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不生病的智慧 >

第6章

不生病的智慧-第6章

小说: 不生病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样知道自己是实火还是虚火呢?
  1。看小便:
  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2。看大便:
  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仍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3。看发热:
  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超过37。5℃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冷、身体忽冷忽热,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
  所以不论什么人,当感觉身体内有热、燥的时候,先按这4点对照一下,就知道这“火”是实火还是虚火了。只要是实火,现在中医最常用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都是泻火最好的,连吃三天肯定降火。而目前只是单纯实火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多数都是虚火。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这里指出了寒为热病之因。若寒邪过盛,身体内表现出的都是热症、热病,也就是说这个虚火实际上是由寒引起。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前面介绍过,当身体内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造成肾气虚弱,各脏器功能下降,气血两亏。肾主水,这个水是灌溉全身的,当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土地会干燥。
  脏器也是一样,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润滑,就易摩擦生热,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而一旦缺水,肝就燥,肝火非常明显。
  头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也是因为肾阳不足、肾气虚,血液上头的力量不足,头面部的器官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出现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上火症状。
  当血液供应减少,头面部的免疫功能就下降,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器官,最容易受细菌的感染,这样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的机率就非常高了,且很难治愈,不久就变成各种慢性病了。
  通常治疗这种症状普遍都是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越治病越多,越治病越重。
  其实,火大的人,如果用一般的推拿、按摩疏通经络后,虚火仍很大,就用艾叶水泡脚或用大蒜敷脚心或用生泥鳅降火。特别是吃几条生泥鳅后,很快身体内的虚火全部打掉,也就是身体内的假象全部祛除后,显露出来的就是身体内的一片寒凉。
  这时你再用食疗补血、补肾,怎样吃都不会上火了,你就放心、大胆地进行食补。当气血很快补足,当身体不再受寒凉的侵袭,你的肾阳之火、肾气都在不断充实,身体自然就强壮起来,各种虚火自然消退,各种慢性炎症自然也就很容易治愈。
  第二章 补足气血万病灭
  一、12种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判断自己气血是否充足
  1。看眼睛:
  看眼睛实际上是看眼白的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其实指的就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这就表明你气血不足了。眼睛随时都能睁得大大的,说明气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都代表气血不足。
  2。看皮肤:
  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3。看头发:
  头发乌黑、浓密、柔顺代表气血充足,头发干枯、掉发、头发发黄、发白、开叉都是气血不足。
  4。看耳朵:
  现在,人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不信你去仔细看看,现在人的耳朵小,看上去越来越僵硬、而且形状上看上去已有些变形。就是孩子和年青人都很少能看到圆润、肥大、饱满的大耳朵了。而这些大耳朵在老人那里却很多见,这说明以前人的身体素质明显强于现代人。
  小孩子看耳朵看形态,大人除了形态就主要看后天的情况了,主要看色泽、有无斑点、有无疼痛。如果呈淡淡的粉红色、有光泽、无斑点、无皱纹、饱满则代表气血充足。而暗淡、无光泽代表气血已经下降。如果耳朵萎缩、枯燥、有斑点、皱纹多,它代表了人的肾脏功能开始衰竭,你要注意了。
  5。摸手的温度: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代表人气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都是气血不足。
  6。看手指的指腹: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
  7。看青筋:
  如果在成人的食指上看到青筋,说明小时候消化功能不好,而且这种状态已一直延续到了成年后。这类人体质弱,气血两亏。如果在小指上看到青筋,说明肾气不足。
  如果掌心下方接近腕横纹的地方纹路多、深,就代表小时候营养差,体质弱,气血不足。成年后,这类女性易患妇科疾病,男性则易患前列腺肥大、痛风等症。
