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 >

第25章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第25章

小说: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大范围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循三焦经横向传于消泺穴。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扑之。
  12消泺
  【别名】臑窌,臑交,臑俞。
  【穴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
  【名解】
  1)消泺。消,溶解、消耗也。泺,水名,湖泊之意。消泺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清冷渊穴传来的滞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消泺。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前为阳、后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在此化为地部经水。理同消泺名解。
  3)臑交。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交,交会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阳气交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寒湿,其变化为冷降,穴内气血对穴外天部的阳气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故名臑交。臑俞名意与臑交同,俞指穴外阳气向本穴输入。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及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散热冷降,外散之热上行臑会穴,冷降之雨归于地部,地部经水则循三焦经下行。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3臑会
  手阳明少阳之络会。
  【别名】臑窌,臑交。
  【穴义】手阳明、手少阳的天部阳气同会于本穴。
  【名解】
  1)臑会。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阳气。会,会合也。臑会名意指手少阳、手阳明的天部阳气同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消泺穴传来的天部阳气,性干燥,量弱小,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缩。由于穴内气血的变化是冷降收引,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天部阳气因而汇入穴内,而本穴又位于手臂,故名臑会。臑交名意与臑会同。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阳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汇入穴天部阳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理同臑会名解。
  3)手阳明少阳之络会。理同臑会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4肩髎
  【穴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
  【名解】肩,指穴在肩部也。髎,孔隙也。肩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臑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吸湿而化为寒湿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冷降后归于地部,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肩髎。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稀少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三焦经下行,水湿之气吸热后循三焦经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天髎
  手少阳阳维之会。
  【穴义】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
  【名解】
  1)天髎。天,指穴内物质所在为天部。髎,孔隙也。天髎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为肩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散热而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天髎。
  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因其位处肩胛,穴内气血所在的层次为天部,但其气血的变化为收引冷降,气血冷降后天部层次就为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则随之汇入本穴,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维脉传入的阳气及冷降后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阳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收引天部湿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天牖
  【别名】天听。
  【穴义】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上行天部。
  【名解】
  1)天牖。天,天部也,阳气也。牖,窗户也。天牖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上行天部。
  本穴物质一为肩髎穴吸热上行的少许水气,二为穴外天部汇入的少许水气,水湿之气吸热后循三焦经直上天部,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上行天部的窗户,故名天牖。
  2)天听。天,天部也,阳气也。听,闻声也。天听名意指穴内上行天部的阳气为强劲的风气。如天牖名解,本穴上行天部的阳气势强速快,如风之声响,故名天听。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三焦经快速上传。
  【功能作用】补阳化湿。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17翳风
  手足少阳之会。
  【穴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
  【名解】
  1)翳风。翳,用羽毛做的华盖也,为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卫外阳气。风,穴内之气为风行之状也。翳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天牖穴传来的热胀风气,至本穴后,热胀风气势弱缓行而化为天部的卫外阳气,卫外阳气由本穴以风气的形式输向头之各部,故名翳风。
  2)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手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18瘈脉
  【别名】资脉,体脉,资生。
  【穴义】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
  【名解】
  1)瘈脉。瘈,指犬的发狂之状,此指穴内气血为急速运行之状。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瘈脉名意指三焦经冷缩收引的下行水气在此急速胀散。本穴物质为颅息穴下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和翳风穴上传的阳热风气,二者相会后,水湿之气吸热并急速胀散冲出穴外,气之外冲如犬发狂时的狂奔之状,故名瘈脉。
  2)资脉。资,供给、资助也。脉,脉气也,经脉中的气血也。资脉名意指三焦经有名无实的经气在此得到资助。本穴物质本应由翳风穴提供,而翳风穴传来的为阳热风气,气性干燥,有名而无实,但因有颅息穴下行的水气本穴的气血才得到充实,如同被资助一般,故名资脉。资生名意与资脉同。
  3)体脉。体身体也。脉,经脉中的气血也。体脉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得到充实,身体的经脉气血才得以连贯畅通。理同资脉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胀的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胀散于经穴之外的天部,小部分则循经传输于颅息穴。
  【功能作用】燥湿化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19颅息
  【别名】颅骢。
  【穴义】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
  【名解】
  1)颅息。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息,停息也。颅息名意指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颅息。
  2)颅骢。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骢,同囟,囟为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亦即间隙也。颅骢名意指天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理同颅息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传瘈脉穴。
  【功能作用】清热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角孙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穴义】足少阳足太阳的天部冷缩水气由此汇入手少阳经。
  【名解】
  1)角孙。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角为之水,则孙为之火也(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火),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气态物。角孙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夹带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风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既处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现出肾水的润下特征,故名角孙。
  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角孙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分传于颅息穴和耳门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耳门
  【穴义】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
  【名解】耳,穴内气血作用的部位为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并循耳孔流入体内,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和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为地部经水,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三焦经上行禾髎穴,经水则下行并循耳孔流入体内。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禾髎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穴义】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禾髎。禾,五谷之代称也,此指气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及穴外汇入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中一方面是耳门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传入本穴的湿冷水气,两气交会后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禾髎。(《腧穴临证指要》一书的本穴名称为“耳和髎”,本书将其改为“禾髎”。)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禾髎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冷。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清热降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3丝竹空
  【别名】巨窌,目窌。
  【穴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后冷降归地。
  【名解】
  1)丝竹空。丝竹,古指弦乐器,八音之一,此指气血的运行有如声音飘然而至。空,空虚也。丝竹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后冷降归地。本穴为三焦经终点之穴,由于禾髎穴传至本穴的气血极为虚少,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水水气如同天空中的声音飘然而至,故名丝竹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