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 >

第29章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第29章

小说: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功能作用】利湿化气。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30环跳
  【别名】膑骨,髋骨,分中,环各,髀枢,髀厌。
  【穴义】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
  【名解】
  1)环跳。环,一种园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或一串连环中的一节,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跳,跳动也,阳之健也,指穴内阳气健盛。环跳名意指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水湿渗入穴内丰满的肌肉之中并气化为天部的阳气,穴内阳气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环跳。
  2)膑骨。膑,膝盖骨也。骨,肾气也。膑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发之气旺盛,使人体的活动如膝关节般运转自如。理同环跳名解(古有膑刑,即切去膝盖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膑者取义则正相反)。髋骨名意与膑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与外相对,指内部。分中名意指穴内气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质为居髎穴传来的地部水湿,至本穴后地部水湿气化并散于穴外,本穴如同胆经气血的分流之处,故名分中。
  4)环各。环同上解,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各,指穴周各部。环各名意指胆经的凉性水气在此输向髋之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5)髀枢。髀,通脾,指穴内的肌肉部位。枢,门户的转轴也。髀枢名意指穴内的肌肉层次中大量气化阳气并输向穴外各部。理同环跳名解。
  6)髀厌。髀,通脾,指穴内脾土。厌,厌恶也。髀厌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下传的水湿太过则为穴内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及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地中水湿渗入脾土之中,天部之气则外输人体各部。
  【功能作用】健脾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1风市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
  【名解】风,风气也。市,集市也。风市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环跳穴传来的天部凉湿水气,至本穴后,凉湿水气进一步散热缩合而变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由本穴的天部层次横向向外传输,本穴如同风气的集散之的,故名风市。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吸湿后下行中渎穴。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32中渎
  【穴义】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
  【名解】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渎,水流冲涮而成的小沟渠。中渎名意指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本穴物质为风市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胆经向下流躺时形成小沟渠之状,故名中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走膝阳关穴。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3膝阳关
  【别名】寒府,关阳,关陵,阳陵。
  【穴义】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
  【名解】
  1)膝阳关。膝,指本穴所在为膝部。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膝阳关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本穴物质为中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向膝之下部飞落而下,飞落而下的经水飞溅出大量的水湿之气并充盛于穴周内外,致使膝以下胆经各穴生发的阳气上行至此时受到格阻,胆经下部经脉的阳气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膝阳关。关阳名意与膝阳关同。
  2)寒府。寒,寒冷也。府,府宅也。寒府名意指胆经营下行经水在此生发出大量冷湿水气。
  理同膝阳关名解。
  3)关陵。关,关卡也。陵,土堆也,此指脾土物质。关陵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被关卡于膝关节下部。本穴物质为下行的经水及经水散发的大量寒湿水气,而随胆经下部经脉上扬的脾土尘埃至此后则因与此寒湿水气相遇而不能上行,故名关陵。
  4)阳陵。阳,阳气也。陵,陵墓也。阳陵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如同进入陵墓被埋藏一般,故名阳陵。理同寒府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飞落的经水及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走阳陵泉穴。
  【功能作用】清热降温。
  【治法】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之或水针。
  34阳陵泉
  合穴,属土,筋会。
  【别名】筋会,阳陵。
  【穴义】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名解】
  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阳陵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泉。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5阳交阳
  维脉郄穴。
  【别名】别阳,足髎。
  【穴义】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
  【名解】
  1)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阳交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阳交。
  2)别阳。别,离别之意。阳,阳气。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别阳。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经吸热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横行),只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湿冷缩并传于阳陵泉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理气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6外丘
  胆经郄穴。
  【穴义】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
  【名解】
  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外丘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外丘。
  2)胆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
  【功能作用】传递风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7光明
  络穴。
  【穴义】胆经气血至此后变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光明。光明,光彻明亮也。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光明。
  2)足少阳络穴。络,联络也。本穴气血所处为天之天部,足少阳胆经吸热蒸升的阳气皆汇合于此,本穴有联络胆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吸湿后传于外丘穴,小部分别走厥阴肝经。
  【功能作用】联络肝胆气血。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8阳辅
  经穴,属火。
  【穴义】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1)阳指阳气,辅为辅佐之意。阳辅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悬钟穴外散而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热而升温上行,本穴如辅佐胆经气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阳辅。
  2)胆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本穴吸热后上行的阳气在本穴只是流行而过,动而不居,故为胆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悬钟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为吸热蒸升的变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胆经上传光明穴。
  【功能作用】化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9悬钟
  髓会。
  【别名】绝骨,髓会。
  【穴义】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
  【名解】
  1)悬钟。悬,吊挂也,指空中。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响亮。悬钟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上飞落而下,如瀑布发出巨响一般,故名悬钟。
  2)绝骨。绝,断绝、穷尽也。骨,水也。绝骨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全部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以下的人体组织为内收之状,经水从上部飞落而下则悬落于天部,自本穴起则无经水交于下部诸穴,故名绝骨。
  3)髓会。髓,骨髓也,骨之精也,此指肾气。会,交会也。髓会名意指胆经的寒冷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全部化为了天部的寒冷水气,本穴如同胆经寒冷之气的聚集之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