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熊猫老师脉法讲稿 >

第7章

熊猫老师脉法讲稿-第7章

小说: 熊猫老师脉法讲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脉类的脉有:紧脉、促脉、动脉;
迟脉类的脉有:涩脉、虚脉。 

数、缓、迟脉之主病,熊猫对古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首先是数缓迟脉的定义,自《脉经》以后的脉学著作大多以“六至为数、五至为常、四至为缓、三至为迟。”作为标准。那么数缓迟的脉就是一个速率的问题,不会再加入别的因素。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同一时间同一人体的寸关尺的速率肯定是一致的,数都数,迟都迟,不会寸数关平尺迟。也就不会出现众多脉学专著描述的数缓迟脉在寸关尺的主病情况。但是确实古人的著作中描述了寸关尺的主病。摘录一二:《脉诀汇辩》:“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左寸数者,头痛上热,舌疮烦渴;数在左关,目泪耳鸣,左颧发赤;左尺得数,消渴不止,小便黄赤。右寸数者,咳嗽吐血,喉腥嗌痛;数在右关,脾热口臭,胃反呕吐;右尺得数,大便秘涩,遗浊淋癃。有力实火,无力虚火”。《脉学阐微》:迟脉为阳气失职,胸中大气不能敷布之侯。见于左寸,胸中寒痹、满痛,精神不振;左关,肢体拘急,,脘满胁胀痛,心烦闷;左尺,肾虚便泄,腰酸痛,女子不月。右寸,肺气寒冷,胸闷痛,痰滞,气短咳逆;右关,脾冷胃寒,食不化,积滞不行;右尺,腹部胀痛,腰酸重泄泻”。此等描述令熊猫不解,(望有缘者赐教)熊猫以为肯定有相兼脉的,可苦苦寻找也找不到证据。这些都是单纯的数迟脉的描述,何况这些脉学著作中后面还有相兼脉的单独描述。
    
为此,熊猫只能综合诸家的基本精神,总结大意如下:数脉主热、主虚。因热邪壅胜气血旺行而为数,此时因正邪相博,脉象必为数兼实脉,为实证;久病见数脉,一般应与细、濡、弱、等相兼,为正气不足,为虚症。若数脉兼散等无根脉,为虚阳之外越。迟脉主寒、主脏、主痛。《四言举要》:“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需要指出的是迟脉主寒,虽然有内寒有外寒,但临床外寒大多出现“麻黄汤”证,脉象为浮、为紧;而心脾肾的阳虚所生之内寒临床多见迟脉。熊猫曾治一70岁男性老者,心率42次/分,兼沉、有力,舌青紫,苔白厚。因坚拒汤药,遂服用“附子理中丸”,两盒后心率68次/分。
    
据此认识,熊猫在临床中,凡遇到西医之心动过缓及各型的传导阻滞,均以扶阳为先。

数脉之主病,多数医家为主热、主虚。熊猫以脉探讨肥胖的病机时走过不少弯路。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西医就提出了“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这个综合征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痛风、慢性骨关节病等等。但西医没有作用在“胰岛素抵抗”这个环节的药物,所以尽管这个学说提出20年了,但上述的病种还在单独的划分和治疗…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肥胖是导致上述疾病的根源,肥胖者几乎不可避免的要出现上述的一种或几种病症。
    
肥胖在美国已与枪支、吸毒成为并列的社会问题。熊猫预测在我国不远的将来,肥胖和肥胖导致的上述疾病也必将成为极大的社会问题。面对肥胖和肥胖相关疾病西医起码在50年内不会有好的解决办法,而中医界对此绝不应该无动于衷,也不能停留在自得自乐的说教中。作为靠中医混饭吃的一分子,熊猫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又这么晚了,睡觉了,明天再说) 

