赤之人,亦皆言皮薄肉弱,而不胜四时之风,如其皮浓肉坚,亦未必皆病。以此推 
之,可概见矣。 
《灵枢·贼风篇》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 
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 
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此言不感虚风贼邪,而卒然病者,以平日尝伤湿气,藏于血脉分肉之间,久留不去,而不自觉;又若有所 
堕坠,恶血在内不去;或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其腠理闭不通,及开而遇风寒,血气凝结,新 
故之邪相袭而成痹;或有因热汗出而受风,如此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故邪加重,而卒然发病焉。盖上言正 
风之气柔弱,不能胜真气,则自去而不为病,此因先有所伤之邪,与外风相袭,则加重而病发,不必虚风贼邪 
方病。以余观之,平时此等病证为多,而虚风贼邪所伤者少也。 
帝曰∶夫子之所言者,皆病患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何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