  8。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况下,半月形应该是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半月形应占指甲面积的1/4—1/5,其它食指、中指、无名指应不超过1/5。
  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的说明人体内寒气重、循环功能差、气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过多、过大,则易患甲亢、高血压等病。
  9。看手指甲上的纵纹:
  只在成人手上出现,小孩不会有的。当成人手指甲上出现纵纹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说明身体气血两亏、出现了透支,是肌体衰老的象征。
  10。看牙龈:
  小孩子不明显,主要是成人。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只要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食物越来越容易塞在牙缝里,就要注意了,身体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11。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样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表示气血很足;而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是血亏。
  12。看运动:
  运动时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的状况,气血就不足,而那些运动后精力充沛、浑身轻松的人就很好。
  二、舌苔是身体状况的天气预报
  舌苔的变化最能反映每个人当时的身体状况,通过舌苔的不同情况,最能直观地看到身体内的寒、热、虚、实。舌与人体脏腑各器官通过经脉密切相连,当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时,舌上必然会有反映,中医将舌按部位分属五脏:一般以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从舌相应的部位可以看出五脏的病变,而且,根据舌质的颜色、润燥晦暗以及舌的形态、大小也可以判断脏腑的病变程度,如再参照舌苔则会更为全面。
  做为身体的保健,只要了解一些简单的看舌质、舌苔的方法,就能应对自己及家人的常见病了。
  1。看舌质:
  正常的舌质润而淡红色,舌质淡的多数贫血、气血两亏、体内有寒;舌质红的内热大;舌体是正常的颜色,舌尖发红的心火旺;舌边发红的肝火旺;舌边有牙齿印的,说明气虚,脾胃虚弱。
  2。看舌苔:
  舌头上都应有一层淡淡的舌苔。正常情况下应是淡淡的薄白,是湿润的,不滑不燥。
  舌苔发白:是体内有寒,无论是吃了寒冷的食物还是受了寒,舌苔都会发白,现在的人多数都是白苔,就是因为吃寒冷的水果、蔬菜,常喝冷饮造成的。
  舌苔发黑:说明寒重,已严重影响了脾胃功能,消化能力已极差了。
  舌苔发黄:几乎所有的中医书中都认为此情况是人体内有热,可我认为还要结合舌质看。如果舌苔黄而舌质是红的,说明体内有热,而且多数都是寒中带热、虚中带热,所以现在所见的黄苔或黄腻苔的舌质多数不发红,是正常的舌质或偏白,或只是舌边发红的虚热,这个时候的内热完全可以用推拿、按摩等疏通经络的方法散热、消热,而无需用消炎药,更不能用泻火的消热解毒的大寒中药。要知道,用这些药虽然很快消了火,但同时却加重了身体内的寒,而用疏通经络来消火是不会增加体内寒的,在消火的同时再用食疗祛寒,这样病会很快好转,而且不反弹。
  舌苔厚腻、发黄,并没有明显上火的:多数是气虚引起的食物不能正常消化所致,这时,同样不能用消食、化淤的泻气药,还是运用食疗补气、补肾、再配合按摩经络,帮助脾胃运化。
  没有舌苔:有的人没有舌苔,多见于久病虚弱之后,还有的人感冒、发热的时候是白苔,可用了消炎药后不但白苔没了,连舌苔都没了,就认为消炎药还真管用,其实这可不是好事,只能说明你的消化、吸收功能更虚弱了,这时只要通过我后面所讲的食疗方法补足气血,你又会看到舌苔上出现淡淡的正常舌苔了。
  3。看舌苔时还应注意的问题:
  刚吃过或喝过东西去看舌苔肯定不准,如刚喝过热水,或刚吃过辣的等刺激的东西,舌头会变红;刚喝过牛奶,舌苔是白色;吃了桔子,颜色变黄,吃了巧克力,喝了咖啡以及有颜色的食物,舌苔都会变,所以一定要在进过食至少半个小时以后再看,而且一天内最好多看几次,才能判断准确,不致出错。
  三、越细碎的食物越补气血
  食物消化吸收的场所,西医称为胃肠,中医称为脾胃,而中医的脾胃又不单指胃肠,脾也不是西医的脾脏,中医所描述的脾,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
  几乎每一本育儿书中都会提到:3~4个月之前的婴儿,因消化酶发育不完全,特别是淀粉酶很少,是不能吃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红薯、马铃薯、芋头等含淀粉较多的食物的。以前的人们并没有充足的牛奶、奶粉给孩子喝,另外还有母亲缺乳或母乳不足时,都是给孩子喂米汤、面汤等,孩子一样长得好好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需要通过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完成的。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并被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后,才能通过消化道内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供各个脏器发挥正常的功能,保证身体的生长,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小肠。
  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地向消化道的下方推进,这种方式称为“机械化消化”,另一种是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充分化学分解,使之分成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两种消化的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