肥胖者的脉象可见洪、沉、弦、数的相兼脉。熊猫对肥胖的病机不明,所以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搜集了国内几十种中医药期刊的资料,单肥胖的资料就有几百篇。熊猫做了分析归纳整理,呵呵,光分型就有几十种。以湿、痰、热论者有之、以三焦论者有之、以脏腑论者有之。其中以脾虚论者和肥人多湿多痰论者为多。首先看看肥胖者的共同点:1,能吃,吃的多、2,喜热食、3,不好动、4,体态臃肿、5,红光满面、6,稍微活动后既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熊猫困惑了,肥胖是热症还是寒症?是实证还是虚症?脾虚者该饮食减少、大肉尽脱,肥胖者为何脾虚?重要的是已经肥胖了为什么还那么能吃?熊猫不解。于是按照熊猫所能接受的分型给肥胖者试用,期间也用资料中介绍的偏方验方,期间也分析了国内的减肥市场的各种方法(那个时期的减肥药主要是利尿的、腹泻的、抑制食欲的、增加消耗的含有麻黄碱的几大类,减肥方法有运动减肥、节食减肥、针灸减肥、按摩减肥等)熊猫找来了肥肥胖胖的一帮酒友分别实验观察各种减肥方法,时间是一个月。结果令人沮丧,堂堂国家正规出版的杂志刊登的东东竟然对于肥胖没有实际指导作用。熊猫把这些杂志换酒喝了(三毛钱一斤,卖了好几十块钱),于是现代的中医不看,掉头看古籍。
    
又过了几年,大概是94或95年,治疗一例产后受风的患者,初夏她还穿着毛裤和防寒服,“全身痛,就象没穿衣服风一下就吹进骨头里”她说。脉象沉而有力。熊猫用大剂附子(从30克起,每天增加10克,一直用到120克才止住疼痛)随症而加减组方,两个月才治愈。熊猫发现她瘦了,问她,她说减了8斤,感觉轻松舒适有力。大热的附子能减肥?熊猫疑惑!此时“阳化气、阴成形”尚不能理解,但似乎感觉到一点曙光。可是肥胖者的脉象是数和其它的相兼脉,与这个患者的脉象不符,数脉主热,肥胖者可否用附子?
    
数脉主热主虚似乎已成定论,然而熊猫在拜读前贤著作中又有发现:《脉如》:“夫数按不鼓,则为虚寒相博之脉”;《千金方》:“弦数有寒饮”;《景岳全书》:“涩数、细数者多寒”。 熊猫似有茅塞顿开之感:数脉也主寒,弦数也主寒饮。那肥胖者的沉弦数脉主的是里寒、寒饮。于是熊猫不被满面红光和大汗淋漓的表象迷惑,只要见到沉弦数脉既大胆使用大热温里之药。使用过程中熊猫还发现患者的食欲也有降低。
    
可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肥胖者在没有发胖之前和发胖之后为什么能吃?吃进去的食物超过了身体需要的数量,这个机理是什么? 

肥胖者的病机熊猫以为应该是这样的:太阳开的太过;阳明合的太过;太阴开的不及。
    
太阳之开,为使阳气达于肌表卫外而固内,同时还有发散体热之功。肥胖者的手足自温、满面红光、动辄汗出当为热症。产生热症的原因无非有二,一为体内产热过多,二为体热排放不利。故风寒侵袭腠理闭塞者为体热排放不利,以麻桂之类解肌发汗即可。但汗液为阳气所化,汗出过多于阳气有伤。肥胖者动辄大汗淋漓为太阳开的太过,太阳开的太过根源是阳明合的太多,阳明合的太多是缘于太阴开的不及。
    
胃主行气于三阳经,脾主行气于三阴经。太阴开的不及,造成的后果有三:1,太阴之开是承接阳明合之阳气。太阴开的不及承接阳气不足,造成脾之运化不足。运化不足使肥胖者精神倦怠、体力不能持久、好静不好动;运化不足使肌体误认为饮食水谷不足而乞外食以自救…能吃;运化不足使“阳化气”减少、“阴成形”增加…肥胖。2,阳明合之阳气不能进入太阴而浮游于外,浮游于胃则“消谷善饥”;浮游于上则满面红光;浮游于肢末则手足自温。3,阳明合之阳气强迫太阳开以汗出的方式来宣泄…多汗。多汗伤阳,肌体误以为阳不足,于是阳明又合。
    
