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
脉行表。阴脉行里。)然则中为阴。(阴主内。)其冲在下。名曰太阴。(脾脉在冲脉之上。)太阴根起于隐白。(穴在足大
趾端。)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肾脉行脾之后。)少阴根起于涌泉。(穴在足心。)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
之前。名曰厥阴。(厥阴肝脉。上踝八寸。交出太阴脾经之后。始行少阴肾经之前。前此则否。)厥阴根起于大敦。(穴在
足大趾三毛中。)阴之绝阳。(厥阴主十月。为阳之尽。)名曰阴之绝阴。(三阴三阳。至此经为尽处。)是故三阴之离合也。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为至阴。敷布阴气。厥阴阴之尽。受纳阴气。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故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阴。(阴阳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然其要则本之一阴一阳。张子所谓一故神。两
故化也。)(阴阳离合论。)
【素】阳明两阳合明也。(三月辰。主左足阳明。四月巳。主右足阳明。为两阳合明。)厥阴两阴交尽也。(九月戌。
主右足厥阴。十月亥。主左足厥阴。为两阴交尽。)(至真要大论)
【素】三阳为父。(三阳。太阳也。总督诸阳。)二阳为卫。(二阳。阳明也。御邪扶生。)一阳为纪。(一阳。少阳也。
纲纪形气。)三阴为母。(三阴。太阴也。育养资生。)二阴为雌。(二阴。少阴也。为牝脏。)一阴为独使。(一阴。厥阴
也。善谋虑为使。)(阴阳类论)
【灵】营气之道。内谷为宝。(气之清者为营。成于水谷。所化精微之气。)谷入于胃。乃传之肺。(脾为传精于肺。)
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肺为传相。为布散于中外。)精专者。行于经隧。(精之专者化为营。循行正经之隧道。)常营无
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营气之行。每日从手太阴肺始。)出注手阳明。(大肠经。)上行注足阳明。
(胃经。)下行至跗上。(足面。)注大指间。与太阴合。(足大趾隐白穴。合足太阴。)上行抵髀。(股髀内廉。)从髀注心
中。循手少阴。(心。)出腋下臂。注小指。(手小指。心经少泽穴。)合手太阳。(至小指外侧。合小肠经。)上行乘腋。
出内。(目下。)注目内 。(睛明穴。足太阳膀胱经。)上巅下项。合足太阳。(膀胱经。)循脊下尻。(脊骨尽处。)下
行注小指之端。(足小趾。膀胱经至阴穴。)循足心。(斜趋足心。肾经涌泉穴。)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手厥
阴心包经。)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即心包络。)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心包经大陵穴。)入掌中。(劳宫穴。)出中
指之端。(中冲穴。心包经尽处。)还注小指次指之端。(手第四指关冲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合手少阳。(三焦。)上行
注膻中。(两乳中间。)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下行至跗上。(足面。)复从跗注大指间。(足厥
阴肝经大敦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至此而终。)从肝上注肺。(复行肺经。)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咽颡。)究于
畜门。(未详。新校正云。疑即贲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音邸。脊骨尽处。)是督脉也。络阴
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马注。此任脉也。)下注肺中。复出太阴。(终而复始。)此营气之所行也。
逆顺之常也。(顺行逆行。皆合常数。)(营气)
【灵】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胃升精于肺。肺散精于脏腑。)其清者为营。浊
者为卫。(素问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营在脉中。(阴性精专。随宗气以行于经隧之中。)卫在脉
外。(阳性 悍滑利。不入于脉。而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卫气篇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
为营气。)周营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
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如陇高起。)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
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
受气矣。夜半而大会。(阴阳交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营卫生会)
【灵】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是故平
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睛明穴。太阳经。)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膀胱经始。)循背下至小指之端。(足小
趾至阴穴。)其散者。(在头而散者。)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小肠经。)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本经少泽穴。)其散者。
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胆经之瞳子 。)注小指次指之间。(足第四趾之窍阴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三焦经。)
下至小指之间。(小指次指之端。即无名指之关冲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胃经。)以下行至跗上。
入五指(当作次趾。)之间。(本经厉兑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大肠经之迎香穴。在鼻旁。)入大指(当作次
