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从优秀到卓越 >

第10章

从优秀到卓越-第10章

小说: 从优秀到卓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然)。与此同时,其他的好员工也在纳闷不已:“为何拖了这么久才解决?” 

让不合适的人拖在那里不解决,对于其他同事来说,是件不公平的事。因为
迟早他们会发现,自己做牛做马,原来是在为差劲的同事背黑锅。更糟的是,这
可能会逼得他们另谋出路。 

真正上进的人,会因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而振奋不已,从而越发图强。当他们
发觉自己的心血与努力全都付诸东流,那沮丧不已也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 

久拖不决对于当事人自己也是不公平的。要知道让那些你明明知道不会有结
果的人多呆上一分钟,就无疑是在践踏他们宝贵的生命。这些时间原本可以被用
来找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诚实,就该认识到自己的迟疑
不决,与其说是对当事人的关心,倒不如说是自己图省事。要么觉得他们做得够
好的了,换掉他们只会是天下大乱,还是省省心为妙。要么就是预感到事情处理
起来会很棘手,压力也大,因此为了不自添麻烦、自找难堪,宁可一等再等,就
这么等下去。 

同时又遭到其他同仁的怀疑:“他们到底预备什么时候处置? 

为什么还没有动静?” 

根据《穆迪公司资讯报告》(M o o d y ’s pany Information R e p o rt s)
中所提供的数据,我们不难找出高层领导班子的替换频率。对于实现跨越的公司
和对照公司来说,人员替换在某一时期内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所
不同的只是替换的方式。 

 

实现跨越公司高层人员的去留有两个极端,要么是在车上呆得很久,要么就
是匆忙下车。换句话说,实现跨越的公司靠的不是频繁替换,而是高质量的替换
来达到目的。 

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人不会追求这样一个领导模式:“先普遍撒网,后重点
培养”。而是走这样的一条路线:“我们会事先花上大力气进行严格的人员挑选。
一旦找对了人,就会想方设法把他们留在自己身边。如果不合适了,我们也会诚





实地去面对,这样我们可以继续我们的工作,他们也可以继续他们的生活。” 

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人从不仓促决策。他们一贯的做法是,在彻底否决之前
会花上一番功夫研究是不是只是职务不合适的问题。当科尔曼·莫克勒走马上任
之际,他并不是急功近利,不加思量,就来个釜底抽薪,把员工踢出急驰的汽车
窗外。相反,在最初的两年中,他把5 5 %的时间花在了领导队伍的调配之上。
高层管理的5 0个人中,或换人或重新安排职务的达3 8人之多。对此,他有独
到的见解:“在人员安排上花的每一分钟都是很值的,可以以一作十,抵得上后
面的几个星期的时间。”与此相同,在读过本章的初稿之后,艾伦·沃兹尔在回
信中也表示:你们提出的“让合适的人上车”的思想,很是中肯。还有一点也很
重要,我花了很多时间考虑和谈论位置分配问题,谓之“方钉进方洞、圆钉进圆
洞” 除了要雇用诚实有能力却尚未作出成绩的人之外,还要给他们一个合适的
职位,一个不行就试第二个、第三个,直至他们可以一展拳脚、大展宏图。 

 

自然,判断某人的位置究竟是否合适,还是需要下车,这也并非易事。但是,
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者一旦觉得换人之举势在必行,就会立即行动。 

 

但你怎么清楚你什么时候知道呢?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首先,如果这只是一个雇用问题,你还会再次聘用他吗?第二,如果有一天,此
人突然跑来告诉你,他即将离开公司,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此举是令你大
为失望,还是相当释怀呢? 

实用原则之三:将杰出人才用于抓住天赐良机,以图发展,而不是解决你的
最大难题。 

在2 0世纪6 0年代早期,雷诺烟草公司和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都在国内贸
易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雷诺烟草公司认为打入国际市场的诀窍就是:“如果别
国的人要骆驼的话,就让他们尽管来找我们吧。”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有着不
同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国际市场才是公司得以长期发展的惟一最佳机遇,尽管
在当时他们公司的收入中,只有不到1 %是来自国际市场。 

在什么是最好的发展国际市场的策略上;乔·卡尔曼也曾一度一筹莫展,但
他最终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何人”,而非“何事”的问题。因此,他





把他的王牌主管乔治·韦斯曼从国内主营业务撤回,让他全权负责国际市场的开
拓。那个时候,国际贸易几乎为零—一个小小的出口部门,只在委内瑞拉和澳大
利亚有极少的投资份额,在加拿大的生意也不大。“当乔让乔治负责国际市场时,
很多人都感到大惑不解:乔治是不是犯了什么错?”韦斯曼的一个同事说。“我
不知道我是否算是被抛在了一边,遭到冷落,或者遭到遗弃了。”韦斯曼也不无
感慨道,“今天我是在经营着公司9 9 %的业务,明天我只能经营1 %,甚至更少。”
是的,据《福布斯》杂志2 0年后的观察,卡尔曼当初的调离韦斯曼的决定,实
在是明智之至。尽管那里陌生又复杂,韦斯曼却不愧是发展欧洲市场的最佳人选。
很快,他所开拓的国际贸易一跃成为全公司规模最大的部分,发展也遥遥领先。
事实上,在韦斯曼的英明领导之下,万宝路成为世界上最为热销的香烟品牌;3
年之后,它才坐稳美国香烟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 

