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59-伤寒总病论 >

第12章

459-伤寒总病论-第12章

小说: 459-伤寒总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咀,水九升,煎四升,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不可作煮散。) 
宜x石膏葱白汤x。 
豉(半升) 葱白连须(二两) 石膏 生姜(各四两) 栀子仁 升麻 大青 芒硝(各一两 
半) 
咀,水八升,煎三升半,去滓,下芒硝烊化匀,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黑骨温证
属性:冬三月行黑骨温病,其源从太阳、少阴,相搏蕴积,三焦上下壅塞,阴毒内行,脏腑受客邪之 
气,则病生矣。 
肾腑脏温病,阴阳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毒所伤,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饮,或腰 
痛欲折。肾腑脏温病,阴阳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脏实则为阳毒所 
损,胸胁切痛,类如刀刺,心腹膨胀,服冷药瘥过而便洞泄,(不可作煮散。)x苦参石膏汤x。 
苦参 生葛(各二两) 石膏 湿地黄(各四两) 栀子仁 茵陈 芒硝(各一两半) 香豉 
葱白(各半升) 
咀,水八升,煎三升半,去滓,下芒硝烊化匀,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扁鹊云∶灸脾肝肾三 ,治丹毒、黑骨温之病。 
x知母解肌汤x疗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或已 
下之,余热未尽者;或热病自得利,有虚热烦渴者。 
麻黄 甘草(各一两) 知母 葛根(各一两半) 石膏(三两) 
咀,水三升,煎一升,去滓,温饮一盏。若已下及自得利下,虚热未除者,除麻黄加葛根成 
三两,病常自汗者,亦如此法加葛根。无汗而难得汗者,加麻黄成一两半;因变泄者,除麻黄加白 
薇、人参各一两,加水四升,煎至一升半。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温病哕方论
属性:伏热在胃,令人胸满气逆,逆则哕;若大下后,胃中虚冷,亦致哕也。 
温病有热,饮水暴冷 ,x茅根葛根汤x。 
茅根 葛根(各半升) 
水四升,煮二升,去滓,温饮一盏。 
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蕴结不散变 ,x梓皮饮子x。 
单煮梓皮汁,稍稍饮之佳。 
温病积饮冷,冷结胃中,热入肾中,变壮热大 者,服梓皮汤。夫肾中有热者,病瘥后,足心 
皮喜剥脱去,头发秃落,是其证也。 
温病胃冷变 ,x茅根橘皮汤x。 
白茅根(半升) 橘皮(一两半) 桂枝 葛根(各一两) 
咀,水三升,煎去半,去滓,温饮一盏, 止停后服。微有热,减桂半两。(微有热,宜去 
桂,加生姜二两。) 
温病有热,饮水暴冷 ,x枇杷茅根汤x。 
枇杷叶 茅根(各半升) 
水四升,煮去半,去滓,稍热饮之一二盏。(以上四方,皆不可作煮散。) 
温病者,此热入肾,肾脏恶燥,热盛则肾燥,肾燥故渴,引饮而自救也。 
x葳蕤汤x疗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眩痛,咽干舌强,胸中痛,心胸痞满,腰背强。 
葳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大杏仁(生) 芎 甘草 青木香 葛根(各一两) 石膏(一 
两半) 
咀,水五升,煎二升半,去滓,饮一盏,通口服之,取汗。若一寒一热者,加朴硝半两, 
大黄一两半,朴硝末后下。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黄病证
属性:黄病者,一身尽痛,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结热里有血,当下之如 肝状。(有血必狂, 
