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一点创意心理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调查,日本男性中,M视锥出现异常的情况相对较多。每20个人中,就有1人异常)。人只能看到三种视锥细胞所吸收的波长范围内的光。
残像补色与视锥细胞
为了让大家实际体验一下视锥细胞的机能,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盯住上图中的红色圆形看30秒,然后迅速把目光移向右侧的空白处。您应该能发现空白处出现一个泛蓝色的圆形。这种现象就叫做“残像补色”。由于长时间看红色,L视锥(红视锥)出现疲劳,而在这一过程中,M视锥(绿视锥)和S视锥(蓝视锥)并没有使用,因此相当活跃。当我们把视线移向空白处时,受活跃的M视锥和S视锥的影响,在空白处浮现出红色的互补色,即泛蓝色的圆形。
第11节:暗适应与明适应
视杆细胞
视杆细胞对微弱的光反应敏感,但不能辨别颜色。因此,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我们虽能看清物体的形状,但很难分辨其颜色。在视杆细胞中,有一种叫做视紫质(Rhodopsin)的蛋白质,遇光即分解,会刺激视神经末梢,由视神经把刺激传到大脑,产生视觉。视紫质由视蛋白(Opsin)和维生素A结合而成。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在昏暗的地方会看不清东西,这就是由于无法合成视紫质造成的。
除了猫头鹰和夜鹰,大部分鸟类都在白天活动,它们基本不具有视杆细胞。因此,在黑暗的地方,大部分鸟类的视觉机能都极差。在日语中,“鸟目”就借指夜盲症。
暗适应与明适应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从明亮的地方进入已经开演的电影院或音乐厅时,会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座位在哪儿。
不过,过一会儿,就能渐渐看清座位了。我们的眼睛逐渐适应黑暗的现象,叫作“暗适应”。它受视网膜内视紫质功能的影响。视杆细胞需要通过视紫质的积累来获得感光度,但视紫质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从明亮处进入黑暗的地方,看清东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反之,从黑暗处突然进入明亮的地方,我们会感觉眼前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到。不过,过一会儿,等眼睛适应了环境,就又能看清东西了。这种现象就叫作“明适应”。在黑暗的地方,我们积累了很多视紫质以适应黑暗环境,但突然进入明亮的地方后,太多的视紫质会导致感光度太强,使我们感觉刺眼。不过,视紫质会在光的作用下分解。过一会儿,视紫质的量就恢复到了普通水平,我们便能正常看东西了。视紫质的分解速度比积累速度快,因此人的明适应也比暗适应来得快。
视觉的原理3
~大脑如何处理视觉信息~
视细胞将视觉信息(即光信号)换为电信号,然后经由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传送至大脑。接下来,传送至大脑的信息经过大脑中央的外侧膝状体,到达后脑部的视觉区。就我们人类来说,视觉区对于由视觉信息(光信号)转换而来的电信号至少要进行一阶(V1)至五阶(V5)确认。在第一视觉区(V1),只对简单的形状进行处理,然后传送到高阶视觉区。
第12节:对颜色的感知系统
在第一视觉区,只对信号做非常简单的处理。在这里,有辨别蓝、红、黄等颜色的细胞,以及分辨极其简单的形状如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等的细胞。而且,这些细胞只对自己负责的部分有反应。比如,负责辨别蓝色的细胞,只对蓝色有反应,对其他颜色通通不感冒。而且,不论是正方形、圆形还是三角形,它们只对蓝色的有反应,并不在乎其形状。再比如,负责辨别竖线的细胞,根本无视横线的存在,只留意竖线。线条的颜色对它们的判断也没有影响。
从第一视觉区向高阶视觉区发送视觉信息时,分为两个通路。第一个通路叫“背侧视觉通路”,是第二视觉区(V2)向第三视觉野(V3)发送信息的通路。在这条通路上,对对象物的动态、空间信息以及三维形态等进行处理。另一条通路叫“腹侧视觉通路”,是从第二视觉区(V2)向第四视觉区(V4)发送信息的通路。这条通路处理对象物的颜色和形状等信息,相比第一视觉区(V1)处理的过程要复杂一些。在腹侧视觉通路中,有对复杂颜色、形状比较敏感的细胞,可以对特定的曲率、曲线组合以及复杂的形状作出反应。第一视觉区(V1)除了具有处理视觉信息的功能外,还是一个“发送基地”,可以根据视觉处理的内容,向不同的通路分配信号。
最后,经过处理的视觉信息经过腹侧视觉通路传送至侧脑叶,到了这里会对更加复杂的形状进行处理,最终完成对对象物的认知。概括来说,就是人首先对对象物的颜色、简单的线条、轮廓等作出反应,分解出其中的简单要素。然后,再分阶段对复杂的形态等进行处理。
对颜色的感知系统
~可感知的颜色范围~
人眼看到的各种各样的颜色,是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接收到红、绿、蓝的信息后在大脑中以颜色的形式识别出来的信号。可是,物体本身是没有颜色的。颜色只是物体反射的光经过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制造”出来的一种东西。
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波长不同,性质也不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即波长在380nm~780nm(1nm=1m的10亿分之一)之间的电磁波,人类可以作为颜色识别出来。我们可以看到的光,被称为“可见光”,按波长从短到长依次为紫、蓝、绿、黄绿、黄、橙、红。
第13节:色型人与形型人
例如,熟苹果看上去是红色的,并非因为苹果本身具备呈现红色的要素,而是苹果只能反射红色的可见光。人眼捕捉到反射光,并在头脑中反应为“红色”。同理,柠檬只能反射黄色的可见光,因此它看起来就是黄色的。
顺便介绍一下,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是紫色,波长小于紫色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被称为“紫外线”。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是红色,波长大于红色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光被称为“红外线”。
我们人类有L视锥(红视锥)、M视锥(绿视锥)和S视锥(蓝视锥)三种视锥细胞,因此具有三色型色觉。鸟类和昆虫具有四色型或五色型色觉,甚至可以看见我们人类无法“看到”的紫外线。昼行性鸟类没有视杆细胞,夜晚基本上看不清东西,但它们拥有四色型视觉,在白天看到的色彩和我们人类完全不同。
色型人与形型人
~容易受颜色影响的人与容易受形状影响的人~
选购雨伞或西装等商品时,如果功能、品质、价格完全相同,您会根据什么作出选择?是颜色,还是形状?
