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59-伤寒总病论 >

第6章

459-伤寒总病论-第6章

小说: 459-伤寒总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第二
可火不可火证
属性:下利,谷道中痛,当以熬盐末熨之,或炒枳实末温熨,二味相兼益佳。若脐下 
冷结,不可便熨,冷气攻心腹必死。须先用药温之,久而可熨。凡脐下冷结成关阴,大小便不通, 
服药虽多,不见效,以炒盐熨脐下,须臾即通。然关阴已,服巴豆、甘遂、大黄、轻粉之类太多, 
即暴通利而损人,尤宜详之也。 

卷第二
可温证
属性:大法冬宜温热药。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 
饮干呕者,不可吐,宜四逆汤温之。(方在四逆证中。)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大,因尔腹鸣,宜当归四逆汤温之。(方在 
四逆证中。) 

卷第二
火邪证
属性:(医以火卧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或熨、或误灸,皆属火邪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或狂,起卧不安者,宜x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 
汤x。 
桂枝(一两半) 蜀漆(一两半) 甘草(一两)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半) 生姜(一 
两半) 大枣(六枚) 
以水六升,先煮蜀漆减一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盏。无蜀漆以恒山代之。火劫 
后脉浮,当汗出而愈。 
火邪下之,因烧针烦躁者,x桂枝甘草汤x主之。 
桂枝(半两) 甘草 牡蛎 龙骨(各一两) 
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温取一盏,可代救逆汤使之。 
庞曰∶灸及烧针后,证似火劫者,并宜火劫治之。烦躁惊及狂,用六石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 
骨牡蛎汤亦通用。 
病患因火劫,至十五六日,身黄下利,狂欲走。师脉之,言当下清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师言。 
何以知之?师曰∶寸口脉阳浮而阴濡弱,阳浮为风,濡弱为虚,浮虚受风少血,发热恶寒,洒淅项 
强头眩。医以火熏郁令汗出,恶寒遂甚,客热因火而发,怫郁蒸于肌肤,自为黄,小便微难,短气, 
鼻中出血。而复下之,胃无津液,利遂不止,热瘀在膀胱,蓄结成积,状如豚肝。当下不下,心乱 
迷愦,狂走赴水,必不能自制。蓄血若去,目明心了,此皆医所为,轻者得愈,极者不治。 

卷第三
结胸证
属性: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内作结胸。其病心下坚满,按之如石,硬而痛,项强如柔 状,其脉 
寸口浮,关上尺中皆沉,或沉紧,名曰结胸也。下之则和,宜x大陷胸汤x。(今作煮散煎之。) 
大黄(一两半) 芒硝(一两八钱半) 甘遂(末,一字) 
异末,先以水一升半,煎大黄半升,绞去大黄滓,下硝末,更煮一二沸,内甘遂末,和匀,温 
分二服。一服快利,止后服。如作煮散,即先以水一盏,煎大黄末四钱匕,至八分,下硝末二钱匕, 
候化匀,下甘遂末半钱匕,沸匀,温服之。移时未利,再煎一服,快利为度。 
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口脉浮,关上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生者, 
难治。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不可攻也。 
结胸证,其脉尺寸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复宜发汗也。) 
结胸证悉具,烦躁甚者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 
反恶寒,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宿热动膈,短气烦躁,心下懊 , 
阳气内陷,心下固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 
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宜大陷胸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燥而渴,日晡则少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满而痛 
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汤。 
虚弱家不耐大陷胸汤,即以大陷胸丸下之。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x大陷胸丸x。 
大黄(四两) 葶苈子(一两半) 朴硝(一两八钱) 杏仁(二合) 
杵二味,内杏仁、朴硝,合研如脂,丸如弹子大,抄甘遂末一钱,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 
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不下更服。 
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宜x小陷胸汤x。 
半夏(六钱半) 黄连(一分) 栝蒌(一枚,用四钱) 
咀,水三升,煮栝蒌至二升,下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温服一盏,食顷再服,一日尽剂, 
微解下黄涎即愈。 
太阳病下之,脉促者不结胸,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 
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而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x三物白散方x。(小陷胸者非也。)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 贝母(三分) 
细末,内巴豆研匀,白饮调下一钱,羸人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未利啜热粥投之; 
利过不止,饮冷粥止之。 
庞曰∶近世治结胸,多行针头丸,用硫黄,阳起石者,若病热毒甚者,必死, 
唯治冷结寒实耳。 

