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金匮要略方论 >

第6章

-金匮要略方论-第6章

小说: -金匮要略方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苓甘五味姜辛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 
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x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 
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x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40.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 
黄以利之。 
x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x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41.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卷中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属性: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2.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 
(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6.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x文蛤散方x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7.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8.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9.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x栝蒌瞿麦丸方x 
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11.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x蒲灰散方x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半寸匕,日三服。 
x滑石白鱼散方x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x茯苓戎盐汤方x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1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方见中 篇中。) 
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x猪苓汤方x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卷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属性: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 
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 
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 
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 
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3.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 
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4.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 
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 
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 
发汗。 
5.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 
术汤主之。(方见中风。) 
6.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7.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8.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 
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10.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11.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而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 
之。 
12.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 
当愈。 
13.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14.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15.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16.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17.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9.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 溏,胃气衰 
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20.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 
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21.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 
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 
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 
急痛。医以为流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 
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 
喘逆。当先攻击卫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防己黄 汤方(方见湿病中。) 
2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x越婢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 
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2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x防己茯苓汤方x 
防己(三两) 黄 (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25.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越婢加术汤方 (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中风中。) 
x甘草麻黄汤方x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26.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 
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x麻黄附子汤方x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泡)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x杏子汤方x (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7.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28.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 
x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方x 
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 
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2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 
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 
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 
x桂枝加黄 汤方x 
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 (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30.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 
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 
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 
名曰气分。 
3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x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x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