宜抵党汤;如黄病自下血,亦有自愈者。)其人小腹满急,若眼睛涩痛,鼻骨疼,两膊及项强,腰 
背急,则是黄候。大便涩,但得小便利,则不虑死矣。不用大便多,多则心腹胀,为不佳。此由寒 
湿在表,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郁蒸不得消散,则大小便不通,故身体面目 
皆变黄色。黄候其寸口近掌无脉,口鼻 
气冷者死。 
疗诸黄x膏发煎x。 
乱发(两鸡子大) 猪 (八两) 
二味煎令发消尽,研绞去滓,分二服,病从小便去。有人再病,胃中干粪下便瘥。 
又方 
瓜蒂二十七个,水一升,煎去半,顿服之。 
黄胆目黄不除,x瓜丁散x。 
瓜丁细末。 
含水畜豆许,深入鼻中,黄水出尽为度。 
孙真人曰∶凡遇天行热病,多内热着黄,但用瓜丁散内鼻中,黄水出乃愈,即于后不复患病黄 
矣。常须用心警候病患四肢身面,微似有黄气,即速行瓜丁散,不可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特忌 
酒面、色欲,犯者死。 
黄家日晡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 
因作黑瘅,大便必黑,腹胪胀满如水状,大便黑溏者,此女劳之病, 
非水也。腹满者难疗。x硝石矾石散。x 
硝石 矾石 
等分捣筛,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 
也。大麦则须是无皮麦者。《千金方》云∶硝石二分,熬令燥;矾石一分,熬令燥,故注之。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
属性:病患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 
在少阴、厥阴。(少阴火,厥阴木。)不可发汗,汗出则谵语,内烦扰不得卧,善惊,目光无精。 
治之复发其汗,如此者医杀之耳。 
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嘿嘿但欲眠。下之则小便难,发汗则谵语, 
加温针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尿,宜葳蕤汤。(方在温病哕方论中。)因发汗后,身体不恶寒, 
而反恶热,无下证者,名曰风温,x知母石膏汤x。 
知母(一两) 石膏(一两半) 葛根 葳蕤(各三分) 甘草 黄芩 升麻 人参 杏仁 羌 
活防风(各半两) 
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温饮一盏,通口与之取汗。 
病患素伤于寒,因复伤于寒,变成温疟,寒多热少者,华佗赤散主之。(在寒疫治法中。) 
寒热相半者,x丹砂丸x。(兼治间日疟子。) 
丹砂 人参(各一钱) 附子(一个,半两者) 
细末,蜜丸梧桐子大,煎竹叶汤,吞下二三十丸,发前三服。中病则吐,或身习习麻木,未中 
病加至四十丸。间日发前如法服,中病即止。 
温疟内热甚,昏昏嘿嘿者,麦奴丸主之。(方在可汗门中。)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x白虎加桂枝汤x。 
石膏(四两) 知母(一两半) 甘草(半两) 粳米(一合半) 桂枝(三分) 
咀,水三升半,煮米熟,去米下药,取一升半,温饮一盏。 
温疟之为病,先热后寒。 
病患尝伤于湿,因而中 ,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头目痛苦妄言, 
治在少阴,不可发汗。汗出则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变,名曰重 ,如此者医杀之耳。 
治湿温如前证者,白虎汤主之。(方在伤寒厥阴门中。) 
湿温多汗,妄言烦渴,x石膏甘草散x。 
石膏 甘草(等分) 
细末,浆水调下二钱匕,日三服。 
庞曰∶愚医昧于冷热之脉,见足胫冷,多行四逆辈,如此医杀者不可胜计。湿温脉小紧,有如 
伤寒脉,但证候有异,数进白虎,则胫自温而瘥也。 
病患素伤于热,因复伤于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小柴胡证罢,此为坏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荣气长,数滑胃气实,荣长即阳盛,怫郁不得出,胃实即牢难, 