其实,认知一件商品的设计时,我们会同时受到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凭直觉进行复杂的判断,选出自己中意的商品。然而,有人受颜色的影响比较大,有人则受形状的影响比较大。前者被称为“色型人”,后者被称为“形型人”。实际上,要判断一个人到底是色型人还是形型人,需要进行复杂的调查和分析。不过,下面这个简单的实验可以帮您大体判断一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进行实验前,请清除杂念,只凭直觉回答问题。首先,注视下图5秒钟,然后翻到下一页的问题。
我们对很多人做了这个实验,现在来分析一下实验结果。
调查1
我们对210人进行了前面的实验,实验对象的年龄从5岁到72岁不等,其中男性116人,女性94人。实验结果如下。
A形型 B色型
全体 47。6% 52。4%
男性 55。2% 44。8%
第14节:色型人与形型人的性格差异
女性 38。3% 61。7%
男性女性
色型形型色型形型
44。8%55。2%61。7% 38。3%
结果表明,男性中形型人略多,而女性中色型人稍多。从年龄段上进行分析,二三十岁的女性中色型人居多,尤其是三十多岁的女性,色型人的比例达到70%。此外,儿童多属于色型人。
在实验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实验大多是在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之间进行的。结果表明,生活环境相同的人,不分男女,多属于同一类型。我认为这与大脑中对颜色、形状产生反应的细胞的发达程度有关。这就和共同生活的人兴趣爱好也趋向一致一样。生活环境相同的人,常常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颜色和形状,对颜色和形状产生反应的细胞发达程度也大体相当。
假如一个人的主要工作是绘制色彩丰富的图案,那他与颜色相关的细胞一定相对发达。而长年看某种特定形状的人,对该形状产生反应的细胞自然发展迅速。因此,生活在相同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发展为同一类型的人。
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这种大脑系统,并非人类的专利。有实验表明,在正常环境中喂养长大的动物,对各种光的刺激作出反应的细胞均得到发展。在竖条纹的房间中喂养长大的动物,只有对竖条纹作出反应的细胞得到发展,而对横条纹作出反应的细胞几乎不存在。
色型人与形型人
~色型人与形型人的性格差异~
色型人与形型人的性格也存在差异。对此,很多心理学家都进行过研究。德国精神病理学家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 kretschmer)在性格分析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而他的学生们则对色型人和形型人的性格差异进行了研究,并搜集到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容易受形状影响的人不善言谈,社交是他们的弱项;而容易受颜色影响的人,性格开朗,善于交际。不过,也有心理学家提出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色型人比较内向,而且还很神经质
第15节:色型人的性格
总之,对人的性格进行分析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实验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如果事先没有进行周密的考虑,就无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色型人与形型人的一般倾向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一般来说,九岁以下的儿童大部分都属于色型人,但到了九岁左右,大多数儿童会转变为形型人,并一直保持到成年后。于是,成年人中大多数都属于形型人。此外,孩子越早从色型人转变成形型人,智能的发育也越早。关于大多数九岁以下儿童都属于色型人,这点从人类大脑的发育过程也可以得到佐证。人类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对颜色的认知要早于对形状的认知。不过,要说大多数成年人属于形型人,似乎并不正确。前面所做的实验虽然简单,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该实验结果表明色型人的比例较高。如果日常所见的事物对大脑的发展确实会产生刺激,那倒是可以解释色型人增加的原因。近些年来,我们生活的色彩远比以前要丰富得多。身处色彩缤纷的世界中,人对颜色也会变得敏感,色型人也因此增加。
色型人的性格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千千岩英彰教授在色型人与形型人的性格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他在《“色型人”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喜欢使用色彩丰富的用品的人,多属于色型人。他对色型人的性格还作了如下描述。
1.色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