卷第三
心下痞证
属性: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为痞。(发热恶寒,为发于阳,误下则为结胸;无热恶寒,为发于阴,误 
下则为痞气。) 
伤寒下之后,若发热汗出者,为欲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此为痞 
气,宜x半夏泻心汤x。 
甘草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一两半) 黄连(半两) 大枣(六枚) 半夏(一两一分) 
咀,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温温饮一盏,日三夜二。(设下后津液入里, 
胃虚上逆,寒结在心下,故宜辛甘发散。半夏下气,苦能去湿,兼通心气;又甘草力大,故干姜黄 
连不能相恶也。)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宜x大黄黄连泻心汤x。 
大黄(一两) 黄连 黄芩(各半两) 
咀,以虾眼沸汤一升渍之,须臾绞去滓,温温分四服,得利止后服。(寒湿迫心气不行,欲 
作热也。) 
心下痞闷,而复恶寒汗出者,x大黄黄连泻心汤内加附子x主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四破,以水三合,煎一合。去附子,以附子汁内汤中,和匀服之。) 
与泻心汤而痞不解,其人渴而口干燥,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可水证中。)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宜x生 
姜泻心汤x。 
生姜(二两) 人参 甘草 黄芩(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一分) 大枣(六枚) 黄连 干 
姜(各半两) 
咀,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作四服。(胃中不和,为少阳木气所制, 
故用二姜之辛味。)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 
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 
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x甘草泻心汤x主之。 
甘草(二两) 黄芩 干姜 人参(各半两) 半夏(一两一分) 大枣(六枚) 黄连(半两) 
咀,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温作四服。(胃虚故加甘味。) 
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攻痞宜大 
黄黄连泻心汤。(前加附子,是汗出多而恶寒,表将解而里结未除故也;此证是发汗后无汗恶寒,故 
先须解表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汗出,呕吐下利,是胃中津液 
燥,里有结实,非胃虚也,故以大柴胡汤下之。) 
病患胁下素有痞,连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为脏结,死。 

卷第三
阳毒证
属性:初得病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其病腰背痛,烦闷不安, 
狂言欲走,或见鬼,或下利,其脉浮大而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下脓血。五日可治,七 
日不可治,x升麻汤x主之。(不可作煮散。) 
升麻 当归 甘草(各二分) 雄黄(研,一分) 桂枝(一分) 鳖甲(半两) 蜀椒(半分) 
咀,水二升,煎一升,去滓,温服一盏,食顷再服。温覆手足出汗,汗出则解,未解重作之, 
得吐尤佳。 
阳毒宜葛根龙胆汤。(方在可发汗证中。) 

卷第三
阴毒证
属性:初得病一二日,便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其病身重背强,腹中绞痛, 
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坚强,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而紧。仲景云∶ 
阴毒之候,身痛如被杖,喉咽痛。五六日可 
治,七日不可治,x甘草汤x主之。(不可作煮散。) 
甘草 鳖甲 升麻 当归 桂枝(各二分) 蜀椒(一分) 雄黄(一分) 
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温温每饮一盏,食顷再服,温覆。中毒当汗吐之,汗吐则愈, 
不吐再服之。 
治阴毒x反阴丹x。 
硫黄(五两,研末) 太阴玄精石(味咸者,研末) 硝石(研末,各二两) 
用铁铫子先铺玄精石一半,次铺硝石一半,中间下硫黄,又以硝石盖硫黄,都以玄精石盖之, 
用盏子合定,令三斤炭火烧令得所,勿以烟出多,急取出,以瓦盆合定地下,四面灰拥,勿令烟出。 
直候冷,取细研,蒸饼心,丸豌豆大,艾汤下十五丸,病重加至二三十丸,此法甚验。喘促吐逆者, 
入口便安;服此药三五服,觉不退,便于脐下一寸半灸之,须是大炷百壮,未愈可至二百壮;若手 
足极冷,小便涩,小腹硬, 痛囊缩,即须更于脐下四寸,如前灸之,乃与当归四逆并反阴丹 
频频与服,内外通逐方可解,若稍缓即死矣。当归四逆乃加吴茱萸生姜者是,慎勿与寻常利小便药。 
此是阴毒,气结在小腹所致也。有见小便不通,便用炒盐及裹热药熨脐下,欲望小便通利,其冷气 
在小腹之间,被热物所熨,无处通出,即奔上冲心,其死速矣。 
又治x阴毒硫黄丸x。 
硫黄(二两) 水银(一两) 
同研入铫,洒少醋,慢火炒,欲似烟出,再出火,洒醋,如此三四遍,地上放冷研之,蒸饼丸 
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三十丸,艾汤吞下,日三服,食前。 
阴毒,脉沉微欲绝,四肢逆冷,大躁而渴不止,x附子饮子x。 
附子(一枚,半两以上者,炮,去皮尖,四破。) 
以水九升,煎至三升,去附子,入瓶,油单紧封沉井底,候极冷,取饮之。仍下硫黄丸甚妙。 
阴毒之为病,因汗下药性冷所变,多在四五日也;或素来阳气虚冷,始得病便成阴毒;或始因 
伤风伤冷物,便成阴毒。其病六日内可治,过六日不可治。 

卷第三
狐惑证
属性: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或因伤寒变成斯疾。其候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 
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在痞证中。)蚀于下部则咽干,x苦参汤x洗之。 
苦参(半斤) 槐白皮(四两) 野狼牙根(四两) 
上锉,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之。 
蚀于肛门者,烧雄黄薰之。(雄黄一味,烧薰下部。)病者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