大便苦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复发汗,令阳气盛不周;复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 
荣卫相搏,五心烦热,两目如火,鼻干面赤,舌燥 
齿黄而大渴,过经成坏病。(巢氏亦载此一候,今列入证中,经手神效方附。)治如前证。 
x三黄石膏汤x 
石膏(一两,研) 黄连 黄柏 黄芩(各半两) 香豉(二合半) 栀子(五个) 麻黄(三 
分) 
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未中病,再一剂,其效如神。 
《深师方》曰∶伤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愦,身热沉重拘急,或时呻吟。欲攻 
内则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古方无表里兼疗者,思以三黄汤解其内,有所增 
加,以解其外,故用三黄石膏汤。 
论曰∶伤寒发汗,或下或误,后三焦热,脉候洪数,谵语不休,昼夜喘息,鼻中屡衄血,而疾 
势不解,身目如发黄,狂躁欲走,宜三黄石膏汤。 
以上四种温病,王叔和所谓同病异名,同脉异经者也。风温与中风脉同,温疟与伤寒脉同,湿 
温与中湿脉同,温毒与热病脉同,唯证候异而用药有殊耳,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败坏别行方
属性:天行病经七日以上,热势弥固,大便秘涩,心腹痞满,食饮不下,精神昏乱恍惚,狂言谵语,其 
脉沉细,众状之中,无一可救,决计x附子鳖甲汤x。(不可作煮散。) 
鳖甲 白藓皮 茵陈(各半两) 细辛 桂枝 白术 吴茱萸 附子 枳实(各一分) 大黄 
(三分) 生姜(一两) 
咀,水三升,煮一升,温作三服。 
伤寒将理失节,服冷药太多,伏热在脏,手足厥逆,爪甲稍青,恐阳气渐衰成阴毒瓦斯,踟蹰之间, 
变入狐惑,面色斑斑如锦纹,x木通桂枝汤x。 
木通 桂(各一两) 吴茱萸 细辛(各一分) 甘草(半两) 葱白(六茎) 枣(九个) 
咀,水二升半,煎一升二合,去滓,温作四服。 
伤寒三七日至四七日,劳 不歇,热毒不止,乍热乍寒,乍瘥乍发,动作如疟,x鳖甲恒山汤x。 
鳖甲 恒山 牛膝(各三分) 大青 牡丹(各半两) 石膏(二两) 乌梅肉 甘草(各一分) 
淡竹叶 豉 生麦门冬 生地黄(各二合半) 
咀,水五升,煎二升半,温饮一盏。 
伤寒八九日不瘥,名曰败伤寒,诸药不能治者,x鳖甲犀角汤x。 
鳖甲 升麻 柴胡 乌梅肉 枳实 犀角屑 黄芩(各半两) 甘草(一分) 生地黄(二合半) 
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败伤寒,头痛骨肉痛,荒言妄语,医所不能疗者,用前黑奴丸主之。(方在杂汗证中。) 
庞曰∶有人患时气,经六七日,因发狂,遂眼瞪不瞬,手挛 曲,口噤或有张口者,冥冥不知 
人事,口鼻气绝,但心头温,面色和,六脉皆动,一如尸厥,如此不省五六日。因作成败计,救用 
风引汤加附子,灌下两服遂省。 
x风引加附子汤x 
寒水石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滑石(各六钱) 附子(一个) 龙骨 大黄 
干姜(各四钱) 甘草 牡蛎粉(各二钱) 桂枝(三钱) 
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饮之。 

卷第五
小儿伤寒证
属性:小儿伤寒发热,自汗多啼,x葛根芍药汤x。 
葛根(三分) 芍药 甘草 黄芩 桂枝(各半两) 
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温作二服,相次与之。热盛者,去桂,加升麻半 
两。无汗者,加麻黄一两。喘者,加杏子半两。 
庞曰∶小儿伤寒,始因壮热不除,被汤丸下后,其项强眼翻,弄舌搐搦,如发痫状,久则哽气, 
啼声不出。医以为惊风,屡服朱砂、水银、牛黄、录粉、巴豆、竹沥之类,药皆无验。此由误下后, 
毒瓦斯结在心胸,内热生涎,涎裹诸药,不能宣行所致也,x荡涎散x。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