雷诺烟草公司和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例子都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实现跨越
的公司有着这样的习惯,把人才用于有最佳发展机会的事业上,而不是用于解决
各种麻烦。而对照公司的行事风格恰恰相反,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解决现成的问题,只会使公司变好,而只有抓住机遇图发展,才能使公司卓越。 

 

原则三有一个很重要的推论:当你着手处理问题时,千万不可派出你最杰出
的人才。这是要取得变化的一些小窍门之一。如果你可以让杰出人才在你的车上
总是有用武之地的话,他们会对你的改革之举倍加支持的。 

 

举个例子来说,当金佰利…克拉克公司在变卖作坊时达尔文·史密斯就打开
天窗说亮话:公司很可能不再继续任何纸品生意,但是会留下真正有才能的人。
“我们公司中有很多人,都是在纸品生意中跌爬滚打出来的,突然之间赖以生存
的饭碗被打破了,他们就要问了:‘我们的出路在哪里?’”迪克·奥克特解释说:
“然后达尔文就说了,‘我们的确需要这些有才能的经理,我们会留下他们的。’”
尽管这些人只有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从事消费品生意的经验,但史密斯还是把这
些纸品行业出身的人才,带入了消费品生意的经营之中。 

我们就此采访了金佰利…克拉克公司的高级主管迪克·阿珀特。在他的职业
生涯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跟造纸打交道,那次,为了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以实





现公司改营消费品的转轨,他的工作部门正好在出售之列。如今,重提当初的大
转变,他不无自豪与兴奋之情,兴致勃勃地与我们谈起他们具体如何出售那些纸
浆作坊,谈到公司从造纸行业退出进而经营消费品的远见卓识,谈到他们当时的
举措对宝洁公司的震动。“对于公司决定结束造纸部门的举措,我从未提出任何
异议,”他说,“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卖掉了所有的作坊,而对此我自始至终都
表示支持。”停下来思考片刻,就不难发现:真正合适的人都想成为伟大事业的
一份子,而迪克·阿珀特就正是看到了金佰利…克拉克公司一定会变得伟大。虽
然在此过程中,他为之工作奋斗了大半辈子的部门难逃一卖的“厄运”。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和金佰利…克拉克公司的例子,为我们“合适人选”的
观点提出了最后一点。我们注意到每一个实现跨越的公司在高层管理中都是运用
了5级管理模式,尤其是在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显得更为突出。当然,不是说
管理队伍中的每一人都能达到达尔文·史密斯和科尔曼·莫克勒的高度,成为十
分称职的第5级领导人,但是每一个核心成员都能做到为公司这个“大家”弃“小
家”。这就意味着他们具备了5级领导的潜质,或至少他们能在这样的领导方式
下生存。 

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作为一个5级领导队伍的成员,与仅仅当一名
好士兵会有什么区别?”第5级领导队伍成员不会盲目迷信权威,而且本身就是
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凭着自身强大的号召力和卓越的才华,把自己的小天地发
展得有模有样。当然他们还必须具备这样的本领,就是能把自己融入到公司这个
大家庭中去,为公司的光明前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确,使公司变得杰出的
关键因素,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你需要这样的主管:一方面,在寻求最佳解决
方案上,他们会争论不休,坚持己见,甚至有暴力倾向;另一方面,一旦有决定
了,他们就会服从决定,决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一篇有关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文章中,作者这样来形容卡尔曼时代:“这
些家伙从来都不会有一致的看法,他们为每件事争论不休,似乎要置对方于死地
而后快,每个人都被牵扯进来,无论职位高的,还是职位低的,他们真的很杰出。
但当他们必须作出一个决定时,决定就诞生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就是这样成
长的。”不论争吵有多么激烈,公司的一个主管说:“他们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就
是找到最佳答案,最终大家会达成默契。因为所有的争论都是以公司的利益为出





发点,而并非是为了个人。” 

 

先人后事、卓越的公司和美好的生活 

 

每当我传授实现跨越的公司的经验时,总会有人提出“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转
变个人应付出多少”这样的问题。换句话说,是否可能在建立卓越公司的同时,
也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答案是肯定的。 

实现的奥秘就在本章之中。 

在香港举行的一次经理人大会上,我和吉列公司的一个高层主管及其夫人有
过短短几天的相处。谈话之中,我问起他们,是否觉得科尔曼·莫克勒作为吉列
公司的头号功臣,他的个人生活同样也是美满的?他们告诉我,在科尔曼的一生
中有三个至爱:家庭、哈佛以及吉列公司。在2 0世纪8 0年代最为黑暗和艰难
的时期,合并危机四起,吉列公司的业务也日趋全球化。 

即使在那时,莫克勒还是成功地维持了个人生活的平衡。他没有明显减少一
家人团聚的时间,也几乎从不开夜车或在周末加班加点。他保持了他崇尚实践的
美德,并继续活跃于哈佛大学董事会日常事务的处理中。 

当被问及莫克勒是如何做到这些的,那位主管说:“哦,这对他来说一点都
不难,他是如此擅长把一群合适的人召集在身边,并给他们安排了合适的职位,
这样他就完全没有必要每时每刻都呆在那里了。那就是科尔曼取得成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