所以肥胖患者出现下列的奇怪现象:越吃越饿、越饿越吃;越吃越胖、越胖越吃…部分人少吃一点就出现极度饥饿、心慌、极度乏力、冷汗出的虚脱(低血糖)反应;越热越出汗、越出汗越热。
    
基于以上认识,熊猫以四逆汤与附子大黄汤化裁,四逆与大黄的比例因人而有所不同,可2:1、3:2或1:1配成散剂。减肥效果肯定而无任何不适,且食欲减低、汗出减少。并且降血脂和消除脂肪肝效果非常理想。
    
唯在服用时注意:1,保持大便在23次/每天;2,药后以舌尖稍麻,全身麻麻酥酥、热热乎乎、轻松舒适为度。
    
肥胖者是这样,那些还没有出现肥胖但开始能吃者的病机与肥胖者的病机稍有不同,容后再说。 

缓脉。
    
缓脉是常脉“胃、神、根”的主要的表现形式,《景岳全书》:“凡从容和缓,浮沉得中者,此平人之正脉”。《沈氏尊生书》:“和缓而匀,无浮沉徐疾微弱之偏既为胃气脉”。
    
缓脉亦可是病脉。《诊家正眼》:“缓为胃脉,来往和匀,取其兼见,方可断证”。
    
缓脉 在《伤寒》中的描述与后世医家的不同,“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同等者,名曰缓也。”基本没有脉形的描述。《脉诀刊误》(元…戴启宗)提出“一息四至”。以后诸家基本宗此说。
    
熊猫以为构成缓脉的条件有二:

    1,有至数的要求:一息四至;
    2,有脉形的要求:柔和。
   
缓脉之主病:缓脉必须与其它脉相兼才可主病,见于风、湿、虚证。不过只要与缓脉相兼的病脉提示病情较轻和后果较好。 

说明一下:

“六数、七极、八脱、九死、十归墓”的古人之说,今天看来也需要区别看待。熊猫曾见过几例“阵发性心动过速”者,心律达到200次/分钟左右,长的一个持续了7、8个小时而无恙。但是出现这种“阵发性心动过速”一般确实凶险。 

脉按节律分为“结、代、促”。
    
1,结脉:结脉为脉节律不整的脉象之一,《伤寒》:结脉为脉律不正的脉象之一,“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难》:“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在缓脉的基础上加不整的节律。至后世干脆把结脉的缓改为迟缓者有之,把结脉的缓改为可伴有迟脉、缓脉或常脉者也有之。
    
熊猫以为:结脉是在不快的、或常、或缓、或迟的脉律中出现的没有定数的一个歇止。 

2,代脉:为节律失常的脉象之一。一般文献把除结、促之外的所有节律不整的脉象统统归于代脉。因此代脉的构成也需要有“结脉是在不快的、或常、或缓、或迟的脉律中出现的没有定数的一个歇止。”的这样一个条件。与结脉的区别是结脉没有定数、代脉是“良久方至”。比如正常节律是1、2、3、4、5、6,结脉是1、2、3停,再来比4早;而代脉是1、2、3停,再来最早是5或5以后,但一般不会超过6。
    
代脉的节律表现有三:一为脉来动中止,不能自还,良久方至。(如上所述)二为定数中止,如二联率、三联率;三为乍疏乍密,乍大乍小,没有任何规律,如房颤等。 

3,促脉:为节律不整的脉象之一。后世脉法与古脉法意见不一:
    
后世脉法:促脉是在数脉的基础上时一止而没有常数。“必时一止复来者如趋之蹶也,故徐疾不常”。
    
古脉法:《经》云:“…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以及《伤寒》涉及促脉有四(原文不录),都是指脉搏急促,而没有“一止”之意。 

脉从宽窄(大小)上分为洪、细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