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59-伤寒总病论 >

第1章

459-伤寒总病论-第1章

小说: 459-伤寒总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伤寒总病论
作者:庞安石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00年  

卷第一
叙论
属性:庞曰∶《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裂,无扰乎阳。又云∶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 
秋之忿,为冬之怒,是以严寒冬令,为杀厉之气也。故君子善知摄生,当严寒之时,周密居室而不 
犯寒毒,其有奔驰荷重,劳房之人,皆辛苦之徒也。当阳气闭藏,反扰动之,令郁发腠理,津液强 
渍,为寒所搏,肤腠反密,寒毒与荣卫相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矣。其即 
时成病者,头痛身疼,肌肤热而恶寒,名曰伤寒。其不实时成病,则寒毒藏于肌肤之间,至春夏阳 
气发生,则寒毒与阳气相搏于荣卫之间,其患与冬时即病候无异。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也。因 
夏暑气而变,名曰热病也。因八节虚风而变,名曰中风也。因暑湿 
而变,名曰湿病也。因气运风热相搏而变,名曰风温也。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尔, 
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其暑病、湿温、风温死生不同,形状各异,治别有法。 
庞曰∶天寒之所折,则折阳气。足太阳为诸阳主气,其经夹脊膂,贯五脏六腑之 ,上入脑, 
故始则太阳受病也。以其经贯五脏六腑之 ,故病有脏腑传变之候。以其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 
阴经。以阳主生,故足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以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 
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至第六七日,当传足厥阴肝,木必移气克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 
五脏六腑皆危殆矣。荣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则死,速用承气汤下之,(方在可下证中。)则 
可保五死一生。勿从容拯溺,病患水浆不入,汤液不下,无可奈何也。《素问》云∶脾热病则五脏 
危。又云∶土败木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其证寒热似疟,此为必愈,宜桂 
枝麻黄各半汤和之。(方在可汗证中。)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所容, 
否极泰来,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人将大汗必冒昧者,若久旱天将时雨,六 
合皆至昏昧。雨降之后,草木皆苏,庶物明净,《玉 
册》所谓换阳之吉证也。 
王叔和云∶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以黄帝兴四方之问,歧伯立四治之 
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两审之。 
庞曰∶叔和非医之圆机,孰能臻此也。如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 
淮间地偏暖处,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麻黄、青龙内宜黄芩也。自夏至以后, 
桂枝内又须随证增知母、大青、石膏、升麻辈取汗也。若时行寒疫及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 
在加减矣。夏至以后,虽宜白虎,详白虎汤自非新中 而变暑病所宜,乃汗后解表药耳,以白虎未 
能驱逐表邪故也。或有冬及始春寒甚之时,人患斯疾,因汗下偶变狂躁不解,须当作内热治之,不 
拘于时令也。南方无霜雪之地,不因寒气中人,地气不藏,虫类泄毒,岚瘴间作,不在此法,治别 
有方也。又一州之内,有山居者为居积阴之所,盛夏冰雪,其气寒,腠理闭,难伤于邪,其人寿, 
其有病者多中风中寒之疾也。有平居者为居积阳之所, 
严冬生草,其气温,腠理疏,易伤于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湿中暑之疾也。凡人禀气各有盛衰, 
宿病各有寒热。因伤寒蒸起宿疾,更不在感异气而变者。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 
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盛阴虚之疾,或变阳毒也。 
庞曰∶四时之中,有寒暑燥湿风火相搏,喜变诸疾,须预察之。其饮食五味禽鱼虫菜果实之属, 
性偏有嗜者;或金石草木药素尝有饵者;人五脏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大小、 
长短、浓薄、缓急,令人终身长有一病者。贵者后贱,富者乍贫,有常贵,有常富,有暴富,有暴 
贫,有暴乐,有暴苦,有始乐后苦,有离绝蕴结,忧恐喜怒者。夫常贵后贱,名曰脱营;常富后贫, 
名曰失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精竭体沮,脱势侯王,精神内伤,情慕尊贵,妄为丧志。始富后 
贫,焦皮挛筋,常富恶劳,骄堕精消。离间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所虑者神劳,结怨恨者志 
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喜乐者掸散而不藏,此皆非外邪 
所中而得之于内也。良工必预审问其由,先知脏腑经络受病之所,可举万全。粗工不思晓,令五脏 
六腑血气离守,迨至不救,又何言哉。 
庞曰∶阴阳虚盛者,非谓分尺寸也。荣卫者,表阳也。肠胃者,里阴也。寒毒争于荣卫之中, 
必发热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甚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谓阳虚阴盛也,可汗之 
则愈,若误下则死也。若寒毒相搏于荣卫之内,而阳盛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热气盛而入里, 
热毒居肠胃之中,水液为之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蒸蒸发热而躁,甚则谵语。其脉浮 
滑而数,或洪实,或汗后脉虽迟,按之有力,外证已不恶寒,腹满而喘,此皆为阳盛阴虚,当下之 
则愈,若误汗则死也。仲景载三等阳明,是阳盛阴虚证矣。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以此别之。若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必四肢逆冷,脐筑腠痛,身疼如被杖, 
面青,或吐,或利,脉细欲绝,名曰阴毒也。须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生, 然汗出 
而解。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锦文。或下利赤黄,脉洪实 
或滑促,名曰阳毒也。宜用针泄热,服以苦酢之药,令阴气复生, 然汗出而解也。 
庞曰∶夫邪逆阴阳之气,非汗不能全其天真。《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 
枝、甘草、细辛、姜枣、附子之类,能复阳气也。酸苦涌泄为阴,谓苦参、大青、葶苈、苦酒、艾 
之类,能复阴气也。酸苦之药,既折热复阴亦当小汗而后利者。经云∶身汗得而后利,则实者可活 
是也。 
华佗治法云∶伤寒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痞膈,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 
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身热,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随证发汗则愈。 
庞曰∶凡发汗,须如常覆腰以上,浓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难取汗故也。半身无汗,病终不解。 
凡发汗后,病证仍存,于三日内,可二三发汗,令腰脚周遍为度。若病不解,便可下之。设令下后 
不解,表里邪亦衰矣,足观脉证调治,七日内可期正汗为善也。发汗后不可再行汗者,始发热恶寒, 
今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脉浮大,今洪实,或沉细数;始惺静,今狂语;此胃实阳盛,再行汗 
药即死,须当下之。有人始得病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不可拘日子深浅次第也。病三日以上,气 
浮上部,填塞胸膈,故头痛胸中满,或多痰涎,当吐之则愈。 
庞曰∶若虚损及新产人不能吐者,可服枳实散。(枳实细末,米饮调二钱,日可三四服。) 
若有虚寒,手足冷及脉微弱者,枳实二两加桂枝一两,同末之,如前服。 
病五六日以上,气结在脏腑,故腹满身重,骨节烦疼,当下则愈。若小便少,手足心并腋下不 
滋润,尚未可攻之,当消息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以上解华佗治法。) 