指。)之间。(本经商阳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少阴肾经涌泉穴。交于阴。)出内踝。下行阴分。复会于目。
(夜行阴分。至明日复会于足太阳睛明穴。)故为一周。(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五十度毕。)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
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气行于阴则寐。故少阴病但欲寐。)肾注于心。(手少阴。)心注于肺。(手太阴。)肺注
于肝。(足厥阴。)肝注于脾。(足太阴。)脾复注于肾为周。(阴分有五脏。而缺手厥阴心包经。按邪客篇言少阴脉曰。诸
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包络。其余脉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亦如阳行之
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又自睛明穴起。)(卫气)
【灵】营出于中焦。(中脘穴。为中焦。胃中谷气。传化精微为血。)卫出于下焦。(脐下一寸阴交穴。为下焦。其阳
气上升为卫气。)愿闻三焦之所出。曰上焦出于胃上口。(上焦即膻中。宗气积焉。胃口上脘当其分。)并咽(上喉咙。司
呼吸。)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即膻中之分。)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手太阴肺经。)还至阳明。(行手阳明大肠。)上
至舌。下足阳明。(胃经。又行脾。行心。行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复行于手太阴肺。)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
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此言上焦宗气。与营气同行于经隧之中。)中焦亦并胃中。
(胃之中脘。)出上焦之后。(之下。)此所受气者。泌糟粕。(泌别糟粕下行。)蒸津液。(蒸腾津液上行。)化其精微。上
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所谓营出中焦也。)曰。夫血之与气。异
名同类。何谓也。曰。营卫者。精气也。(水谷之精气。)血者。神气也。(精能生神。神无所丽。必根据精血。)故血之与
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汗者心之液。即血也。凡脱血者。无再发其汗。
发汗者。无再去其血。若两伤之。则有两死。而无两生矣。)下焦者。别回肠。(大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
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三停分之。此居下焉。)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其浊气下行。则为二便。其清气升于上中二焦者。则为卫气。而流行于六阴六阳也。)上焦如雾。(如雾之氤氲。)中焦
如沤。(如沤之上浮。)下焦如渎。(如渎之蓄泄。按本节仅言下焦如渎。而未及卫出于下焦。)此之谓也。(昂按。此岐黄
所说三焦。在上中下三空处。古人所谓有名无形者是也。马玄台乃云。此不得为三焦。而割右肾以为三焦之府。窃谓五
脏六腑。各有定位。肾居五脏之一。本有两枚。焉得割其右者。另为一腑乎。于三焦三字之义。何以称焉。)(营卫生会)
【灵】脉行之逆顺奈何。(有自上而下者。有自下而上者。)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为顺。手太阴肺。从中府而
走手大指之少商。少阴心。从极泉而走手小指之少冲。厥阴心包。从天池而走手中指之中冲。)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为
顺。手阳明大肠。从手四指商阳而走头之迎香。太阳小肠。从手小指少泽而走头之听宫。少阳三焦。从手四指关冲而走
头之丝竹空。)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为顺。足太阳膀胱。从头睛明而走足小趾之至阴。阳明胃。从头头维而走足次趾
之厉兑。少阳胆。从头瞳子 而走足四趾之窍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为顺。足太阴脾。从足大趾隐白而走腹之大
包。少阴肾。从足心涌泉而走腹之俞府。厥阴肝。从足大趾大敦而走腹之期门。若如此转行者。则为逆行也。)少阴之脉
独下行何也。(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独少阴肾脉下行。与肝脾直行者别。)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
皆禀焉。(冲为血海。故脏腑皆禀气。)其上者。出于颃颡。(咽颡。)渗诸阳。灌诸精。(自下而上故曰冲。)其下者。(复
有下行者。)注少阴之大络。(肾之大络。名太冲穴。肾脉下行者。正以冲脉入肾之络。与之并行也。)出于气街。(冲脉
起于肾下。出于阳明气冲穴。即气冲。)循阴股内廉。入 中。(膝后曲处。)伏行 (一作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
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肝脾肾。)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循足面下涌泉。入足大
趾。)渗诸络而温肌肉。(冲脉上灌下渗如是。所以为脏腑之海。而肾脉因之下行也。)(逆顺肥瘦)
【灵】手少阴之脉独无 。何也。(无治病之俞穴。)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心为君主。不易受邪。)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邪中于心。则立死。)故诸
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 焉。(包络同于心主之脉。故即以心主名之。)少阴独
无者。不病乎。曰。其外经病。(经络。)而脏不病。(心脏。)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治其经者。独取掌后锐骨。
本经之神门穴而已。)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治手少阴者。即治心包络经。按九
针篇云。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系心包经穴。以心包代心君行事。故不曰本经之神门。而曰心包之大
陵。在掌后两筋间横纹陷中。)(邪客)
【素】春气在经脉。(木气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