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 >

第14章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第14章

小说: 经穴秘密解析(整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缓慢地蒸散并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小肠之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9肩贞
  【穴义】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肩部也。贞,古指贞卜问卦之意。肩贞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阳气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小海穴蒸散上行的天部之气,上行到本穴后此气冷缩而量少势弱,气血物质的火热之性对天部层次气血的影响作用不确定,如需问卜一般,故名肩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
  【运行规律】分散于肩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小肠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0臑俞
  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穴义】天部中的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臑俞。臑,动物的前肢。俞,输也。臑俞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臑俞。
  2)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又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为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并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冷降小肠经天部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1天宗
  【穴义】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名解】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天宗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天宗。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天部层次上行头颈。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2秉风
  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
  【穴义】小肠经经气在此形成水湿风气。
  【名解】
  1)秉风。秉,执掌之意。风,穴内气血物质为运动着的风气。秉风名意指小肠经的气化之气在此形成风气。本穴物质为天宗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上行至此后,因吸热胀散而化为风气,风气循小肠经而运行,如被执掌指使一般,故名秉风。
  2)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为受热胀散的水湿之气,因其气血强盛,且在同一个天部层次传行,同合于阳明经多气多血的湿热之性及表现出足少阳胆经的风木之性,故为手阳明太阳足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下行于曲垣穴。
  【功能作用】吸附水湿,冷降小肠经阴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13曲垣
  【穴义】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
  【名解】曲,隐秘也。坦,矮墙也。曲垣名意指小肠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秉风穴传来的风气,风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湿下行,至本穴后天部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沉降地部,脾土物质堆积如丘,如矮墙之状,故名曲坦。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富含水湿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由天部归降地部并堆积穴周内外。
  【功能作用】沉降小肠经之浊。
  【治法】寒则灸之补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4肩外俞
  【穴义】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外,肩脊外部也。俞,输也。肩外俞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胛上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肩外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5肩中俞
  【穴义】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此外输。
  【名解】肩,穴所在部位为肩胛部也。中,肩脊中部也。俞,输也。肩中俞名意指胸内部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本穴位处肩脊中部,内部为胸腔,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胸腔相通,胸腔内的高温水湿之气由本穴外输小肠经,故名肩中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由胸腔内部外输体表。
  【功能作用】卸减胸腔温压。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16天窗
  【别名】窗笼,窗聋,窗簧,天笼。
  【穴义】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
  【名解】
  1)天窗。天,天部也。窗,房屋通风透气之通孔也。天窗名意指颈部上炎之热由此外传体表。本穴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肩中俞穴的上行热气由本穴上行头面天部,二是循颈项上行的炎热之气由里部外传本穴的表部,穴名之意即在强调由里部外传本穴表部的这部分气血,本穴的散热作用如同打开了天窗一般,故名天窗。窗笼、窗簧、天笼名意与天窗同,笼、簧为开阖的机关,指本穴的地部孔隙有开闭的特征。
  2)窗聋。窗,窗户,开阖的机关也。聋,耳之闭塞不通也。窗聋名意指本穴无地部孔隙与内部相通。本穴为颈项内热的外散之处,之所以颈项的内热会由本穴外散,它非为有地部孔隙与内部相通,而是本穴位处颈项局部重力场的高地势,与内部的高温气血位置最为接近,因此颈项内部的高温热气会由本穴外渗而出,故名窗聋。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循小肠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疏散内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天容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云集汇合。
  【名解】天,天部也。容,容纳、包容也。天容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本穴云集汇合。本穴物质为天窗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湿热之气散热冷却化为天部的云状气态物并聚集于穴内,如被本穴包容一般,故名天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循小肠经散热冷降交于颧髎穴。
  【功能作用】传递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热则泻之。
  18颧髎
  手少阳太阳之会。
  【别名】兑骨,兑端,椎髎,权髎。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
  【名解】
  1)颧髎。颧,颧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颧髎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故名颧髎。
  2)兑骨、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理同颧髎名解。
  3)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端,终点也。兑端名意指本穴气血性凉,运行到了小肠经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且位处小肠经气血上行的最高点,故名兑端。
  4)椎髎、权髎。椎,捶击之器。权,秤锤也。髎,孔隙也。椎、权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云气化雨归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锤一般,故名椎髎、权髎。
  5)手少阳太阳之会。本穴的水湿云气,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余部分则进一步吸湿并以云的形式横向下行听宫穴,外输水湿云气的横行特征同合于手少阳经气血特性,故为手少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性凉。
  【运行规律】横向下行听宫穴。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浊气。
  【治法】寒则通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9听宫
  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别名】多所闻,多闻。
  【穴义】小肠经气血由此回归小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
  1)听宫。听,闻声也。宫,宫殿也。听宫名意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颧髎穴传来的冷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地,雨降强度比颧髎大,如可闻声,而注入地之地部经水又如流入水液所处的地部宫殿,故名听宫。
  2)多所闻、多闻。多,大也。所,修饰词。闻,闻声也。穴名之意指本穴气血所流入的地之地部为空洞之处,产生的回声既响又长。理同听宫名解。
  3)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本穴中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经耳门穴地部流来的经水又有足少阳经瞳子髎穴流来的地部经水,故本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回收地部经水导入体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七、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
  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再变为液态的过程。
  1睛明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
  【别名】目内眦,泪孔,泪空,泪腔,目眦外。
  【穴义】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
  【名解】
  1)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2)目内眦。目内眦,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为目内框也,无它意。
  3)泪孔、泪空、泪腔。泪,泪水也。孔,孔隙也。空、腔,空腔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膀胱经气血为湿润眼睛液体的重要来源。本穴属于膀胱经,气血特性与上行头面的它经气血相比皆要寒冷,为促成气态物向液态物转化的重要根源,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湿润并转动自如,故名泪孔、泪空、泪腔。
  4)目眦外。目眦,指穴所在的部位为目框内角。外,指本穴气血作用于眼睛之外。目眦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气使眼睛外部的阳气冷降为液。理同泪孔名解。
  5)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其一,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性温热,且与太阳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故为手足太阳之会。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其三,本穴的冷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