卷第一
太阳证
属性: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而腰脊强。(此是太阳膀 
胱经,属水,《病源》云∶小肠者,非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其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未发热,必恶寒,体 
痛,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病发热而恶寒,邪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邪 
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于阳者,随证用汗 
药攻其外;发于阴者,用四逆辈温其内。)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补足 
阳明土,三里穴也。) 
风者,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方言》曰∶南楚疾愈或谓之瘥,或谓之了。)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自汗,四肢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与阳旦汤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八破, 
同煎服之。(阳旦即桂枝汤异名。)若小便数者,慎不可行此汤,宜用芍药甘草汤。若误行桂枝附 
子汤攻表,则咽干、烦躁、厥逆、呕吐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阳气;若厥愈足温,更与芍药 
甘草汤,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则谵语止。 
x芍药甘草汤x 主脉浮而自汗,小便数,寸口脉浮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 
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汤,宜补虚退热,通治误服汤后病证 
仍存者。(按古之三两,准今之一两。古之三升,今之一升。若以古方裁剪,以合今升秤,则铢两 
升合之分毫难以从俗。莫若以古今升秤均等,而减半为一剂,稍增其枚粒,乃便于俗尔。且仲景方 
云,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减半之剂,此古方一剂又加其半,庶可防病未尽而服之也。有不禁 
大汤剂者,再减半亦得。《肘后》所谓或以一分为两,或以二铢为两,以盏当升可也。贫家难办, 
或临时抄撮皆可。粗末每抄五钱,水二平盏,煎八分服之。有姜枣者,每服入姜三片,枣三枚, 
一日三服,未中病可六七服也。有不可作煮散者,是病势大,宜根据古方行之。凡汤一剂,有附子一 
枚,增半之剂,合用附子一枚半。古方不析枚者,是枚力要完也。半两以上大附子,可当一枚半; 
四钱以上者,可用一枚为准。枚伤多不妨,仲景云强人可加附子成一枚是也。) 
芍药 甘草(各一两半) 
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温温分再服。 
x甘草干姜汤x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 
煎如前方。 
x调胃承气汤x 
大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一大合) 
细锉,水一升,煎上二味至五合,去滓,下芒硝烊化,暖服一盏,微溏为度。如难利者,再与 
一剂。 
太阳病汗证,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x葛根黄芩汤x主之。 
黄芩(三钱) 黄连(三两) 甘草(半两) 干葛(二两) 
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温饮一盏,日三服。 

卷第一
阳明证
属性: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此证恶寒可发汗,若恶寒罢,反自汗恶热者,为胃家实,属正阳明,宜调胃承气汤,方在太阳证 
下。) 
庞曰∶有三阳阳明者,其太阳阳明,本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 
亡津液,胃中干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